两晋之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平吴遗策

孙皓是三国时代最残暴的皇帝,没有之一。即便是夏桀、商纣的暴行与之相比,也相形见绌。从心理学上说,孙皓属于极度心理变态的人,杀人对他来说是人生最快乐的事,他杀人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而且手段极其残酷。在他的统治下,大臣人人自危,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此政权,不灭亡没有天理。

不过,东吴立国已久,又有长江倚为天险,要消灭它也非易事。况且东吴还是有人才的,陆抗就是东吴最后的“长城”。陆抗是名将陆逊之子,他出身将门,自小广涉兵略,是东吴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将领。

272年,东吴西陵督步阐叛变,宣布归顺晋政权。晋武帝闻讯大喜,当即开出一大堆头衔给他: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领交州牧、封宜都公。陆抗听闻西陵叛变,马上出动军队镇压步阐。晋武帝司马炎指派荆州刺史杨肇出兵前往西陵接应步阐,同时派遣车骑将军羊祜统率步兵进击江陵,巴东监军徐胤率领水师攻击建平,以牵制陆抗。

由于西陵城池坚固,短期难以攻克,陆抗下令在外围修筑高峻的围墙,一来用以围困步阐,二来可以抵御晋军的进攻。

为解西陵之围,羊祜统领五万兵马进逼东吴军事重镇江陵城,企图迫使陆抗回师救援,以减轻西陵城的军事压力。陆抗审时度势,认为江陵城防坚固,足以抵挡羊祜的晋军,故非但不回师救援,反而增调兵力用于进攻西陵。羊祜攻至江陵城,陆抗指示守将决开城北大堤,引湖水以阻滞晋军。一时间,湖水奔流而下,阻断交通,形成一片沼泽地带,晋军举步维艰。

与此同时,晋荆州刺史杨肇的援师已抵西陵附近,巴东监军徐胤的水师已逼近建平。一场大战已不可避免。

陆抗不愧为名将,调度有方,运筹帷幄。他先留下一部分兵力驻扎于长江南岸预防羊祜袭击,另遣一支水军溯江而上,抵御徐胤的水师,自己则率主力部队围困西陵城。

西陵城内,步阐远远望见来援的晋军。由于陆抗早已在外围修筑厚实的围墙,晋国援军绞尽脑汁,也无法突破陆抗的防线。双方相持一个月,晋国援军统帅杨肇山穷水尽,不得不在黑夜的掩护下匆匆退军。陆抗乘机以轻骑兵追击,晋兵大败,被杀者甚众。

杨肇败退后,羊祜、徐胤等将领知道解救西陵无望,也只得引兵而去。西陵孤城一座,步阐已是瓮中之鳖,士气凋零,无法苦战,很快便被陆抗攻破。陆抗诛杀步阐以及主谋者数十人,彻底平定叛乱。

在蜀国灭亡后,吴国外有强敌,内有暴君,却还能撑十几年,原因正在于有像陆抗这样的优秀将领。西陵叛乱,不是单纯的军事事件,背后折射出吴国政治上的腐败与残暴。

孙皓虽是暴虐且变态的皇帝,对陆抗还算比较客气,因为皇帝也要别人来保护他的神圣权力。陆抗未尝不知道皇帝孙皓是个什么样的货色,可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让他越是在时局艰难的情况下,越要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在中国历史上,父子皆为名将的情况并不多见,但陆逊、陆抗便是其中之一。平叛西陵可以称得上是陆抗军事生涯的代表作,这场战役赢得不轻松,陆抗在此役中展现出的把握战争全局的能力与高超的分析判断力,堪称精彩。可惜的是,陆抗效命于一个不值得效命的皇帝,这是他的悲剧所在,即便他有不世的才华,也只能迟滞东吴的灭亡,而不能改写其命运。

救援西陵失败后,羊祜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吴国最大的弱点在哪儿呢?在于君臣离心,民众对朝廷失去信任,这才有西陵的叛乱。“上兵伐谋”,对付吴国,最厉害的战略并不是一味进攻,而是攻心为上。

于是羊祜采取了一种非常奇怪的做法:每次他要发动对东吴进攻时,先通知吴军。这叫什么战略呢?《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羊祜却要反其道行之,他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呢?羊祜的真实意图是,要在吴国百姓中树立这样的形象:晋军乃是正义之师。因此每当要打仗时,羊祜先通知对方,约个时间:某月某日某时,咱们在哪里干上一架,不见不散。

