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基础乐理
第一章 古琴记谱法
乐谱是一种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和地区诞生了不同的记谱方法,如中国传统的古琴谱、工尺谱、宫商谱等记谱法,当然还有西方的五线谱、简谱和点字谱等记谱法。记谱法可以分为记录指法和记录音高两大类别。古琴的文字谱和减字谱都属于记录指法的乐谱,而五线谱、简谱和点字谱则属于记录音高的乐谱。20世纪以来,很多老一辈的古琴演奏家及琴学家在对传统琴曲进行打谱整理时,会采用五线谱、简谱或是工尺谱等乐谱与古琴减字谱对照运用来完善古琴曲中节奏和音高的概念,使后人在研习时能够上下对照、一目了然,从而高效地完成古琴演奏。本章以古琴谱的历史沿革为主线,并对常见的五线谱、简谱记谱法作简单的介绍,再运用古琴谱中的乐理知识与线谱及简谱进行一些对照解释。
一、文字谱
1.文字谱的起源
后世传说雍门周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明人朱权的《新刊太音大全集》里关于古琴谱有这样的记录:“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代。”雍门周是战国时期齐国琴家,善鼓琴。后世虽没有其他文献资料可以佐证是他最开始制的琴谱,但这一记载却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章华英博士认为目前最早的有关古琴谱的文献资料是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其中所述:“今夫盲目者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后来东汉音乐家蔡邕在其《琴赋》中亦道:“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抵掌反复、抑按藏摧。”再往后,魏晋时期音乐家嵇康在其《琴赋》中也有“以发并趣,上下累应,踸踔磥硌,美声将兴”“徘徊顾慕,拥按抑按”等记载。其中“攫援”“摽拂”“抑扬”“徘徊”“抵掌”“抑按”“上下”“累应”“踸踔”“磥硌”“拥按”这些文字应该就是当时琴家们演奏时的指法语言。可见,在那段历史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左、右手的指法体系。用这样的文字命名,应该就是琴谱的内容。[1]
汉代以前,琴曲的传授完全依靠“口传心授”。到了汉魏之际,随着古琴形制的逐步定型、演奏技巧的日渐成熟,琴谱也形成了初步的体系。鉴于当时还没有印刷技术,曲谱只能是文字书写的卷本。这种文字谱,其实就是古琴演奏的说明文字。它是通过普通文字来详细描述演奏的弦序、徽位、音色、左右手指法和演奏法,以及琴曲的调、段、句的记录方式。一千多年前的琴曲《碣石调·幽兰》就是现存唯一用文字谱记写的,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琴谱。全谱近五千个汉字,卷首小序注明此谱是六朝的旧曲,为南北朝时丘明所传。
例1-1:
《碣石调·幽兰》文字谱(局部)
现保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唐初抄本
2.文字谱的特点
《碣石调·幽兰》全谱用近五千个汉字记录了琴曲四段内容,虽然详细具体地说明了弦序及指法,但却过于繁琐,往往几个音需要用大量的文字进行描述。如下图仅为《碣石调·幽兰》第一句,全句共八十二个字,所描述的仅仅是十几个音,果真“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2]。随着琴曲艺术的不断发展,文字谱越来越无法适应当时演奏的要求,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另一种古琴记谱法——减字谱,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
例1-2:
《碣石调·幽兰》第一句
二、减字谱
1.减字谱的形成
