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不平则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浅论心理对生理影响之玄奥

有人对即将处以死刑的囚犯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将囚犯固定,并在他的手腕上划开了一道口子,让血滴落到桶里,然后蒙上了囚犯的眼睛。随后实验人员打开水龙头让水滴流到另一个桶中。囚犯误以为水滴声是自己正在滴血的声音,没过多久便死了,并且死状和失血过多而亡一样。但实际上,囚犯手上的伤口早就已经凝血,根本不足以致死。就目前考据来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则引人深思。在心理暗示和情绪冲击下,人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甚至可能趋于生理死亡。

在1942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伏都教死亡”的概念。所谓的伏都教死亡,也叫做“巫毒教死亡”,就是在心理暗示和情绪冲击下引起的猝死,坎农假设恐惧可以影响一个人,使其身体状况因心理困扰而恶化。与单纯的“被吓死”相比,这种死亡通常会呈现出和所处环境、接触事物、心理预期等相关的生理表现,就比如前面提到的囚犯呈现出失血过多而亡的样子。所以说,伏都教死亡实际上描述的是一种心因性死亡或者心身死亡。这也进一步论证了心理机制对人体生理反应的重要影响。

关于“伏都症”,它偏向于封建迷信,其主要是原始部落首领统治的一种残忍手段。但是坎农由此所提出的“心理困扰会引起真实生理反应”的假设并没有被人们推翻,反而是被人不断地填补、阐述以及普遍接受。由此可见,心理对生理是存在影响的,且影响巨大。

在医学史上,有一个名词叫“安慰剂效应”,其含义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乐观期待性的心理对于病人的生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其获得痊愈。而坎农所提出的观点则是与之相反新名词“反安慰剂效应”,它是指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但无论是安慰剂还是反安慰剂效应,它们都存在非常强烈的个体差异。

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中,一个小公务员在剧院看戏时不小心冲着一位将军的后背打了一个喷嚏,便疑心自己冒犯了将军,他三番五次向将军道歉,最后惹烦了将军,在遭到了将军的呵斥后他竟然一命呜呼了。契诃夫用夸张讽刺的笔调写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扭曲的性格及变态的心理。小公务员因为扭曲变态的心理,竟然被吓死了,这种荒诞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心理对生理的影响不仅仅存在于医学康复上,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三国演义》中“张飞吓死夏侯杰”这一情节,虽然是虚构,但通过对上述心理与生理之间关系的了解后,这一情节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夏侯杰上战场之前,就已经听说了张飞的凶名,而且作为膏粱子弟他缺乏作战经验,所以在战前,夏侯杰的心理就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感。开战后,伴随着张飞声如洪钟的一声怒吼,和着极度紧张压抑的恐惧感,他被吓死了。这一故事也间接说明了心理对生理有着重要影响。

心理机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人的生理反应。一个人只有拥有强大的心理,才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心理机制对生理的影响,适当地避免反安慰剂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大安慰剂的影响,进一步促进生理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