此外,羊祜还对东吴百姓广施恩惠。晋军越境作战时,粮食不够,把吴人的稻谷割走后,以时价计算总额,用相同价值的绢丝布匹偿还。当时晋、吴边境有许多人以打猎为生,羊祜严禁晋国百姓越境狩猎,如果猎物先被吴国人打伤,则一律送还。久而久之,吴国边境之民对晋国军队印象颇好,对羊祜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你东吴政府不善待百姓,我则以仁义待之,这就是羊祜的高明所在。得人心者得天下,自古皆然。

羊祜与陆抗在战场是敌人,但都非常敬重对方的才华与人品,两人惺惺相惜。如果不是各为其主,他们估计会成为最好的朋友。两人经常各派使节往来:陆抗送好酒给羊祜,羊祜毫不怀疑,一饮而尽;陆抗病了,吴国这边没有药材,他向羊祜求助,羊祜把找到的上好药材送来。很多人觉得敌人送来的药很不靠谱,还是别吃,以妨不测。陆抗大笑道:“羊祜怎么会下毒呢?”

这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对手:知羊祜者,陆抗也;知陆抗者,羊祜也。作为出色的战略家,陆抗何尝不知吴国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他感慨地对部将说:“他们专门行善,我们专门作恶,不必交锋我们已然落入下风。唉,我只求能保住各自的疆界,不要想占什么便宜了。”

暴君孙皓的所作所为,让陆抗对东吴的未来忧心忡忡。出于拳拳爱国之心,他上书皇帝,提出应该“务力农富国,审官任能,明黜陟,任刑赏,训诸司以德,抚百姓以仁”。跟暴君讲这些简直是对牛弹琴,孙皓很迷信,自以为有上天庇佑,根本不理会陆抗的建议。

眼看国事混乱,大臣遭戮,百姓流离,朝廷到这等地步,国将不国矣。终于,陆抗在忧劳中病倒,不久后便去世。陆抗之死,意味着长城的崩塌,加速了东吴帝国覆灭的进程。

276年,羊祜被提拔为征南大将军,他立马上书皇帝司马炎,提出征吴主张。

此时距晋室代魏已过了十一年,为什么晋国迟迟未发动平吴之战呢?东吴在军事力量上虽然远逊于晋国,但是在水师上却占有很大的优势。当年曹操势力最鼎盛时,在赤壁大战中遭遇生平未有的惨败;魏文帝曹丕曾三次南征,都无法突破东吴的长江防线,每每无功而返,故而发出“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的哀叹。尽管羊祜未雨绸缪,推荐王濬在川蜀打造战船、训练水师,但这支水师能否与久经沙场的东吴水师较量,司马炎心里没底。

为了消除司马炎的担心,羊祜在上书中分析说:山河之险,只有在双方势均力敌时才能发挥作用,倘若双方实力悬殊,就失去意义了。他进一步指出,吴国江淮之险不如蜀国剑阁之险,孙皓的残暴远甚于刘禅,吴人之痛苦甚于蜀人。这三点决定吴国的抵抗力绝不会比蜀国更强。

为此,羊祜制订了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多路同时进击,一举消灭东吴。具体是:梁州、益州兵团顺长江而下攻击;荆州兵团进攻江陵;豫州兵团进攻夏口;徐、扬、青、兖四州兵团南下直指吴都建业。在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发起攻击,吴国虽有长江之险,也不可能处处抵挡得住。加上孙皓残暴,君臣离心,将士又岂有死战之心呢?

奏疏上达朝廷后,皇帝司马炎阅罢十分赞同。不过,朝廷大臣中除了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等几个支持外,其余人均不赞成,其中又以太尉贾充、侍中荀勖、左卫将军冯反对声最高。

羊祜闻讯不禁叹道:“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不令人扼腕叹息!”

