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民族复兴的澎湃力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光绪二十年除夕1895年1月25日夜。,因甲午大东沟海战失利而退守威海卫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意外收到经游弋在邻近海域的英国军舰塞万号辗转送达的一封书信,那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写给他的劝降书。信中声言,“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通变之所由致也”,又说,“今贵国亦不可不以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史载丁军门阅信后怒火中烧,过后又颇为感慨,如鲠在喉,遂将此信转呈中堂李鸿章,附上誓言:“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李鸿章见信亦黯然神伤。仅仅数周后,刘公岛即告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弹尽粮绝的丁汝昌服毒自尽,慷慨一死,尽忠殉国。

一个外夷军酋,隔岸观火,对旧中国的积弊指出“墨守常经,不通变”,开出“去旧谋新”的药方,怎不让一心改良图变、痴迷洋务的李中堂唏嘘再三?怎不让戎马一生、献身北洋海防的丁军门义愤填膺?一百多年后的现代中国人重读这段历史,又何尝不是感慨系之?

类似的悲怆时刻,此后还曾在中华大地上一再上演,宣告了近代中国先进之士“去旧谋新”大规模探索不可避免的失败结局,中华民族厄运未止。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倾全力操办的“去旧谋新”洋务运动,其核心内容就是大力开办以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实业,虽说在甲午战争的炮火中,中国因为技不如人,一败涂地,但洋务运动还是留下了工业救国的微弱火种。事实上,自18世纪以降,制造业一直是国际竞争的主战场,美国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一书中曾描述道:“英国人在地球上昂首阔步,似乎他们就是地球的主人;而美国人则在地球上来来往往,似乎根本不在乎地球谁属。”说到底,他们浑不吝的底气来自船坚炮利的工业实力,更可以追溯到他们领全球工业革命风气之先的历史事实。

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机器制造业是舶来品。尽管在工业革命之前,在手工业时代,中国一直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制造业,但其毕竟与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不可同日而语。自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封闭的国门,将我泱泱大国推入苦难深重的重重危机中煎熬,拉入世界大潮里浮沉。无数中华仁人志士开始积极探索谋变图强、救国复兴之道。李鸿章在清同治年间就敏锐提出,“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眼光不可谓不独到。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清末以来,中国的知识阶层尽管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诸多领域存在认知上的严重分歧,但普遍认同融入世界大趋势、走工业化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著名状元实业家张謇曾主张“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也明确提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可见实现工业化成为中华有识之士的共同夙愿。蒙受了百般屈辱的中华民族,为了求存图强,主动追求工业化并经受了其漫漫征程中的严峻考验。

令世人瞩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长期衰败的局面被成功扭转,我们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稳定和独立,创造了推进工业化的有利社会条件,从而真正踏上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征途,奠定了民族复兴伟大转折的基础。尤其是近40多年来,中国工业化速度陡然加快,到2010年经济总量已跃升为世界第二,中国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位置。无数仁人志士经过逾一个半世纪的不懈努力,终将一个以农业为本的泱泱大国,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从洋货遍地到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风风雨雨,渡过数不清的劫波,中国终于在经济实力上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回顾历史,以辉煌的手工业闻名于世的古老中国,在浑浑噩噩中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阳光普照。明清时期生发的工商业萌芽,在贫瘠的土壤中顽强求生,历经数百年的风雨,终究改变不了孱弱的基因。曾国藩、李鸿章、盛宣怀倾心洋务,官办制造局热闹红火的成果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灰飞烟灭。胡雪岩、乔致庸另辟蹊径,徽商、晋商民营模式的精妙别致依然湮灭于超稳定社会结构的历史宿命中。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处处见烟囱”为典型表征的大机器工业化才真正借由国家机器的威力得以广泛实施;待改革开放政策确立,经济特区兴起,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进入全球产业体系,中国制造终于真正紧随世界潮流,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才日渐缩小,现代工业体系才得以建立和完善,硕果仅存的文明古国也才拥有了今日的世界工业大国地位。

中国制造筚路蓝缕,奋起直追,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一赶超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坎坷。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矛盾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境,中国凭借坚定的改革开放战略和灵活的市场化手段化解了困局。21世纪初,以中国加入WTO为标志的新一轮全球化成就了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成为新经济、新产业时代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难以回避的共同课题。近年来,日益显著的经济逆全球化、碳减排的要求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泛滥,给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制造业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现代科技高歌猛进,新科技革命引发了新一轮制造业革命,而制造业转型升级则带来了产业的全面变革,此起彼伏,蔚成世界大潮。这种潮流,是任什么力量都不能阻止的。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对于先前坚信不疑的问题答案、无从采纳的方法路径以及畏缩难行的决策判断,现在都必须一改旧观了,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勇敢前行,中国制造进入了新的攻坚阶段。

