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人:在希腊大陆之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译序

《古希腊人:在希腊大陆之外》的作者菲利普·马特扎克先生毕业于牛津大学,获罗马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剑桥大学教授,主讲古代史课程,已出版著作二十余部,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本书对古希腊、古希腊人以及古希腊文明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和分析,并以较为轻松的笔触叙述出来,是一部雅俗共赏而又极富特点的历史读物。全书行文流畅自如,幽默风趣,针对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给出准确的分析,既能从宏观上探讨背后隐藏的原因,又能从微观上把握举足轻重的细节,逻辑严密而又简洁清晰。因此,尽管相关领域的研究及著述并不少见,但这部图文并茂的“小书”仍以其厚重的学术功底、独树一帜的视角,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著作,值得一读。

马特扎克教授以其精到的研究提醒我们,古希腊文明主要是由希腊大陆以外的希腊人所创造的,而且希腊人生活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范围要广大。这不能不说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作者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显然是以深厚的学识和扎实的研究为基础的。例如在第一章中,写到希波战争时,有这样一段:“我们能够了解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和萨拉米斯战役,清楚波斯军队对希腊大陆的入侵受到阻挡并最终被击退的细节,主要应该感谢希罗多德。但人们很少知道,严格来讲,希罗多德属于战败方。换言之,作为小亚细亚的哈利卡纳苏斯的一名公民,他也是波斯帝国的一位臣民。实际上,由于指挥了公元前480年的萨拉米斯战役,哈利卡纳苏斯女王阿尔特米西亚曾赢得了来自波斯万王之王[1]的高度赞扬。”这一叙述简洁明快,举重若轻,展现出大家风范。

应该说,即使是普通读者,也完全能够读懂这一段,但实际上,其中蕴含着许多非常专业的历史知识。大家每每提及希罗多德,都会说他是古希腊历史学家,这并没有错,他确实来自那个广袤的古希腊世界,但细究之下,在希波战争中,他应当是属于波斯一方的,因为他的出生地哈利卡纳苏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邦。首先,当周围的城邦都反抗波斯帝国的统治时,哈利卡纳苏斯却对波斯帝国忠心耿耿,直到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4年将其攻陷为止。其次,在众多希腊城邦早已选择了贵族制、民主制、寡头制或僭主制的时候,哈利卡纳苏斯依然采用君主制,所以文中提到了哈利卡纳苏斯的女王,而波斯万王之王则是波斯帝国君主的尊称,因为波斯帝国统治着数十个附属国,各国都有自己的国王,而波斯帝国的国王就是国王中的国王,即“万王之王”。

又如第四章写道:“根据后来的地理学家斯特拉博的记载,正是在这一时期,塞琉古跟一位印度国王谈判,用自己掌握的一部分巴克特里亚土地换取了500头战象。也正是这些战象,帮助塞琉古在伊普苏斯战役中打败了‘独眼龙’安提柯。”这一简短而有趣的叙述,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最早开始驯象,既用于农业,也用于战争。亚历山大在与波斯帝国交战时,第一次见到战象,不由得极为震撼。而这里提到的塞琉古一世曾是亚历山大手下的将领,自然见识过战象的威力,因此才会甘愿以土地交换战象,并将其用在继业者战争中。同时,这一段还提到了“‘独眼龙’安提柯”这个特殊的说法。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许多国王和贵族都有绰号或称号,有些是他们自封的,有些则是民众或后人给起的,这在西方文化中很常见,如耶稣基督,“耶稣”是名字,而“基督”实际上便是称号。加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许多国王和贵族都有相同的名字,如塞琉古帝国的国王,总是叫塞琉古或者安条克,而托勒密王朝的国王又都叫托勒密,于是绰号或称号常常成为区分他们的重要标志,而且从中也能看出其各自的性格特点或主要功绩。如“猎鹰”安条克,因其本性贪婪而得名;“大帝”安条克,因其复兴塞琉古帝国而得名;“恋姊者”托勒密,因其与亲姐结婚而得名;“胜利者”塞琉古,因其在继业者战争中获胜并创建塞琉古帝国而得名。至于这一段中提到的“独眼龙”安提柯,则是因为他仅有一只眼睛,但失去另一只眼睛的原因现在已不得而知了。

马特扎克教授精通希腊语和拉丁语,能够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追溯许多现代词汇的历史文化根源。语言作为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必定铭刻着历史文化的痕迹,但我们在使用时却常常浑然不觉。例如,古希腊天文学家观察到有些星星是持续移动的,而其他星星是静止不动的,于是便以“漫游者”(planetes)来命名这些移动的星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行星”(planets)。又如,古希腊哲学家提出,对事物不断地进行切割,最终总会剩下一个最基础的单位,因而名之曰“不可切割的”(atomus),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原子”(atoms)。这不仅仅是语言的演变,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古希腊科学的异常发达,实际上现代的许多医学术语,“不是拉丁语便是希腊语”。还有一些词语的来源则非常难以想象,了解其最初的含义,可能会令我们对当时的历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例如,“laconic”(简洁)一词,源于斯巴达人居住的拉科尼亚地区(Laconia),因为斯巴达人以惜字如金而闻名。这种言谈方式就像是下达军事指令,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崇尚武力、不善文辞的民族特征,所以才会有列奥尼达率三百斯巴达勇士以少敌多、死守关隘的史诗流传千年。再如“lesbian”(女同性恋)一词,本意为“莱斯沃斯人”(Lesbian),源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居住的莱斯沃斯岛(Lesbos),因为萨福常在诗中描写对同性的倾慕。而同性关系亲密的情况在古希腊一度颇为盛行,以至于现在“希腊之爱”这一表达“依然被用于描述同性恋”。由此可见,许多源于古希腊的现代词语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本书也时常在相应的部分穿插对这些词语的分析,便于读者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并借此窥探古希腊的社会面貌。

正如马特扎克教授所言,这本书“内容所涵盖的时间长达两千多年,从黑海沿岸的史前希腊殖民地,到中世纪最后一座伟大的希腊城市——强盛的君士坦丁堡”。在此期间,这个庞大的希腊世界里爆发了无数次战争,该书对这些战争的处理详略得当,并把重点放在了对主要脉络的梳理,而非对战争过程的铺叙上,从而以一位历史学家的身份向读者揭示了看似混乱的局面中隐藏的线索。以伊苏斯战役为例,马特扎克教授并未详细介绍这场战役是如何爆发的、亚历山大是如何取胜的,而是探索了这场战役为何会爆发、亚历山大为何会取胜,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整场战役作出了全新的描述,令人读后恍然大悟。

本书的翻译,可以说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均经过反复推敲、慎重衡量,力求准确无误,明白畅达。对书中相关历史知识则择要作了一些注释,以便于普通读者的阅读。可能由于原著出版方面的原因,原书中有一些小的错误或缺漏,如,“the Battle of Ipsus”,即伊普苏斯战役(发生于公元前301年),有几处误写为“the Battle of Issus”,即伊苏斯战役(发生于公元前333年),译文径予改正。再如在集中谈论公元前历史的部分,作者经常会省略B.C.(公元前),但实际所指的年份都是公元前,译文中也已补全。又如《建筑十书》4.1.3误作6.1.3,《哥林多前书》1:22误作1:20,译文亦予改正。但由于笔者对这一段历史尤其是许多细节并不十分熟悉,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注释亦未必确当,尚祈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戚悦

2018年10月

写于清华园


[1] 万王之王:King of Kings,最初是居鲁士大帝的头衔之一,后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所有统治者都采用了这个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