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书院考核(下)
赵累在历史上担任过关羽手下的都督,为人很讲义气,也有忠心,与关羽一同被俘,其出身并不算特别好,不过他为人清正刚硬,向来好学,因为条件所限,赵累对法家的典籍并不算特别熟悉。
不过和益州的吴检一样,他在遇到向朗后,其就提醒过他准备一下法家的相关典籍,因为这点,他就专门复习了一下《管子》、《韩非子》、《商君书》之类的法家著作,今日果然就考到了其中的内容,即便赵累的学识不是特别出彩,但有了这番准备,作答得倒是顺畅。
至于向朗,这位青史留名的人物,可不会被两道区区的法家入门题目难住。
向朗是襄阳郡宜城县人,字巨达,曾师从于司马徽,与如今孙策麾下的庞统是好友,向朗在历史上是著名的藏书家,法家的学识他自然也有所涉猎。
事实上,向朗此时本在荆州任临沮县长,不过他自认在刘表手下任职沒有前途,而孙策这边又发展得蒸蒸日上,两者相比之下,他该如何选择便一目了然了,再加上庞统不停写信邀请,他便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江东。
另一边考场上黄盖之子黄柄、韩当之子韩综、程普之子程咨,竟然也来参加了建业书院的入学考核,三人还被分到了同一考场。
当考核结束后,三人都松了一口气,对于他们来说,虽然考核范围他们都清楚,但书写答卷却令他们十分难受,他们更喜欢的是策马驰骋沙场。
对于这三个家伙,孙策很清楚他们连第一场考核恐怕都过不了,但碍于几位孙家老将的请求,只好将考核的范围事先告诉了三人,好在三人也算不负长辈的期望,起早贪黑下,总算能应付此次的考核。
好在第一日的考核过后,第二日和第三日的考核对于三人来说,难度都并不算大,尤其是第三日的骑术和射艺的考核,三人更是已经在幻想自己到时大放光彩了。
......
入学考核的第二日,这一场考的是计算,早上是《九章算术》中的“粟米”,下午则是“均输”,这两项考核内容,对于文官治理郡县地方,非常有用,事实上就是关于仓储和税收方面的问题。
当然,武将出征在外,也需要用到数学来计算后勤,行军,伤亡等等,然而,这个时代的人们并不重视数学,或者说没有足够的重视。
早上的“粟米”还算简单,因为大部分是普通的单位换算,稍有生活常识的士子,都会掌握,所以早上的考核结束时,大多数人的状态还算可以,下午考核的“均输”,则相对较难,因为这涉及到了一个比例的问题,对于这个数学尚未普及的时代,即使放在后世只能算是小学数学,却依旧难倒了不少的士子。
当然,那些提前获知要考察数学的士子,早就把《九章算术》给翻得滚瓜烂熟了,如全琮,不仅完美的解答了“粟米”和“均输”中的问题,还颇有心得,而顾悌、程咨、黄柄和韩综等武将子弟,更是早在家中长辈的要求下学习数算,这些数学题自然是难不倒他们。
然而,对于很多士子来说,这一场的考核简直就是地狱一般的体验,甚至有士子在考场上一阵抓耳挠腮,却一道题也写不出来。
严格来说,孙策对于这些士子的要求真不算高,这场考核一共六十分,只要拿到一般的分,就算通过。可结果并不如意,能够得到三十分的人,最后竟然不足四分之一。
入学考核的第三日,或许对于不少人来说,就像是噩梦一般。
马,作为一种军事上的战略物资,并不是所有的士族或者豪强家里都有,北方尚好,马匹资源相比不是那么稀缺,可对于南方来说,能够有几匹驽马,便算是中等豪强了。
骑马事实上并不算难,难得是骑术精良,自从有了马镫、马鞍等装备,上马跑一圈的难度并不大,所以孙策的要求还真不算高,只要胆子大一些,即使是第一次接触马,顶多有惊无险地跑一圈,就能完成考核。
当最后的考核结束时,虽然不少人脸色发白,但他们的脸上却带着笑意,没错,他们通过了马术的考核。
这场考核使用的马匹,选用的都是军中最为温顺的马,也是不想在骑术上为难这些通过了前面那些考核之人。
下午,对于射术的考核,才算是真正检验一个人水平的时候,三十步十中其三,这要求很低,而这一项考核,算是将差距完全拉开了,有的人十箭十中,而有的人十箭无中,差距就是这么大。
对于程咨、黄柄和韩综等人来说,三十步外开弓,简直就是儿戏一般,若是连十箭十中也做不到,他们回家之后,肯定是少不了被家里教训一顿,因为那实在是太丢人了!
而对于顾悌这样的士族子弟来说,射术也是从小的必修科目之一,因此他的射艺还算可以,十箭七中,算是中上水平。
至于吴检,他是益州吴氏的偏房庶枝,虽然也练过射术,不过比不上顾悌这般精熟,十箭五中,向朗和赵累的射术倒是不错,要比吴检强一些,都是十箭六中。
当最后一人的射术考核结束之后,建业书院的入学考核就告一段落了,除了那些自觉无望,心灰意冷的士子,收拾行李匆匆返乡外,不少士子留在了秣陵城,等待结果出来。
孙策派人说明过,到时候会出示考核结果,此次考核的前八百名的名单会全部列出来。
不过建业书院可不会一下子招八百人进书院,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八百人实在是太多了,这八百名士子,还要进行面试,面试后的前两百名,才有资格进入建业书院。
射艺考核结束五日后,建业书院终于张贴出了士子们期待已久的,进入到面试环节的八百人名单。
因为是第一次招收学子,为了讨个好彩头,便决定将这些展示出来的名字都写在红色布帛之上,如此看起来倒是有了几分后世科举放榜的感觉。
此时的书院外,早已经聚集了大批的士子,各个都想挤到前方,方便一睹结果,这就导致此地看起来异常的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