初唐时期,琴家仍沿用旧有的文字谱记谱方式。到了中唐时期,琴家曹柔基本舍弃了文字记写模式,将表示琴曲指法的关键汉字进行简化处理,取其偏旁部首或有特征的笔划按照一定的规律及简化原则组合成一个新的字,创制了较文字谱更为简洁清晰的符号化琴谱,称“减字谱”。这种记谱法由于比文字谱更为简明、准确,因而自唐以降一直沿用,至今已逾千年。
例1-3:
文字谱《碣石调·幽兰》的第一句,整理成减字谱
2.减字谱的分类
经统计,古代减字谱的各种指法符号有一千多个,记录弹奏信息非常详尽。大致可分为五类:音色类、右手指法类、左手指法类、左右手组合指法类、音乐表现及其他类。现将每种分类予以简单介绍。
(1)音色类
古琴的音色分三类:散音、泛音、按音。减字谱为了区别这三类发音,散音用“”表示,泛音则分别用“”来表示泛音的开始与结束。而未标记这几种特征符号的减字谱,且有左右手指法弦序、徽位标注的一般被归为第三种音色——按音,如“”。
(2)右手指法类
减字谱的右手指法由右手八法、右手复合指法组成。右手弹弦发音,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为禁指,不用),分别向手心及手心外方向弹奏,其基本指法符号为“”,即“托、劈、抹、挑、勾、剔、打、摘”,又称“右手八法”。除“右手八法”外,还有很多是由这八个指法按一定的节奏和指法组合而成的复合指法。如“”等,即“历、叠蠲、轮指、半轮、如一、拨剌、双弹、撮、滚拂”。
(3)左手指法类
减字谱中的左手指法可分为指序符号、左手四法和复合指法三种。指序符号有“”分别代表左手的大指、食指、中指、名指和名指的跪指;左手四法为“”,分别为“吟、猱、绰、注”,一般用来标示前音的细微变化;复合指法有“”等,即“上、下、撞、逗、进复、退复、推出”,以记录音高、演奏等信息,表现琴曲的音乐空间韵味。
(4)左右手组合指法
左右手组合指法是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先后得声的指法。如“同声、应合、分开、放合、掐撮三声、掐拨剌三声、掐拂历四声”等,其减字谱符号分别为“”。
(5)表情及其他类
减字谱谱字中还记录有调名、散音、泛音、速度、力度、表情术语等。如“”等,分别代表“急、紧、缓、少息、入慢、连、从头再作”。此外,弦序的符号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来表示的,而徽位是用一到十三的文字来表示的。
因篇幅有限,一千多个减字谱本书无法一一表述,这里只介绍较常见的一些以供参考。那么这几类谱字在减字谱中的具体方位如何呢?
3.减字谱的谱字组合
(1)正部
琴曲中的谱字是由前面所述的几类谱字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包括弦序、徽位、左右指法等几个主要部分,并将其组合成一个方块字。比如“”可分为左上角、右上角、中部、旁部四个部位。这个方块字也被称为减字谱的“正部”。
例1-4:
减字谱各部分的意义
左上角标记的是左手指名,“”分别表示是左手的大、食、中、名指及名指的跪指。右上角记录左手按弹的徽位,如“七”是表示七徽。即谱字的上半部分为左手指名和徽位。中部表示的是右手弹奏弦的弦序,如“五”表示右手弹五弦。旁部记右手指法,如“勹”表示用“勾”弹奏。即谱字的中部及旁部为右手弦序和指法。因此“”这样一个减字谱符号的意思及弹法为“左手中指按一弦七徽,右手中指勾一弦”。
纵观减字谱,其中还有更简约的指法提示,如只单单显示中部及旁部的减字,也就是只说明了右手的指法却未提示左手信息,那么在实际演奏时只需要延续当前字谱前面出现的左手指法提示就可以了。
例1-5:
《平沙落雁》,选自《神奇秘谱》
如上图所示,标记处未得到的左手信息只需看它前面出现过的离它最近的减字谱上部信息即可。了解了这些谱字信息,左右手如法按弹即可。
(2)续部
减字谱中除了正部谱字之外,还有描绘音乐走向、个性处理、审美表达、音乐表情等内容的指法,如“吟、猱、上、下、进、退、撞、逗、缓、急”等,这些被称为“续部”。这些续部指法体现了音乐的速度、节奏、力度、音韵等信息。
例1-6:
《佩兰》,选自《神奇秘谱》
如上图标记的正部指法“”与“”后的“”和“”,即为正部出音后的延续指法。如果说正部是琴曲的骨骼,那么续部则是筋肉;正部是声,续部则是韵。
4.减字谱常用指法解读
(托)大指向内弹弦。
(劈)大指向外弹弦。
(抹)食指向内弹弦。
