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当孩子开始说“不”,就可以立规矩了
父母最关心的是规矩什么时候立最合适?我们常听到的声音是2岁左右,如果说得更具体点,在孩子开始说“不”的时候,就可以给孩子立规矩了。
孩子开始说“不”,说明有了自主萌芽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还有喜欢强调“我”,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不愿意分享,极力反抗别人的安排,对别人的干涉非常敏感,任性固执等。这些都说明孩子开始进入了规则的敏感期,并且具备了初步判断能力,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独立期。
自我意识敏感期一般在孩子2岁左右出现,3岁达到高峰。这个时期是孩子所有敏感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是孩子未来人格构建的最早映射。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否有自律的能力,都和这一阶段的引导有关。如果管教得当,适当提醒,孩子就会从挑战规则顺利过渡到愿意配合规则,再到自愿主动配合规则,最后成长为一个自律的人。
在自我意识萌芽之前,孩子只会以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渴了、饿了、拉了、不舒服了……这一时期,父母需要尽量弄懂且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建立与这个世界的信任感。而且,这一时期,孩子没有规则意识,且缺乏理解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必急着立规矩。
当孩子开始说“不”,有了自主意识,可以给孩子立规矩,但由于孩子年龄尚小,父母在立规矩的时候要注意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做法。
>>>支持孩子的独立
这一时期孩子自我意识的核心是“我”,专家说,孩子在0~6岁,甚至有的孩子一直持续到12岁,几乎将所有的热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自我的构建中。他们内心渴望自主自立,什么都想自己完成。比如,坚持自己叠衣服,自己洗碗,自己穿鞋,自己按电梯。只要在安全的范围内,父母尽量放弃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并在孩子做的过程中提供必要支持,如孩子因为个子矮够不到电梯按钮,不妨把孩子抱起来。
重要的是父母一定不要嫌麻烦,而拒绝孩子自己做事。这是孩子独立成长的开端,因此而产生的麻烦,如穿鞋时间过长,洗碗洗不干净、洗衣服浪费了半瓶洗衣液等,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必要的。父母要承认孩子的独立性,乐于看到孩子愿意自己动手。
在孩子想要的独立的时候,父母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孩子自己动手。当然,承认孩子独立,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孩子去搞“破坏”。而是父母的身份由代替者变成帮助引导者,在孩子独立做事的过程中,帮助他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
>>>建立信任关系
这一阶段的孩子喜欢反抗,哪怕内心同意,表面也会说不,但对于自己信任的人,他们乐于言听计从。所以,这一阶段父母在建立规则时,重点是构建信任。
信任的建立和父母的态度有很大关系,要避免使用否定、禁止和命令的语气,代之以商量、请求和希望的语气。如“宝宝可以帮妈妈把碗送到厨房吗?”“宝宝,包裹太重,妈妈拿不动,请你帮忙啊。”“宝宝昨天把桌子擦得很干净,今天再擦一次,可以吗?”
诸如此类,类似于“能否麻烦您让一下”“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您,可以吗?”“感谢您上次鼎力相助,这次我们可以继续合作吗?”……成年人之间流行的沟通方式,同样适用于孩子。当父母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孩子,孩子自然会高高兴兴地完成。
信任的建立也依赖于父母的肯定、赞扬和爱,当他们的希望得到满足,内心被满足,就会产生开心、惊喜等积极的情绪。孩子在情绪好的时候,自然更容易和父母建立积极的关系。只有在父母关系亲密的时候,孩子才会心甘情愿接受引导管教。
给孩子立规矩不是为了把孩子框起来,让关系变得疏远。相反,立规矩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正确的立规矩可以促进亲子关系。
>>>不谴责孩子的不当行为
当孩子处在自我意识的敏感期,父母一定要多多使用同理心去理解和接纳孩子,而不是批评和指责。
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分享,因为别人抢了自己的玩具发脾气,甚至出现咬人、打人等极端行为,父母应先把孩子拉开,先接纳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先让孩子冷静下来,然后再帮他回顾刚才发生的事情,引导他对刚才的行为进行分析,如“你不想把玩具给别人玩对吗?”“动手打人对吗?”“如果别人抢了你的玩具,你应该和他说什么?”而不是急于批评,甚至恼羞成怒直接把孩子打一顿。
有人说小孩子不懂事,打一顿才长记性,但事实上,暴力压服并不利于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且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更容易和父母对着干。只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才有利于给孩子立规矩,管教孩子的行为。
一个人的成长和持续发展,和幼儿时期自主性和自觉性的培养息息相关。父母要留心观察孩子进入自我敏感期的特征,抓住时机及时采用正确的方式策略给孩子立规矩。如此才能培养自信、独立、不固执又技能满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