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豹什么时候不追猎物?
——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
动物行为学家观察到,在非洲大草原上有时猎豹追了一段猎物后,突然停下来不追了。这是为什么?是它不太饿,还是疲劳了?经济学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猎豹计算过,它再追下去增加的体力消耗要大于它吃掉这个猎物增加的营养。这就是说,它再追下去的边际成本(增加的体力消耗)大于边际收益(增加的营养),所以它选择放弃。
当然,我们不知道猎豹在决定放弃时是如何想的,它肯定没有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这类概念。不过它放弃猎物的选择与我们的分析一致。也许它这种出于本能的选择是无意识地运用了经济学思维方法。正如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也知道在价格高时把自己的菜卖出去,而价格低时先留一留。
我们这里要说明的是,人根据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做出选择。经济学家在用这个原则时是用边际量,即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别觉得“边际”二字有什么神秘,你就把它简单理解为“增加的”好了。所以我们做出选择的原则一定是这个选择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至少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才行。如果所做的选择是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那就连猎豹也不如了。
边际收益变动的规律是先增加而后递减,由于边际收益递减实际上更加重要,所以边际收益变动的规律就称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不要仅仅理解为可以用货币衡量的。在讲消费时,收益就是效用,效用是消费一种物品给我们带来的满足程度。这时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成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某种东西刺激了我们的感官,让我们兴奋,这就是满足,就是效用,但不断地刺激,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感官的兴奋减少,就是效用递减了。夏天你一根冰糕接一根吃下去,肯定会感觉到增加的满足,即边际效用,在递减了。
收益当然也可以是实际的产量,这时就是边际产量递减了。1958年时提倡密植,但种得太密了,小孩都可以躺在上面,这时增加的产量,即边际产量肯定递减,甚至为负了。
边际成本变动的规律是先减少而后增加,由于边际成本递增实际上更加重要,所以边际成本变动的规律称为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再强调一次,这里所说的成本是机会成本。
这一点在农业中最明显。在实现了一定亩产量后,要再增加产量,就要有更多的投入,如更多的化肥与劳动等。这一规律在工业中也同样存在,要增加更多产量,机器磨损更大,劳动投入也更多。其实你在生活中也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你希望把学习成绩提高一个层次,比如使从80分到100分,所花的功夫就比从60分到80分时大。同样,你想把打高尔夫球的记录从100杆进步为90杆,就比从110杆到100杆要付出更多汗水。
所以做出正确选择的原则就是所做出选择的边际收益至少等于边际成本。当然是边际收益比边际成本越多越好。做出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的选择就是非理性的。这个原则说来简单,但在现实中要做到还真不容易呢!
猎豹不追猎物告诉我们,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这些它们在决策中的原则,并不是经济学家编造出来的,而是对人类,甚至动物行为规律的一种总结。把我们不自觉地遵循的原则总结出来,表述为一些概念和理论。人或动物按这些规律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学了经济学,而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正如蜜蜂建造六边形蜂窝,也不是因为它们学了建筑学,而是本能的反应一样。这就像我们许多人没学过经济学但也遵照经济学总结出的规律行事一样。因此可以说,先有人们行事的实践才有经济学。动物与人有同样的本能,所以用经济学分析它们的行为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它们的各种行为。
经济学并不神秘。连猎豹也按经济学规律行事,况且我们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