(挑)食指向外弹弦。
(勾)中指向内弹弦。
(剔)中指向外弹弦。
(打)名指向内弹弦。
(摘)名指向外弹弦。
(历)快速连挑,即以食指连续挑两根或两根以上相邻琴弦得声。
(叠蠲)在同一弦上先抹后勾,即食指中指依次向内急弹连得两声。
(轮指)在同一弦上先后用名、中、食指向外作摘、剔、挑连得清晰、饱满三声。
(半轮)在同一弦上连续做摘、剔或剔、挑两声。
(如一)两根弦或是多弦同时发出音响,如得一声。常见有剔如一和挑如一两种。
(拨)以食、中、名三指同时向内抹、勾、打一弦或相邻两弦得声。
(剌)与拨指法相反,以名、中、食三指向外同时摘、剔、挑一弦或相邻两弦得声。
(双弹)中指和食指置于大指,先剔后挑相邻两弦得声。
(撮)在不相邻的两根弦上同时向内做勾、挑或托、勾而得音。
(反撮)在不相邻的两根弦上同时向外做抹、剔或劈、剔而得音。
(滚)名指由高音弦向低音弦,即内弦向外弦依次做摘得声。
(拂)食指由低音弦向高音弦,即外弦向内弦依次做抹得声。
(吟)按弦得音后,左手指置于弦上做小幅度的揉弦。吟在琴曲中又有稍吟、急吟、缓吟、细吟、注吟、荡吟、走吟、落指吟等。
(猱)按弦得音后,左手指置于弦上做大幅度的揉弦。猱在琴曲中又有撞猱、注猱、细猱、缓猱、荡猱等。
(绰)手指自左向右、由低到高上滑至某音位,即上滑音。
(注)手指自右向左、由高到低下滑至某音位,即下滑音。
(上)按弦得音后,按指向右,由低音向高音至某音位再得音。
(下)按弦得音后,按指向左,由高音向低音至某音位再得音。
(撞)按弦得音后,按指向右急进少许即回原位。
(分开)按弦得音后,按指向右上一音位,随即回原音位再弹得一实音,共得三音。
(逗)指法同撞,但逗的按指得音与右手弹弦几乎同时进行。
(进复)按弦得音后,按指向右上一音位为进,即回原音位为复。
(退复)按弦得音后,按指向左下一音位为退,即回原音位为复。
(罨)名指按弦,大指从空中落于该弦而得音。
(掐起)左手的大指在名指按弦的上一音位轻向手心方向拨弦。
(推出)此法只用于一弦,多为中指按弹得音后,即以其指将弦向外侧推得一音。
(同声)左手指按弹后,把弦带起,同时右手弹另一弦的空弦音,产生散音和弦,如同一声。只用于两弦协和的音高上。
(应合)按弹得声后,左手作上(向高音方向)或下(向低音方向)至所需音位得一虚音,同时右手弹与虚音同音高的空弦音,从而虚与实两音相和。
(掐撮三声)左手的“罨”“掐起”和右手的“撮”的组合。三声是组合指法的三次反复。其节奏多变,不同流派、不同琴家对此指法的弹法节奏各不相同。
(不动)当左手按弹之后,右手另弹他弦散音时,左手仍保持前面的音位不动,以便在原音位上接弹。
(急)表示急迫之意,属速度概念。
(紧)意同“急”,属速度概念。
(缓)表示速度慢,属于速度概念。
(少息)表示稍作停顿后再弹奏。
(连)连续弹数声,亦有音乐要有连续性的意思。
(从头再作)再从头重复演奏一次。
(再二作)重复演奏两遍。
(曲终)表示全曲结束。
5.减字谱的发展
当然,减字谱记谱法沿用千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的不断演变中,在琴家对琴曲的不断创新及完善中,在人们对音乐审美的不断提升中,减字谱也在不断地改进。其中减字谱发展期以晚唐陈拙、北宋成玉磵为代表,成熟期以清初徐青山为代表。
(1)“徽间记谱”和“徽分记谱”
古人早期记录减字谱的徽位采取了一种“粗略”“大致”的概念,如“八九、八、八上、十一”等相对简略的记谱方式。比如《西麓堂琴统》中《山居吟》一曲,谱中“七八”实际应为七徽和八徽之间的位置,即“七徽六分”,而“九上”应为“八徽半”等等。我们称其为“徽间记谱”。这种发生在“九徽上、八徽上”等徽位的情况已成为琴人都了解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弹琴者都会根据自身的音乐听觉以空弦与按音的应和来修正音高。
直到清代初期,徐青山在《大还阁琴谱》里开始记录精确的徽分,琴谱上直接记录“十八、七六、七九”,此为“徽分记谱”。这种记谱方式能够使弹琴者更直观地读谱,更准确地掌握音准,代表着减字谱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例1-7:
1525年《西麓堂琴统》
例1-8:
1673年《大还阁琴谱》
(2)“声多韵少”和“声少韵多”
