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古文四声韵》与《集古文韵》辨异[1]
《新集古文四声韵》为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夏竦所作,是在后周郭忠恕所著《汗简》之后一部集录古文的字书。此书大体以《汗简》为基础,而另外又有所采集,所以比《汗简》字数稍多。《汗简》是按《说文解字》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的部次来排列的,《古文四声韵》则是根据唐本《切韵》分韵来编排的,两者体制不同。
《古文四声韵》通常所见是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新安汪启淑一隅草堂刻本。他是根据毛氏汲古阁所藏的影宋抄本覆刻的。汲古阁抄本卷首夏竦序中阙一百数十字,汪氏据桂馥友人用《永乐大典》校补增入,始成完璧。
现在我们在汪刻本之外,又有了中华书局1983年据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配抄本影印的《新集古文四声韵》。这个本子以前没有印过,宋刻部分与抄配部分与汪启淑本完全相同。抄配部分书写之美无与伦比,楷法效欧阳询,古文篆法也极为精致,当出于名手。
《古文四声韵》根据的《切韵》比已知的唐本《切韵》分韵都多。卷一平声上有二十九韵,卷二平声下有三十韵,卷三上声有五十六韵,卷四去声有六十韵,卷五入声有三十五韵,四声共有二百一十韵。我们已知陆法言《切韵》是一百九十三韵;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是一百九十五韵,多严韵上去二声韵;蒋斧本《唐韵》平声比王仁昫书多谆桓戈三韵,上声多准缓果三韵,去声多稕换过三韵,而缺严韵去声,入声多术末二韵,全书为二百零五韵。夏竦书所根据的《切韵》平声比《唐韵》多栘韵(自齐韵分出)、宣韵(自仙韵分出),上声多一选韵(自狝韵分出),去声多一酽韵(自梵韵分出),而入声又多一聿韵(自术韵分出),所以是二百一十韵。这很明显是在《唐韵》的基础上韵部又有增加的一种韵书。
《古文四声韵》在韵目的排列上,其次第与《切韵》《唐韵》仍然是一致的,如平声覃谈两韵次于歌戈麻与阳唐之间,蒸登两韵次于侵盐添与咸衔之间,其相承的上去入三声的韵部次第也一如平声。去声泰韵在暮韵与霁韵之间也与《唐韵》一致。但这些都与宋修《广韵》的韵次不同。
《古文四声韵》的韵目下均注出反切,而韵内字一律不注。最有趣味的是《广韵》的反切。《广韵》每卷开头韵目的反切不与韵内相同,而同于《古文四声韵》,如平声韵目真韵职邻切,韵内作侧邻切;谆韵之纯切,韵内作章伦切;文韵武分切,韵内作无分切;元韵语袁切,韵内作愚袁切;宵韵相焦切,韵内作相邀切(上去入三声也多有不同,不备举)。由此可知陈彭年等修《广韵》时曾经参考了夏竦书所根据的《切韵》。这种韵书的反切与《广韵》韵内的反切是不一致的。《广韵》全书韵内的反切仍然是陆法言《切韵》一类书的反切,夏竦所根据的《切韵》当是另外一类的韵书。夏竦书在自序后所列的书目中有祝尚丘《韵》、义云《切韵》、王存义《切韵》和《唐韵》,究竟他根据的又是哪一家书已不可知。
中华书局既影印了《古文四声韵》,又附印了一种宋刻本《集古文韵》,篆法亦精,补板则拙劣有误,也是北京图书馆所藏,惟残存卷三上声一卷。旧有汪士钟、李鉴、莫友芝、袁克文诸家藏印。书凡二十一叶,中缺第七叶和第八叶之半。书后袁克文有跋谓:
《集古文韵》,宋椠残本,存上声卷第三一卷,即夏竦所著《新集古文四声韵》……书原五卷,汲古毛氏谓世无其书,曾从文渊阁原本抄出。清乾隆时汪启淑得毛氏影本,遂以重刊。又《天一阁书目》有绍兴乙丑浮屠宝达重刊本,即吾衍所谓僧翻本,今已早佚。文渊原本,亦渺焉无闻……此书刻画苍崭,当是北宋原本,即补板亦必在南渡初年。
他认为这个残本《集古文韵》就是北宋时刻的夏竦《古文四声韵》。案元吾丘衍《学古编》曾说夏书“首有序并全衔者好。别有僧翻本,不可用”。现在僧翻本已不传。清全祖望曾从范氏天一阁借抄。《鲒埼亭集》卷三十一有跋云:
据晋陵许端夫所为序,盖绍兴乙丑(1145)浮屠宝达重刊于齐安郡学。许为郡守,因序之。宝达者刘景文之孙也,景文与东坡善,而宝达精于古文篆,亲为摹写,其亦南岳梦英一流矣。
