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独立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气
1.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别代劳
孩子能够依靠自己主动去做身边力所能及的事,叫自主;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生活中的事,叫独立。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要少包办代替,否则他永远也无法独立自主。
招商银行拍摄了一个名叫《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的广告,短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中国留学生想在聚会上做一道“番茄炒蛋”,分享给外国朋友们。当他打鸡蛋时,蛋壳全掉进了碗里。锅里的油热了,他却在纠结是先放番茄还是先放鸡蛋。他想也没想就拿起手机向远在中国的妈妈发微信求助,结果爸爸妈妈你一句我一句的,还是没教会他。
下午四点半了,朋友开始催促他,他仍在厨房里手足无措。“叮”,手机收到一段视频,原来是爸爸拍摄了妈妈做菜的全过程。在父母的帮助下,他的这道菜大受好评。饭桌上,一个伙伴问:“中国和美国的时差有几小时?”“12小时。”
刚播出时,这个短片感动了无数观众。但是很快,风向就转了,美国下午四点半的时候中国是夜里四点半。一个留学生,至少20多岁了,连一个番茄炒蛋都不会,还不顾时差,打扰正在睡眠中的父母,真心不值得称赞。
多少父母把孩子能做的全包圆,让孩子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中长大,结果孩子上大学了连个袜子都不会洗,连最简单的一道菜都不会做,没有一点独立能力。
很多时候,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去做事,主要是不信任孩子能做好,尤其是嫌善后麻烦。比如,孩子去拖地,拖不干净,可能还会把水弄洒一地,导致需要自己付出更多精力去收拾。再比如,早上让孩子自己穿衣,不是穿反需要重新穿,就是太慢会迟到。
孩子能做的事,往往是父母随手就能完成的事。所以多半父母都会想省事快捷,而不自觉地进行了包办代替。
父母一定要明白,任何事都要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如果你不让孩子学习和练习,那就永远也不能掌握这个技能。耐心一点,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慢慢来,同时也要在看不下去想要插手帮忙的时候忍住。
即使孩子在区分鞋子的左右拿不定主意时,父母也不要上手去帮忙,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在不断尝试中积累经验。倘若孩子在刷牙洗脸时,难以掌控好刷牙的方向,在洗澡时很难清洗干净泡沫,父母可以做示范给孩子看,鼓励孩子再多试一次。
很多父母也会担心孩子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其实,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孩子有独属于孩子的交流方法。当孩子遇见一个新朋友,父母不要代替他做自我介绍;当他和朋友闹矛盾,父母不要代替他做辩解;当他和长辈对话时,父母不要代替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当他想要融入一个新环境时,父母不要直接告诉他各种环境要素,让他被动地接受新环境。父母不要成为孩子的传话筒,剥夺孩子的社交自由。
孩子的自理能力是慢慢发展起来的,靠的是父母慢慢放手,从简单到复杂,具体如下。
★给孩子做事的机会
要求孩子学会自理,父母就要给足做事的机会。孩子起床后,让他自己完成穿衣服、洗漱、吃饭等基本的事情;在孩子放学后,让他自己完成作业并检查;在孩子玩好了玩具以后,让孩子自己负责清理收纳,管好自己的玩具。
★减少干扰和否定
父母是孩子的照顾者,而不是孩子生活的替身。当孩子有了自理能力之后,能独立完成一件事时,孩子就开始期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解决遇见的问题。
父母要渐渐成为幕后工作者,减少干涉孩子的自主意愿,鼓励孩子有想做的事,也相信他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孩子能独立地上下学,能参加学校的夏令营活动,在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时,父母少一些否定和质疑,多一些支持的建议。
★在外人面前鼓励孩子自己做事
当家里来客人时,父母可以让孩子也学学待客之道,让孩子做些端果盘、倒杯水、帮客人拿遥控器等能做的事,然后在客人面前多多表扬孩子,满足孩子的虚荣心。相信再有客人时,孩子不需要父母使唤,就能主动做些自己能做的事了。
父母不可能扶着孩子走完漫长的一生,试着放手,孩子才能给父母一个大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