如果说前文所讲的“徽间记谱”和“徽分记谱”是减字谱徽位上的流变过程,那么“声多韵少”和“声少韵多”则是左右手指法上的繁简消长。虽说在琴曲的演奏中更容易看出两者的显著不同,但在减字谱中一样可以清晰分辨。
例1-9:
1425年《神奇秘谱》
例1-10:
1868年《蕉庵琴谱》
上两例琴谱同为《潇湘水云》第二段,相隔四百多年,明显可以看出“声多韵少”向“声少韵多”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左手的音韵变化上,也就是说左手“吟、猱、绰、注、上、下、进、退、复、撞、逗、唤”等指法的细腻丰富使琴曲从早期的“声多韵少”演变为后期的“声少韵多”。当然,这个过程与每个历史时期所运生的艺术导向、文化审美有关。早期人们表达内心思想是以礼御心、以琴合礼,故“声多韵少”;而后世人们通过古琴表达个人情感则抒情达意、逸志畅怀,意韵渐多、以琴合意,故“声少韵多”。
三、对照谱
1.当减字谱遇上文字谱
自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刊印后,百余年来不断有琴人对其进行专题研究。杨宗稷先生率先在《琴学丛书》中把它译为减字谱和文字谱的双行对照谱。
例1-11:
《碣石调·幽兰》,选自1910年《琴学丛书》
无疑,减字谱的产生,使琴谱在文字的基础上符号化,大大地增强了琴谱的直观性,同时也增加了谱面上的信息容量,使大量的琴曲、琴谱得以传承至今,成为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当然,古琴曲谱无论文字谱还是减字谱,都极具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2.当减字谱遇上五线谱
20世纪,管平湖、查阜西、姚丙炎等老一辈琴家对《离骚》《潇湘水云》《广陵散》等琴曲进行了打谱发掘整理,并以五线谱的形式在减字谱上方进行标记,使得五线谱记谱法正式进入古琴音乐中。
例1-12:
广陵散
五线谱起源于希腊,它的历史要比简谱久很多,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方法。它是通过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录音乐的一种方法。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录并描述了五线谱、音符、音阶及唱名等内容。而五线谱真正在中国得到使用并流传是在19世纪中叶。在音高意义上,五线谱属于固定音高记谱,不会因调性的变化而发生音高改变,是典型的音高谱;在功能意义上,五线谱的包容性很广,小到一段体的声乐作品,大到复杂的交响乐,都可用五线谱进行记谱,因此在国际上广为使用。可以说五线谱是音乐中的“世界语言”。
例1-13:
钢琴奏鸣曲
(1)谱线
五线谱由五条平行的“横线”组成,其顺序是由下往上数的。
例1-14:
五线谱
最下面第一条线叫作“第一线”,以此类推是“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最上面一条线是“第五线”。线与线之间叫作“间”,这些间同线一样也是自下往上数的,最下面的一间叫作“第一间”,依次往上是“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每一线和每一间只能标注一个音符,那么这五线和四间就只能标注九个音符,需要标注更多音符而线间又不够使用时,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一线、上加第一间,下加第一线、下加第一间等。
例1-15:
五线谱的加线、加间
就像古琴的按音上准、中准、下准[3]位置分别代表按音的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一样,在五线谱上音的位置愈高,音也愈高;反之音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
(2)谱号
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或乐器的需要,会采用不同的谱号来确定音的高低。用标有谱号的五线谱来标识音高,既适用于任何音域,又不会因为“眼花缭乱”的太多加线而错看音符。谱号有高音谱号、中音谱号、次中音谱号、低音谱号等等,我们平时常见的是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