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的根基和灵魂,中华儿女如何在艰难困苦、贫穷落后的条件下向着工业现代化奋进,如何谱写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动人长卷,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描绘新蓝图、制定新战略、踏上新征程,如何实现中国制造史诗般的创造性活动,中国制造的能力修炼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中国制造怎样才能在未来与时俱进延续成功轨迹……这些无疑都是发人深思且饶有兴味的探讨主题。“中国制造”,既是充满魅力的缅怀故事,也是处于进行时态的恢宏话题,又是畅想未来的展望对象——它不是简单的经济现象,不是一种均质客体对象,也不是一类线性演进过程;它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中华仁人志士耗尽心血不懈奋斗取得的成果体现,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改良、革命和改革成果以及全球化进程中通过不断试错积累起来的民族自强经验的物化体现,也是全民总动员脱贫奔富的巨大人力、物力投入的现实载体。它是细致、精微、讲究的创新实践活动,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物质财富创造能量的大爆发。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名头,经由中国制造的大规模消费品出口而占领了全球市场,表明中国制造在产品层面上已经获得了全世界的青睐。中国制造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后发生的规模效应也在持续发酵。但迄今为止,中国制造的相对优势仍主要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中低端,为世界市场提供大量高性价比、中低附加值产品仍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的主要作用。随着各种生产要素、环保要求等客观条件的变化,这将是难以为继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正在探索提升自身在全球技术创新体系中地位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借助大国大市场的独特优势,引进、吸收全球先进技术作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来源,利用发达国家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应”;另一方面,积极打造自身的开放式创新和高科技研发能力,目标是让中国制造全方位比肩制造强国,在制造业组织管理、产业发展战略、高科技研发和全球供应链建设等方面为世界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为中国经济的持续进步提供源源不绝的动能。中国制造构成了“中国梦”的主要内容,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经济崛起是现代世界的现象级事件,改变了全球经济面貌,而中国制造的异军突起则是中国经济大厦的强固根基。本书主要以宏观经济意义上的“中国制造”为分析对象,因而基本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中国制造”“中国工业”“中国工业化”这几个概念,并不刻意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别,目的是基于中国制造的演进历程,探讨中国制造演进的驱动力量和底层逻辑,回溯中国制造是从哪里出发的,又是如何演进到今天的,同时展望中国制造将走向何方。这既是对具有重大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课题的尝试性解答,也是中华儿女家国情怀诉求的一种特别表述。

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分析框架,不对单独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而着重通过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来观察整体变化及其影响。全书强调运用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角度的全景交互方式,探究中国制造复兴这一社会重大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史论结合,回顾中国制造业的前世今生;叙写中国在手工业时代的长期辉煌、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大幅沦落以及在西方列强凌压下孱弱而顽强的生存状态;感受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起步的速度和激情,回味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位置的艰辛与喜悦;总结中国工业化历程各阶段的经验教训,剖析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推进路径和演进逻辑,洞察制造业在中国这个体量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地位和发展趋势,展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未来图景,同时探究中国制造业乃至全球制造业兴衰成败的一般规律。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中国制造复兴之路”以史为主,论从史出,包括五章内容,重点概述从洋务运动直至今日中国制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历程,阐发与中国社会、政治、传统文化等诸多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制造业发展动力机制,揭示中国制造的内在矛盾,探究中国制造崛起的深层根源,简析国家兴盛系于制造业发展水平、制造业直接关乎国运的基本判断。基于近代以来中国制造自身演进的历史逻辑这一分期标准,书中各历史时期分别对应中国制造的探索期、奠基期、崛起期和由大求强期。下篇“中国制造能力修炼”以论为主,佐以史实,也包括五章内容。第六至第九章分别从创新优化中国制造、民族制造的创造时空、中国制造的人力金字塔以及中国制造的反脆弱性等不同角度,翻检影响中国制造演进的产业政策取向、重大创新实践、经受重大事件考验时的适应能力、人力结构的发展趋势、民族工业文化和制造精神等诸多因素,全方位解读中国制造的能力修炼功夫。第十章把中国制造置于新制造坐标系中,解释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中长期规划蓝图及其实现路径,展望中国制造强国梦的美好未来。

中国梦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成为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只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风险考验,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过程。

未来几十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创造了奇迹的中国制造,也一定会一如既往地攻坚克难、一往无前,成为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