此时的羊祜已是疾病缠身,为了说服晋武帝,他请求入京面圣。

谒见皇帝后,羊祜开始详述他的征吴计划。他指出,吴帝孙皓之暴虐已到极点,现在若果断发动南征,取东吴易如反掌。倘若孙皓突然死掉,东吴换一位明君,那么即便有百万雄师,也未必能跨越长江征服吴国。

对羊祜的分析,晋武帝司马炎十分赞同。倘若发动伐吴战争,羊祜自然是“总司令”的最佳人选,只是他现在重病缠身,怎么办呢?羊祜自知时日无多,不可能亲自指挥征吴之战,便向皇帝司马炎推荐杜预接替其职。

不久后,羊祜与世长辞。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到荆州时,百姓无不悲泣,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是一片啜泣声。非但晋国百姓,就连吴国守边的将士,听得敌方主帅去世,亦为之流泪。羊祜是富有悲悯精神的历史人物之一,他不遗余力地主张伐吴,与其说是为了建功立业,不如说想拯救吴国百姓于水火之中。后来,襄阳人在岘山上为羊祜立庙树碑,每年祭祀,香火不断,由于人们感念羊祜之功德,更怀念其人,望其碑而不禁堕泪,故而此碑又被称为“堕泪碑”。

尽管羊祜未能完成平吴之事业便去世,留下些许遗憾,然而晋国平吴之战略,实出于羊祜之手。平吴战争中最重要的两位名将,杜预与王濬,均是羊祜所推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论平吴之事业,羊祜实有不可磨灭之功。

羊祜在临死前推荐杜预接替他的位置。杜预是晋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有个绰号叫“杜武库”,并不是说他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实际上他不会武功,骑马、射箭都不行。“武库”的意思是“言其无所不有也”。他博学多才,什么学问都懂,他不会刀枪棍棒,但他有各种思想武器。羊祜推荐杜预除了看中杜预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杜预是朝廷中为数不多坚决支持南征吴国的官员。要是连这个抱负也没有,怎么能完成平吴的历史伟业呢?278年底,杜预走马上任,出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279年,由于皇帝孙皓倒行逆施,东吴帝国南方爆发大规模的叛乱。这起事件,让晋国鹰派人物看到了灭吴的机会。

时任益州刺史的王濬在七年前就开始督造战船,七年过去了,晋国朝廷仍迟迟未发动南征。他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叹,遂上书晋武帝司马炎:“孙皓荒淫暴虐,应当速速出兵征伐,倘若孙皓死了,吴王另立贤主,那将成为我们的劲敌;臣督造战船已经七年,现在每天都有船因腐烂而毁坏,应赶紧投入使用;我已经七十岁了,所剩时日不多矣。以上三点,倘若有变,东吴就难征服了,诚愿陛下不要丧失良机。”

王濬认为征吴三个条件是:其一,吴国还没另立明主;其二,他在蜀地所造之战船尚未腐坏;其三,自己还活着。请注意第三点,王濬是多么自负,认为自己乃是伐吴的不二人选。为什么呢?王濬这个人有两大特点,一是志向很大,二是人比较狂傲。许多人看他不顺眼,只是羊祜极为欣赏其才华,向晋武帝力荐,事实证明羊祜的眼光是不错的。王濬亲手打造了一支庞大舰队,伐吴主力必定是这支舰队,除了他,谁能指挥呢?

看到王濬的奏折,司马炎为之一动。

这时,荆州刺史杜预也上书称:“如今伐吴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十分周密细致,倘若成功,便可一举开创万世太平之基业;倘若不成功,只不过多耗费些时日罢了,何妨一试呢?若一再拖延,各种条件发生变化,到时恐怕就很难了。今日之形势,对我们十分有利,绝无倾覆的风险,老臣已经下定决心,不敢以模棱两可的态度敷衍了事,请陛下明察。”

杜预上书后一个月,未能等来皇帝的答复。于是他又提笔写了另一道奏折:“凡事应该权衡利害,伐吴之利十有八九,其害不过十之一二,最多只是劳师无功罢了。如今一些朝臣反对伐吴,只不过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制订计划,没有功劳,他们明明知道自己是错的,却还坚持己见,不过是想保住面子罢了。最近朝廷有一种风气,不管什么事,都会引起一窝蜂地反对,虽说各人观点不尽相同,也是仗着皇上宽容因而不考虑说话的后果。入秋以来,前方将领积极备战,现在倘若中止伐吴计划,孙皓便有时间迁都武昌,加固江南诸城防御,坚壁清野,到时城不可攻,野无可掠。若我们把军事计划推迟到明年,恐怕就难有作为了。”

这折奏疏快马送入洛阳,这时晋武帝司马炎正与中书令张华下棋。张华乘机说:“陛下圣明英武,国富兵强,吴主荒淫暴虐,诛杀贤能,如今讨伐之,必可不劳而定天下,愿陛下不要再疑惑了。”

在王濬、杜预、张华等人的推动下,晋武帝终于下定决心:消灭东吴,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