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元宇宙的“道”和“术”——建设元宇宙的两条路线
元宇宙的目标是建成基于多种数字技术形成的系统化复合数字世界,这个世界真正实现了数据的确权、定价、交易和赋能。元宇宙是客观存在的、开源的、动态演化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本质上是人造的数字平行世界。元宇宙作为具备永续性、开放性、自治性和沉浸感等特征的高度发达的通证经济形态,其中永续性、开放性和自治性是元宇宙的精神内核,是元宇宙的“道”,这种模式下的元宇宙才是真正属于所有用户的元宇宙,与此相对应的元宇宙建设路线是基于区块链的元宇宙建设路线(Web 3.0路线)。
大型互联网平台依托其丰富的流量、数据和场景建设基于自身生态的元宇宙的“大互联网路线”,是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条元宇宙建设路线,也就是Web 2.0路线。2021年3月,Roblox的美股上市将“元宇宙”的概念推广到全球。2021年7月,扎克伯格宣称在五年之内将Facebook 从社交公司变成一个元宇宙公司。此外,英伟达、腾讯、字节跳动、Google、迪士尼、亚马逊、Soul等国内外互联网平台均已开始布局元宇宙产业链。Web 2.0互联网巨头的入局固然对于宣传和普及元宇宙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巨头垄断数据的本质决定了这种模式终究不可持续。
相比之下,在区块链上构建若干个开源的元宇宙,并通过跨链实现互联互通的基于区块链建设元宇宙的路径更加接近元宇宙的本质,也是建设和实现元宇宙的长远之道,这也就是元宇宙的Web 3.0模式。元宇宙的Web 3.0模式是一种用户掌握自己数据、数据属于所有用户的开放自治生态。
尽管大型互联网平台在流量、数据、场景和底层技术层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元宇宙的“大互联网路线”存在三个明显的缺陷。
第一,基于“大互联网路线”的元宇宙系统过于中心化,用户在元宇宙中享受的一切服务和权益都与构建该元宇宙生态的互联网巨头息息相关,元宇宙本质上有可能沦为互联网巨头的附庸。当互联网巨头出现经营问题时,其构建的元宇宙也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元宇宙作为现实世界的平行数字世界,肩负着人类的宏大想象和愿景,如果仅仅是中心化的互联网巨头服务器上的几行代码,那么这一构想将是无法持续的。此外,元宇宙作为人类现实世界的虚拟平行世界,应代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大互联网路线”下的元宇宙将会更加代表这些互联网巨头和其所在国家的利益,可能会将现实世界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延续到元宇宙,这无疑违背了元宇宙的宗旨和理念。
第二,基于“大互联网路线”的元宇宙无法解决数据治理问题。当前互联网巨头对数以十亿计用户数据以近乎零成本的“代价”实行占有和剥夺,形成了事实意义上的“数字资本主义”,极大地阻碍了数据的确权、定价和流转。现阶段数字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出现了“合流”的趋势,2019年Facebook等巨头策划推出的全球稳定币Libra(2020年改名为“Diem”)就是这一趋势下的产物,全球范围内的数字经济反垄断亦是出于对此的防范。基于大型互联网平台建设元宇宙不仅无助于数据治理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剧数据垄断和金融渗透,并引发更多垄断和内卷。
第三,基于“大互联网路线”的元宇宙难以解决互操作性问题,注定导致形成一个个“元宇宙孤岛”。不同的游戏、社交、动漫、电影形成了不同的IP,基于此构建的元宇宙系统也是不同的;但是,各个元宇宙系统之间需要互联互通,这样才能在满足人类想象力极限的前提下发挥元宇宙的价值。可以预见的是,“大互联网路线”下元宇宙数据、生态和价值割裂,不同IP的粉丝难以见证彼此的“爱豆”在同一平台聚集,由此产生的巨大价值会被扼杀,同时也导致完整的元宇宙体系难以形成。此外,数字资产的广泛认可度也是一种资产层面的互操作性。当互联网平台不采用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而在中心化的数据库上构建数字资产时,其本质与现有的数字积分没有区别,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因此也无法成为元宇宙的核心资产。