例1-16:
高音谱号
中音谱号
次中音谱号
低音谱号
(3)谱表
五线谱的谱表纵向表示音高的变化,横向则表示时间的先后。记有高音谱号的五线谱称为“高音谱表”,常为女声、童声歌曲和高音乐器记谱使用。下图是高音谱表中各音符的唱名和分组音名(详见第四章)。
例1-17:
高音谱表中各音的唱名和分组音名
同样,记有低音谱号的五线谱称为“低音谱表”,常为男声歌曲和低音乐器记谱使用。下图是低音谱表中各音符的唱名和分组音名。
例1-18:
低音谱表中各音的唱名和分组音名
高音谱表下加一线上的音为小字一组的c1,这个音被称为“中央C”。低音谱表上加一线上的音也为小字一组的c1,此音与高音谱表下加一线上的音的音名相同。在古琴正调定弦(详见第八章)下,六弦七徽、一弦四徽、三弦五徽的按音和泛音,以及一弦十徽的泛音和三弦九徽的泛音等等皆为中央C。
例1-19:
因为古琴自身的音域特点(详见第八章),其散音属于低音,泛音在中高音部分,按音高中低皆有。其音域很广,有四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正调定弦下),即低音谱表下加二线上的do到高音谱表上加三间的re。为方便大家熟知琴曲的音高,用五线谱记录古琴谱音高信息一般只使用高音和低音两种谱号和谱表。
例1-20:
例1-21:
选自《戴晓莲教学演奏琴谱》
(4)音符、休止符与时值
减字谱中的各音在演奏时会有不同的长短时间,那么反映到五线谱中就会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即音符。音符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符头、符干和符尾。一般大于八分音符时值的音符由符头和符干组成,八分音符以及拍节更小的音符还需要加上符尾。
例1-22:
五线谱中的音符
用来记录不同长短关系的音的间断的符号,称作休止符。五线谱中常用的休止符有以下几种。
例1-23:
休止符的形式
要真正地认识音符与休止符,除了认清它们的形状和名称之外,还要掌握它们相互间的时值关系。其关系可以归纳为:相邻两种音符和休止符的时值比例为2:1。如一个全音符等于两个二分音符,一个全休止符等于两个二分休止符;一个四分音符等同于两个八分音符,一个四分休止符等同于两个八分休止符,以此类推。
例1-24:
五线谱中的音符与休止符
换句话说,如果以一个全音符为一个圆的话,二分音符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四分音符就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八分音符就是这个圆的八分之一,以此类推,休止符亦是。
例1-25:
音符、休止符间的时值关系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琴友硬性地背诵时值定义,认为全音符就是四拍,二分音符为二拍,四分音符为一拍,八分音符就是半拍,等等,这都是片面的认识。在拍号为四四拍的作品中以上结论是成立的,一旦拍号变为八三拍、八六拍时,音符时值就不能这么套用了,否则会走进误区(详见第三章)。
此外,还有一种音符,叫作附点音符。附点就是记在音符右边的小圆点,带有一个点的叫单附点音符,表示增加原音符时值的一半。带有两个点的叫复附点音符,其在单附点的基础上再增加第一个附点时值的一半。
理论上,休止符也存在附点休止符,其时值的计算法则与附点音符相同。但在实际应用中,附点休止符可以不用附点来表示,而是把附点记写成相应的休止符。如:附点八分休止符,用一个八分休止符加一个十六分休止符来记谱。如下表所示。
例1-26:
我们知道古琴减字谱只是记录指法和演奏法的琴谱,对于音的节奏及高低并未明确表示。而五线谱在视觉上对于音的高低有着非常直观的效果;在具有和声性(在一个位置上同时出现几个音)的作品中非常清楚且容易辨别;在表现旋律方面,尤其是跳进音程时更是一目了然。
例1-27:
广陵散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在线谱上看出琴曲的调性、音符音高和时值、节奏、演奏气口、右手弹奏和左手走音等等信息。用五线谱记谱方式记录减字谱缺失或不明确的信息,然后结合减字谱对琴曲的音乐属性和形态加以认知和了解,使乐谱增加了二维性,两者相得益彰,所以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古琴曲集、演奏谱本、打谱曲集、重奏曲集等都采用减字谱与五线谱双行对照的方式出版发行,五线谱也越来越被广大琴友接受并使用。
3.当减字谱遇上简谱
简谱有着简单易学、便于记写等多种优点,这使它在广大琴友中有着比五线谱更多的使用者,对于推动和普及古琴音乐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许多音乐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记写最初的创作乐思,也多习惯先使用书写方便的简谱。琴家成公亮先生就习惯用简谱进行古琴的打谱、移植、作曲。
例1-28:
地
(袍修罗兰之一)
简谱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后经哲学家卢梭进行改良完善沿用至今。清朝末年,通过留学日本的学生传入我国。一般我们所称的简谱,是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乐谱。数字简谱以首调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唱名分别为do、re、mi、fa、sol、la、si,休止符用0来表示。
(1)简谱的音高表示
音符是和音高紧密相连的。五线谱是用上加线、下加线或谱号来标注音的高低,简谱则是在阿拉伯数字的上方或下方加点来标记更高或更低的音。在简谱中,上下方不带点的音符叫作基本音符。音符上方加点叫高音点,其中加一个点表示将原音符升高一个音组,即八度(详见第四章);加两个点表示将原音符升高两个音组,即两个八度;加三个点表示将原音符升高三个音组,即三个八度。在音符下方加点称低音点,加一个点表示将原音符降低一个音组,即八度;加两个点表示将原音符降低两个音组,即两个八度;加三个点表示将原音符降低三个音组,即三个八度。之前讲述的古琴中央C的各音位置记写成简谱即为“1”。
例1-29:简谱中的音符与分组唱名
(2)音符、休止符与时值
同样,减字谱演奏时各音的长短时间,反映到简谱中,也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休止符也有全休止符、二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十六分休止符等。不同的是,简谱中音符及休止符的长短是在数字音符的基础上加短横线、附点、延音线来表示的。
例1-30:
简谱中的音符与休止符
短横线的用法有两种:写在数字音符右边的短横线叫增时线;写在数字音符下方的短横线叫减时线。不带增减时线的数字音符叫四分音符,每增加一条增时线,表示延长一个四分音符的时间;每增加一条减时线,就表示缩短原音符音值的一半。增时线越多,音的时值就越长;减时线越多,音的时值就越短。(特别提示:简谱中的休止符,不能用增时线来增加时值。)
与五线谱一样,写在音符右边的小圆点叫作附点,表示延长原音符时值的一半。附点往往用于四分音符和少于四分音符的各种音符。
例1-31:附点音符与附点休止符的时值
理论上,休止符也有附点休止符。但在实际运用中,附点休止符一般用时值相等的休止符来替代。如附点四分休止符,用一个四分休止符加一个八分休止符来记谱。
从例1-28中减字谱与简谱的双行对照谱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琴曲的调性、音符音高和时值、节奏、演奏气口、右手弹奏和左手走音等等信息。简谱虽和线谱一样可以方便明了地记录减字谱信息,但在古琴的音高记录和实际演奏上还是有些许不足,如前文所述古琴音域有四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在简谱中应该记写成到,这样在对减字谱进行诠释时就会因为上点下点太多让习琴者“晕头转向”。再如实际演奏中,同样的“七弦七徽”按音,在F调、C调、♭B调的琴曲简谱中分别为“、2、3”(详见第十章),这样就会让很多古琴初习者对琴曲音高“不明所以”。