因此,中华所印《集古文韵》在《出版后记》中就以此为宋绍兴齐安郡学本。不过这个刻本给我们增添很多疑问。袁克文谓此即夏竦原书北宋刻本固不足信,说它就是绍兴间僧宝达重刻本也未见其是。理由是:
(1)前一种宋本,书名是《新集古文四声韵》,而本书作《集古文韵》,名称不同。前者每板十二行,本书为十六行。上声一卷,前者有三十板,本书有二十一板。果为僧宝达翻本,板面不会相差如此之多。
(2)两种刻本每韵字的多寡和字的排列次第都不尽相同,所标书名也有差异,如前一种刻本中引“崔希裕纂古”,本书则作“崔希裕略古”。又如纸韵“蛾”,前者注云“古礼记。本音俄,亦作蚁”,本书注云“古周礼”,两者全不相同。
(3)前一种刻本每卷开头有韵目,本书卷首则不出韵目。又两种书分韵的多寡和韵部排列的次第也差别很大。前者上声一卷分五十六韵,狝韵后别出一选韵,本书分五十五韵,无选韵,是分韵多寡有异。又前者感敢二韵次于果马与养荡之间,拯等二韵次于琰忝与豏槛之间,这仍是《切韵》《唐韵》韵书的次第;但本书感敢二韵次于寝与琰忝之间,拯等二韵次于静迥与有厚之间,则是宋修《广韵》《集韵》的次第;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系统。据王国维说《广韵》的韵次是出自李舟《切韵》,所以不同于陆法言旧次。
(4)两种刻本韵目的反切不尽相同,例如:
《新集古文四声韵》 《集古文韵》
旨 职雉(《广韵》同) 轸视(《集韵》同)
贿 呼猥(《广韵》同,《集韵》虎猥) 呼罪(《广韵》韵内同)
轸 之忍(《广韵》韵目同,韵内章忍) 止忍(《集韵》同)
吻 武粉(《广韵》同) 粉 府吻(《集韵》同)
缓 乎管(《广韵》胡管) 胡管(《广韵》同,《集韵》户管)
筱 苏鸟(《广韵》先鸟) 先了(《集韵》同)
养 余两(《广韵》馀两) 以两(《集韵》同)
有 云久(《广韵》同) 云九(《集韵》同)
厚 乎口(《广韵》胡口) 很口(《集韵》同)
(5)《古文四声韵》韵内字很少注出反切,而《集古文韵》韵内字都注有反切,这些反切绝大部分不同于《广韵》,而同于《集韵》。案宋人修纂《广韵》根据的是陆法言撰本(见卷首),书中的反切因承陆法言《切韵》而来,《集韵》反切用字多与《广韵》不同,丁度等根据的是哪一种韵书,卷首《叙例》未加说明。《集古文韵》上声这一卷不同于《广韵》,而同于《集韵》的竟然有九十处之多,例如:
肿韵:悚 荀勇切(《广韵》息拱切。以下括号内所注都是《广韵》音)
纸韵:毁 虎委切(许委) 兕 序姊切(徐姊) 死 想姊切(息姊)
止韵:以 养里切(羊己) 耳 忍止切(而止) 子 祖似切(即里)
语韵:暑 赏吕切(舒吕) 处 敞吕切(昌与) 吕 两举切(力举)
麌韵:舞 网甫切(文甫) 主 肿庾切(之庾)
海韵:乃 曩亥切(奴亥) 改 己亥切(古亥) 在 尽亥切(昨宰)
准韵:尹 庾准切(余准) 荀 耸尹切(思尹) 盾 竖尹切(食尹)
狝韵:软 乳兖切(而兖) 免 美辨切(亡辨)
养韵:枉 妪往切(纡往) 怳 诩往切(许往) 长 展两切(知丈)
有韵:缶 俯九切(方九) 受 是酉切(殖酉)
这里的反切上字如“荀、想、敞、忍、肿、曩、耸、妪、诩、养、序、网、尽、乳、展”等都是《广韵》所不用的。
根据以上所举,《集古文韵》与《新集古文四声韵》名称不同,上声分韵多寡不同,韵次也不同,显然与夏竦序所说“准唐《切韵》分为四声”的话不相符合。且书中的反切不同于《切韵》《唐韵》《广韵》,而多同于《集韵》,则其非夏竦书更无疑义。其是否为绍兴乙丑僧宝达所刻也成疑问。案夏书成于仁宗庆历四年(1044),《集韵》成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推测《集古文韵》是因承夏书,而采取与《集韵》所本的一类的韵书改作而成的,两者非一书,不能混为一谈。古书在流传中往往有变改原书别为一编的情况,惟有细加勘校,方能辨其异同。
1990年7月4日
[1] 士琦按:宋夏竦撰《新集古文四声韵》,1983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佚名《集古文韵》附于该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