由于以“大互联网路线”发展元宇宙存在三大弊病,元宇宙生态的发展越深入,则弊端越明显。基于区块链构建元宇宙的Web 3.0路径则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个自由的数字平行世界。
第一,基于区块链路线的元宇宙系统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这个系统属于所有用户和为该系统做贡献的组织、个人,而不是任何互联网平台和主权国家的附庸,代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相比于链政经济的“集权—分权”公共治理模式,元宇宙提供了一种主要依靠市场要素驱动的治理模式。
第二,基于区块链路线的元宇宙可实现数据的确权、定价和交易,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中,构建一个以数据为第一生产要素的虚拟平行世界。区块链作为一项数据治理技术,可从源头实现对数据的确权,在数据脱敏的前提下通过隐私计算获取数据的使用价值,并在二级市场通过流转交易形成市场价值。
第三,基于区块链的核心数字资产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形成广泛共识,基于区块链路线的元宇宙可通过跨链解决互操作性问题,避免形成“元宇宙孤岛”。自2020年起,在全球范围内,上市公司和对冲基金开始大量持有比特币头寸。截至2021年3月底,Bitcointreasuries数据显示,已经有42家公司持有135万枚比特币,占2100万枚比特币供应上限的6.43%,价值约为650亿美元。2021年2月加拿大批准全球首支比特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ETF);2021年6月巴西区块链投资公司QR Capital的比特币ETF在巴西证券交易所交易。SEC也在研究批准比特币ETF,其中既包括区块链投资机构,如Winklevoss、Solidx、Bitcoin Investment Trust、VanEck等,也包括Victory Capital、Simply、Ark、Invesco等资产管理公司和投资银行。2021年10月,基金管理公司Proshares的比特币期货ETF(ProShares Bitcoin Strategy ETF)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代码为BITO,其后又有两支期货ETF通过。
事实上,随着比特币等加密资产的规模增加,认可度逐步提高,其表现出较强的风险——避险二元特征,传统资本进入加密资产的速度也逐渐加快。2021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名为《对加密资产风险的审慎处理》的咨询文件,其中第一组加密资产包括通证化传统资产、具有有效稳定机制的加密资产,银行资本要求为至少等同于传统资产,对稳定机制有额外要求;第二组加密资产包括比特币,必须遵守新的审慎资本约束,即1250%的风险权重。尽管巴塞尔委员会仍然将比特币作为风险系数较大的资产,但从历史演进层面而言已是巨大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1月美联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和货币监理署(OCC)发布联合声明,总结了美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对于加密资产相关业务的跨部门监管“政策冲刺”(Policy Sprints),并勾勒了与该产业相关的未来监管路径。该声明指出,贯穿2022全年,监管机构将对银行与加密资产相关活动的合法性做出更明确的规范要求,其中涉及的领域包括:加密资产的保管和托管服务,企业如何促进客户进行加密资产的交易,由加密资产抵押的贷款、稳定币的发行和分配,以及涉及在资产负债表上持有加密资产的活动。该声明还表示,将评估美国银行的资本和流动性指标在加密资产上的运用,并保持与巴塞尔委员会在该领域展开会话合作。这为元宇宙和Web 3.0原生资产进一步合规和被主流社会接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Polkadot、Cosmos、Nervos、Conflux等主打跨链的区块链项目取得快速发展,公有链体系日益健全完善,区块链作为价值互联网的底层支撑日益坚实。在区块链层面解决了“区块链孤岛”问题则意味着在元宇宙层面解决“元宇宙孤岛”问题。
总而言之,基于区块链构建元宇宙的Web 3.0路径是更加符合元宇宙本质的发展路径,这一路径从长期来看也更具前景和可持续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巨头在元宇宙和Web 3.0生态中毫无建树。事实上,互联网巨头是元宇宙生态的重要贡献者,在底层技术、流量入口、场景搭建等方面都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只不过,就长期而言,互联网巨头意图垄断元宇宙的设想无法实现,指望通过Web 2.0互联网巨头的自我革命推动Web 3.0的发展也是不现实的。