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古琴谱与西方的五线谱、简谱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谱式,减字谱是不能完全用五线谱或简谱来替代的。古琴减字谱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从形成期、发展期再到成熟期,都是建立在自身形态和意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五线谱是一种固定音高的乐谱,每个音符都对应着唯一的音高和节奏;简谱则是根据不同的调性来书写1、2、3、4、5、6、7的,音符所对应的音高由其调性决定,并不唯一。两谱对于学习古琴理论来说,各有优劣。这里用线谱或简谱的方式来分析、诠释减字谱信息,只是为了能够让习琴者更简单直观地学习古琴乐理知识。
4.其他对照谱
人们在不断地演奏琴曲、提升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发现,减字谱只记录了指法及演奏信息,对于节奏和音高的提示则相对模糊。到了清末,面对音高不直观、节奏不明确等一些局限,各方琴人尝试运用其他记谱法对减字谱进行完善。在我国传统的琴曲记谱中,还运用了工尺谱、声字谱、点拍谱、律吕字谱、方格谱等记谱方式。《琴谱谐声》和《琴学入门》中有工尺谱与减字谱双行对照运用的琴谱;《律话》中有律吕字谱与减字谱结合运用的记谱方式;《梅庵琴谱》采用了点拍与减字谱结合的记谱方式;《琴学丛书》中则更详细地运用了四行方格谱来与减字谱对照记谱;等等。从这些记谱方式中可以看出,琴人一直不断地尝试在琴曲记谱中加入“工尺谱”“声字谱”“点拍谱”“方格谱”等对减字谱加以辅助、设计,以追求音高、节奏的精准明确,可见对于琴曲音高及节奏的认知及重视。
例1-32:
选自1821年《琴谱谐声》,工尺谱与减字谱对照
例1-33:
选自1833年《律话》,律吕谱与减字谱对照
例1-34:
选自1931年《梅庵琴谱》,点拍谱与减字谱对照
例1-35:
选自1910年《琴学丛书》,方格谱与减字谱对照
四、古琴五线记谱
如上文所述,琴人对于减字谱的完善只是将其他记谱法附加在减字谱旁边。直到1962年,上海音乐学院的古琴研究小组成员设计出了一种“五线记谱法”。这种记谱法以五线谱为主体,加上民族乐器中基本相通且简单的符号制作而成,对古琴谱进行了完全的改革。
例1-36:
林钟意
这种“五线记谱法”的各类符号在众琴人中的普及需要以乐器法理论、演奏实践、视谱视奏等多项科学训练为基础,待完成以上科学训练后,“五线记谱法”在古琴上的实践方可进行(详见第十一章)。故本书不推荐各位初学者通过此途径开始进行古琴乐理的学习,这里只作一般阐述。
本书将以五线谱记谱法为主要切入点,谱例也多选用五线谱来进行讲述,结合两种唱名法之比较展开古琴乐理的研究,以方便读者对古琴音名、音程、调性及琴律等内容的理解和进一步把握。
练习一
一、说出下列减字谱含义,并试着在古琴上演奏。
二*、将下列五线谱中的音符分别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表示。
1.四分音符
2.八分音符
三*、按规律写出空白处的音符或休止符。
四*、将小字一组的七个音用全音符写在五线谱高音谱表上。
五*、将小字组的七个音用四分音符写在五线谱低音谱表上。
六*、选择适合的谱表,将下列简谱中的音符和休止符翻译为五线谱。
七、试着在古琴七根琴弦上分别演奏出“中央C”。
八、试读《大还阁琴谱》《蕉庵琴谱》等书谱,认识并了解各琴曲减字谱。
“*”表示附录一中有参考提示。(编辑注)
注 释
[1].观点取自章华英博士《传统古琴记谱法的历史沿革》一文。
[2].摘自明代袁均哲据南宋田芝翁《太古遗音》辑《太音大全集》中的“字谱”篇记述:“先贤制作,意取周备,然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后曹柔作减字法,尤为易晓也。”
[3].古琴上有十三个徽,一徽至四徽为上准,四徽到七徽为中准,从七徽至徽外为下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