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武科选士总论
第一章 武科考试研究之旨趣、意涵及进路
人才选拔及任用,乃政治体制之核心议题。传统中国之造士抡才,历代皆有其法;其中最称规制完备而沿用久远者,当属科举。文科考选之制,学界多以隋大业元年(605)创设进士科为其发端,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罢,相沿一千三百年。至于武举常科,则创自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创置武举。(1)其后各朝,除元朝不设武科,宋、金、明三朝偶有停罢,武科大致相沿不辍,清代因之。迄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式废除,武科存续亦近一千二百年,几与文科相当。尤应注意者,与武科抡才体制相匹配,尚有武庙之设立、武学之兴建、《武经》之颁定。因此,中古以降中国之造士抡才,于“文系”(文科、文庙、儒学、儒经)之外,尚有“武系”(武科、武庙、武学、武经),并驾而行。(2)
然而,今日提及武科考试,则几近湮默无闻,世人甚或嗤之以鼻。与原始材料汗牛充栋、学术经典层出不穷之文科研究相较,武科研究少人问津,史料文献及研究成果出版甚少。日本史家宫崎市定覃研中国选官制度,曾作一论:
作为中国政治之原则,文与武犹如车之两轮,无视其任意一端,政治便不能顺畅运作。以是之故,科举实际亦有文科举与武科举之二分,然论其比重,则无疑文科举更受尊重。若单言科举,即指文科举。(3)
所谓武以安邦、文以治国,又谓“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4)。传统中国政治之运作,讲求文武之协调与制衡;至于人才之考选与任用,更追求“文武合一”之理想。设官分职既有文武之别,选官体制亦分文武两途,乃应然易明之事。不过,宫崎市定所言非虚,若照今日约定俗成之理解,或学术研究提及“科举”一词,若非特予界定申明,其概念外延仅自动涵括文科举,绝少用以指涉武科举,遑论清代特设之“翻译科”。近年,科举研究广受学界关注,成为重要专学,(5)新论迭出,而学者主要着目点仍在文科。哈佛燕京学社所刊综合研究指南《中国历史新手册》,亦谓武科考试尚未引起现代历史学者太多关注,此或反映出“传统学者之偏见”。(6)千年武科,传统亦称“抡才大典”。作为选士“平行路径”之一,其影响及于传统政治、军事、教育及社会诸多领域,然至今公刊之切实研究尚不多见,正宜着力研讨,以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