作为现实世界的平行数字世界,元宇宙如何与现实世界实现互联互通是一个重要问题。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连接维度主要包括信息维度和价值维度。在信息维度,现实世界向数字世界传递信息最重要的链接器是预言机(Oracle);数字世界向现实世界传递信息则通过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多种途径,与当前我们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方式并无本质区别。同时,还有一些项目和机构专门做链上数据的提取和分析,比如 Chainalysis、Amberdata、Blockchair、Flipsidecrypto等。因此,下文将对预言机展开重点论述。
预言机作为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信息传递机制,打通了由现实世界向平行数字世界的信息通路,使元宇宙的信息传递路径形成闭环。区块链没有了预言机,就如同计算机没有了互联网,预言机是连接元宇宙和现实世界的桥梁。没有预言机的区块链无法与该链之外的世界建立联系,只能参考该区块链内部分类账的本地信息。比如区块链中最基本的职能实现模式之一是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部署在区块链节点中离散的计算机程序组件,其工作原理类似于计算机程序的“if-then;else-then”语句,智能合约越复杂则包含的语句越多。而往往“if”和“else”语句中的触发条件源于外部世界,互联互通是区块链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基础。
预言机即为将区块链外的信息注入区块链内的一整套设施,现阶段预言机有两种较为主流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依赖某一个或某些权威中心化信息源(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彭博、路透社等),预言机通过智能合约访问外部数据,实现其功能。但这种模式中心化程度较高,而且有些信息是权威中心化信息源并不会涉及的。这种模式的预言机项目以Chainlink为代表,其通证为link,核心功能是桥接链上和链下的世界,以便成功运行连接到现实世界的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约。第二种模式是将区块链外数据和信息进行离散化后用经济激励和投票注入区块链系统内。这种模式的预言机项目以Augur为代表,其通证为Rep,核心功能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激励用户准确报告信息,以将链外信息注入链内。在报告期间,指定报告人有24小时的时间来提交关于市场结果的报告。
元宇宙作为现实世界的平行数字世界,不仅需要和现实世界实现信息维度的闭环,而且需要实现和现实世界价值维度的闭环,实现二者连接的价值载体就是央行数字货币和全球稳定币。CBDC是中央银行基于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发行的、具有现代货币本质属性的数字货币。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的报告,截至2021年1月底,全球86%的央行正在积极探索CBDC,虽然其中大多数央行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不太可能发行它们的CBDC,但有相当一部分央行正在向前迈进;大约60%的央行正在进行数字货币的实验,而14%的央行正在推进CBDC的开发和试点项目。现阶段CBDC主要用于境内支付,不需要多方记账,因此大多没有全面采用区块链技术;同时CBDC的研发、试点和推广还处于早期阶段,因此还没有写入智能合约。但随着对CBDC跨境支付和智能货币的需求增加,CBDC 采用分布式记账和写入智能合约是大势所趋。CBDC的安全性和法偿性是其最重要的优势,在CBDC采用分布式账本记账及写入智能合约后,其将会成为连接元宇宙和现实世界的重要价值工具。
