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学习法:什么都能学,什么都能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曾经有一个网友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一个人可以很快很准地抓住一个讲座或一个复杂问题的核心,到底是因为他本身对这个领域很熟,还是因为他有一种深层能力,对于任何问题都能很迅速地掌握关键信息?”

我当时回答她:“我觉得两种情况都有。”

有些人能迅速抓住问题核心,是因为他是专业人才,有专业知识和很深的经验积累,对于本领域的事情思考很多,所以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就是,有些人虽然不是本领域人才,但是他也能抓住核心,因为他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

知识迁移,是把本领域的知识构建成思维模型,把这些思维模型应用到许多其他地方。

比如说,生命的死亡和公司的死亡,都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注入能量,就会熵增。生命的死亡有定律,公司的死亡也是,它们都符合次线性(sublinear)的数学分布——只是参数略有不同。

所以,掌握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预测很多事物的生长和死亡规律。

再比如说,城市规划、游戏设计和用户界面(UI)设计,也存在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符合涌现(emergence)的规律。我们需要通过一两个简单的法则,使得整个城市、游戏或者UI产生涌现特质(emergence property),产生无数千变万化的模式(pattern)。

就好比蚂蚁是通过简单的化学信息传递,产生千变万化的蚁窝,乐高通过一个简单的方块构成千变万化的造型一样,涌现是很多设计的精髓。

直到这些年,我才明白,《易经》中所描述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数学上的“涌现”,如蚁窝和乐高一样。乐高只靠两种接头(阴头和阳头),就可以涌现出这世界上所有的建筑、人物和场景。

总之,根据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发现跨学科也可以抓住本质,因为很多思维的模型是通用的。

只不过你需要从本学科提炼出思维模型,再用到其他学科。另外,不同的学科,常常给同一个思维模型起不同的名字:

比如商业里的“利基市场”,是生态学里面的“特殊生态位”;

系统学里的“不可约性定理”,是工程里的“瓶颈”;

物理上的“激活” ,是系统的“跃迁”……

这些东西,都需要看技术哲学的书籍才能思考。这也是哲学存在的意义,说哲学是母科学也是基于这个意思。

它并不是告诉你晦涩的知识,而是告诉你一些思考法则。伽利略说太阳是宇宙中心,这不一定是对的,但是他思考宇宙规模的量级构成模型是对的。《易经》说“太极生两仪”,这不一定是对的,但是它思考测量有正负两级的思维模型是对的。

哲学不落在实处,自然有缺憾和不完善。但是真正的思想家和一般知识分子的区别,就在于思想家能够提炼思维模型的共通之处。

所以,如果你靠专业做核心判断,就还是普通知识分子。如果你靠跨专业共同的思维模型做判断,就可以向思想家靠拢了。

这就是为何我的母校清华大学现在更换了人才培养思路。老师们说,现在要培养“H型”人才,这种人才在两个领域有纵深的知识,在两个领域的交界处有非常广泛的知识。

比如会数据分析的考古学家,就可以利用卫星数据来找地球上的遗迹;会心理学的设计师,就可以做出直击人心的海报;会人体工程学的建筑师,就可以设计出舒适的建筑。

H型人才是社会紧缺的,因此如果你能变成H型人才并且博闻强识,在这个社会上一定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那么如何变成“多面手”呢?这本书就是讲这个主题的:从文艺复兴的大师(比如达·芬奇),到美国的国父们(比如富兰克林),我们可以总结这些“全才”到底是如何做到把每件事都做得出色的,并且从中提炼出有意思的方法。

本书中,霍林斯提出了新手在陌生领域开荒的十个步骤,你只要照做,就能从菜鸟迅速进化为专家。此外,书中还分享了一种四步笔记法,帮助你以最高的效率提取信息,并将其有机地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希望这本书对于你,也像对于我那样,如醍醐灌顶般点亮人生。

屠龙的胭脂井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