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缘起
2007年我跟随贺雪峰教授读博士,开始从事农村调研。华中村治研究团队的调研主要是集体调研。每个地方每次组织20个人左右,分别在同一个乡镇的四到五个村开展驻村调研。调研采取白天两个单位时间访谈、晚上讨论的方式展开。白天访谈由有经验的老师或博士生主访,其他人辅助。访谈的话题综合开放,根据受访对象的经历和熟悉的问题进行追问,每个访谈时间约两到三个小时。晚上再对白天及前一阶段的调研进行总结、提炼和讨论,以提出问题、凝练问题。每隔三五天,四五个小组会合起来开一天的大组讨论会,相互交流信息和提升问题。现场讨论是集体调研的法宝。十五到二十天是基本的社会学调查单位时间。也有三五人自由组合就感兴趣的专题开展的集体调研,这种专题调研主要是博士论文调研。
集体调研没有知识产权问题,不会产生版权纠纷,每个人提出的点子都会在集体讨论中完善,都可以写入各自的调研报告、随笔及论文。2007年至2016年我撰写了不少农村调研随笔,其中的一些集成《陌生的熟人》出版。2018年之后我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了县乡研究和县域教育上,驻村调研只有每年七月份的集体调研。这本书主要选取的是2017年至2019年三年间的农村调研随笔。
随笔是记录和培育点子非常好的方式,一篇随笔就一个问题进行逻辑构建,不拘泥于形式,思维到哪就写到哪。因为没有论文那样的晦涩概念和形式包装,未经社会学专业训练的人读起来也很顺畅。但这种随笔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它不像论文那样方方面面都照顾到,缺少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论的系统介绍和阐释,特别是华中村治研究里共识性比较强的一些分析框架,都被当作了不言而喻的前提了,从而可能影响读者的理解。为此,出版社让我写一个“缘起”,简单解释、说明、澄清一下书中一些容易引起误会的问题。我觉得也有这个必要,遂主要做如下几点说明。
第一,关于南中北和东中西两个区域划分交叉的问题。区域比较是华中村治研究重要的方法论。南方、中部、北方农村的划分依据的是这些地区社会文化结构差异。南方农村主要包括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鄂南、湘南等地农村,这些地方以宗族血缘为基本社会文化结构,村民之间具有较强的认同和行动能力,村庄属于团结型村庄。在中部农村,血缘不再是社会关系的天然连接纽带,村民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高度原子化的状态,村庄呈分散状态。该类农村主要以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农村为典型,东北农村的社会性质与中部农村类似。北方农村的村庄是分裂型的,一般多姓杂居,具有血缘认同的小亲族之间相互竞争、合纵连横,主要包括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农村。
东中西的区域分类主要依据的是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的差异会影响农民市场化程度、村庄社会分层、婚姻家庭结构、村级治理形态等。全国农村跑多了,在论述一个地方的经验时,会习惯性地拿其他地方的经验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提出新问题、拓展和深入已有问题。甚至觉得,只有在区域差异中才能认清具体的一致性的中国。
第二,作为社会学研究,本书为何没有采用统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社会学研究有两大方法流派,一是质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调查访谈,在调研者与观察、访谈对象主体间的互动过程中获得对社会现象的质的感受;另一种是量化研究方法,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和考察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求得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两种方法无优劣之别,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既可独立使用,亦可结合使用。本书各篇章主要是对调查访谈、讨论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感受的刻画,多描述、提问题和逻辑链条搭建,而少案例、数据的论证。这是调查随笔常见的写法,便于阅读和扩散。
第三,关于书中谈及的调研覆盖地区是否有典型性的问题。一方面,本书的调查覆盖了主要工业地区的农村和农业主产区的农村,所论及的现象、问题和经验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另一方面,本书并不刻意追求典型性和代表性,主要是呈现当前农村社会的某些切面及其内在机制,供希望了解情况的朋友参考,也希望给读者朋友提供看问题的多元角度及启发。
第四,关于本书五大板块之间的逻辑关联问题。本书共分农村婚姻、家庭关系、南北社会、村庄竞争、收入结构五大板块,基本脉络是农村年轻人从恋爱结婚到处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再到参与村庄竞争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整个过程。农村婚姻这一主题讲述了婚姻挤压类型、高价彩礼机制、婚姻稳定条件、姻亲关系变化等社会问题,农村婚姻问题是全国婚姻市场、高适婚性别比、区域社会文化结构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家庭关系主题主要从夫妻关系、代际关系两个方面,论述了农村家庭中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情感关系,讨论了这三类关系的演变逻辑。南北社会板块基于南中北区域差异的框架,叙述了不同区域社会文化条件下人们的交往逻辑、行为逻辑、思维逻辑及治理逻辑。村庄竞争是农民分化和社会流动的产物,它对农村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加速了传统血缘地缘关系的瓦解和劳动力的流出。收入结构板块在东中西区域差异框架下,讨论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与收入差异问题,尝试构建由农村的“收入断裂带”“中等收入线”和“收入天花板”的因素构成的农民结构收入分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