现阶段连接元宇宙和现实世界价值维度的主要方式是GSC。GSC是非公共部门基于区块链发行的、与法定货币价格保持锚定的数字货币。根据GSC保持价格稳定的模式,可分为基于抵押经济体系的GSC和基于“算法央行”模式的GSC。基于“算法央行”模式的GSC保持价格稳定的方式同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需动态平衡的方式基本一致,其进步意义在于借助代码实现这一过程的自动化和程序化,能够通过代码买卖基础货币实现价格稳定。但它也存在一定缺陷,那就是这种模式的稳定币共识度较低,很容易出现资金盘和庞氏骗局,但这一情况在2021年发生了一些改变。尽管在2021年出现了Terra、Ampleforth、Frax等现象级算法稳定币,但基于抵押经济体系的GSC仍然占据主流。算法稳定币的未来风险和机遇并存。
基于抵押经济体系的GSC,可以根据抵押资产是否上链来进行区分,分为链上抵押模式和链外抵押模式。链外抵押模式的资产并不上链,抵押资产被存托于区块链下的商业机构中,以美元、欧元、英镑等资产为主,其中美元资产的市场份额占了95%以上。备受关注的全球稳定币 Diem 也是基于这种模式。现阶段主流的链外抵押稳定币包括USDT、USDC、GUSD、PAX、TUSD等。链外抵押模式能否有效,取决于储备资产是否实行透明严格的定期审计,以保证抵押资产足值,以及发生挤兑时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此外,用户规模和信任度、稳定币发行量等也是影响链外抵押模式的重要因素。
链上抵押模式全程人工参与较少,基本基于代码与算法完成,用户可实时清查抵押资产,在事实上构成了DeFi 范式下的商业银行。由于技术、商誉、治理等层面存在较大壁垒,基于链上抵押的GSC项目头部效应较强,代表性项目为Maker DAO DAI、Havven、Augmint等。用户基于智能合约生成各自的抵押债仓(Collateralized Debt Positions,CDP),在系统中没有传统资产交易中的中央交易对手方(Central Counterparties,CCPs),因此不存在中央交易对手风险。用户使用Maker DAO DAI进行借贷的流程如图1-3所示。
图1-3 用户使用Maker DAO DAI进行借贷的流程
链上抵押模式的难点在于其抵押资产(以ETH为主)的价格在时刻变化、波动,并且抵押资产价格的上升与下降具有不对称性:当抵押资产价格上升时,相同的抵押资产会生成更多的稳定币,同时抵押经济系统会提高借贷利率以抑制稳定币的过度投放;当抵押资产价格下降时,如何保证抵押经济系统的价格稳定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有两个举措:第一,超额抵押。Maker DAO DAI采用超额抵押模式(现阶段超额抵押率为150%),当抵押资产的市场价格下降时,Maker系统根据实时盯市的代码运行,会对抵押资产进行拍卖以维持DAI相对于美元的价格稳定。但如果市场发生黑天鹅事件,就会导致抵押资产的价格急剧下跌,基于算法的拍卖机制趋于无效,因此需要应用第二个举措——“引入系统的权益所有者”予以补充。以Maker DAO DAI为例,系统中除了存在DAI这种稳定币,还有代表系统权益的通证——MKR,MKR 持有者作为Maker DAO的权益所有者行使“最后买家”(Buyer of Last Resort)的职能。MKR持有者除了分享系统的经济收益(用户借贷利息收入扣除运营成本),还享有治理权、决策权和投票权,在Maker DAO的社群治理中,每个 MKR 代表一票。当黑天鹅事件发生、抵押资产价格急剧下跌时,MKR持有者可进行社群投票,决定是否启动全局清算。当 MKR 投票启动全局清算时,将中止 CDP的创建和操作,给看护机(Keepers)一段时间在固定喂价的基础上处理DAI和CDP持有者的对应索偿,由MKR持有者充当Maker DAO经济系统的“最后买家”。MKR同样可以在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Over-the-Counter,OTC)进行交易,其价格反映了市场对该项目的估值与定价,MKR的价格波动同样起到了Maker DAO DAI系统的风险管理和定价作用。Maker DAO DAI 经济系统维持价格稳定的方式如图1-4所示。
图1-4 Maker DAO DAI经济系统维持价格稳定的方式
截至2021年8月底,GSC总市值已超过1160亿美元,2021年第二季度的交易量已超过1.7万亿美元,已成为现阶段元宇宙和现实世界连接的重要价值维度。随着USDC发行商Circle向SEC提交上市申请,GSC的市值规模和交易量将进一步增加,并在CBDC采用分布式记账和写入智能合约之前主要承担两个世界价值连接的职能。随着全球范围内CDBC推进的加速及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等全球基础设施的建设,CBDC和GSC将构成两个世界价值维度连接的公私合营体系。同时,在Web 3.0时代,CBDC和GSC也将成为主要的支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