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团结一心守大岁
大家小心翼翼地越过一级级台阶,每到一处殿堂,摆上供品---这供品的摆放是有很大讲究的。从佛教仪规上来讲,果盘与果盘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近者急促远者散漫,必须相距一拳左右均匀摆放。
然后就将所有的灯都打开。于是,寺庙里的灯次第亮了起来。山门口除了两盏千瓦的照明灯,还有两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大大的灯笼,灯笼上红底黄字各书一个“福”字,一个“顺”字。山门到天王殿的两排树的枝干上竟然如同繁星般晶莹繁华,蜿蜒着两排小小的一个个如拇指般大小的彩色装饰灯。
寺庙里除了门口统一的大红灯笼,各个殿堂还有造型各异的照明灯,圆形的、方形的、复式的、古典的、现代的,把整个寺庙照耀得如同白昼。
左手边五百米的地方是一座高十三层的万佛塔,是报恩寺的一部分,此时也灯火辉煌。
报恩寺本来是背山面水,一时湖光灯影,蔚为壮观。
做好这些,那位法名了妙的能干的义工带领大家到了斋堂---普茶了。
普茶,是佛教上的一种修行活动,在丛林仪轨重要典籍《百丈清规》里被正式创立为禅修课程。
佛教向来有“禅茶一味”“茶禅一味”的说法,“禅”与“茶”是佛家修行的不二法门。而除夕普茶更多的是一种答谢活动,就是僧俗在一起普遍共同饮茶。这个活动也是有严格的标准的。
今晚,庆昊跟几位年轻的义工充当了行茶的职位。
先是法师与年长的义工居士们依次对班入座,每个人座位前有一副盖着毛巾的碗筷,还有一个纸杯。
大家掀开毛巾,将倒扣的碗正放,筷子竖着摆好。
随后,师父居士们就一起唱诵着经文。
在好听的经文声里,行茶义工依次将一盘盘的自制点心发给大众面前的饭碗里。
之所以说是自制的点心,因为这些一看就都是刚刚做好的农特产:炒花生、炸土豆条、炸薯片、炸藕片、炸米糕,就连瓜子也是现炒的南瓜籽,唯一从市面上采买的就是一软一硬两种糖果了。
等到每一样点心都发好了,纸杯也都倒上了茶,就有一位法师打手势招呼行茶义工也都坐好。
除了诵经声,整个过程没有一点杂音。
庆昊感觉很震撼:几十位法师跟义工,这么多人可以一句话都不说就能默契地做好这些复杂的动作,举止竟然如此统一,可以说得上是仪态优雅。可见这个普茶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了。
本来以为会有什么讲话一类的,可是,就在等待的时候,坐在右边首位的当家师父只是淡淡的说几句:“大家辛苦一年了!今天不必拘礼!都吃吧!”
当家师父发话了,大家就开始享用自己面前的糕点。斋堂里有了明显的欢庆气氛。依然还是没有说话声。妙洁师兄不时会端上一种点心巡堂一次,需要加的就把碗朝前推到桌子边,妙洁就会给师父师兄们的碗里加一些,不需要就摇摇头。这应该就是佛家禅门里用餐的规矩了,没有繁文缛节,果然很舒服自在。
妙洁师兄打着手势,指挥义工们坐在斋堂侧门入口处,各自也都领了餐具、食品,跟法师们一样享用点心。
这些点心市面上也都有,平时部门里也会有同事们买来办公室,大家都吃过。
可是,今天的味道特别地好吃。
根据规矩流程,普茶从晚上七点持续到八点左右,法师们各自稍作休息,等会十一点还有吉祥祝圣普佛法会。
大家认认真真地整理好斋堂卫生,妙洁居士就招呼义工们都到客堂集合,等候分派工作。
客堂里,义工们经过这些天的相处,原本差不多都相互很熟络了,大家都沉浸在寺庙过除夕这种新生活的兴奋里,高高兴兴地说着话,相互间毫不拘束。
原来那位眉目如画的义工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名字叫作凌雪昇,擅长古典唱法。因为春节后有一场个人音乐会,所以来报恩寺住一星期挖掘思路。
李洁霄跟两位男义工李殿霄、李云霄都是施婆婆的孙子,平时因为施婆婆的原因,本就常来报恩寺。
今天兄妹三人也都来了。李洁霄大学毕业后在省勘探测绘设计院工作,皈依有半年了,法名叫作了慧。
大哥李殿霄在大学任教,老二云霄是互联网精英。
兄妹三人性格特征非常明显:妹妹活泼外向,两位男士一胖一瘦却都是内敛沉稳。
只是今天只有洁霄住下了,两个哥哥殿霄跟云霄却是已经成家了,跟大家说说话,稍后就会回家。这会儿到客堂瞧瞧还有什么事情要做的,同时也好准备明天过来要带的东西。
热心快肠豪爽能干是了妙师兄的个性标签。作为报恩寺的义工团团长,她可以说是将报恩寺当做家了。不仅自己每年有大半的时间在寺庙,还让一儿两女三个孩子放假就到寺庙做义工。只要是寺庙有什么需要,一应物品都会自己掏钱采买送过来。
还有三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
一个是报恩寺的上院弘法寺——就是方丈所住的寺庙,特意派过来春节期间协助义工事务的,法名叫作了浩。
一个是南海佛学院的在家居士学生,寒假过来做义工的,法名叫作了诺。
一个叫作了鑫的,却是由于在弘法寺礼佛,受到佛法寺的义工的引荐特意跑过来感受生活的——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弘法寺地处富贵特区,香火鼎盛条件较好。报恩寺地处内地,百废待兴,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
还有两位女孩子,也跟了鑫一样,是从弘法寺听说报恩寺,特意赶来做春节义工的,只是她们纯属感受生活,还没有皈依,所以目前暂时还没有法名。
另外一位四十多岁身材高大壮实的女居士,原来是负责寺庙后山一处水田的耕种的,大家叫她李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