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仙纪:中国仙话八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道家自创:神乎其神的若士

仙话中有不少道家或道教自创的人物。道家创造人物是为了说理,表达哲思,道教则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神灵体系。道教与道家有扯不断的关系(详见散仙节、太上老君节),道家自创的人物也被后世的道士纳入了体系。本节举的是道家自创的例子。

若士是非常古老的神仙,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他的年龄。

秦朝时,燕人卢敖游北海,经太阴入玄阙,在蒙谷之山见到了若士。若士天庭饱满,眼窝很深,鬓角青黑,神采俊朗,正在轩轩然迎风而舞。一回头看见卢敖,若士便慢慢放下手臂,逃到了一块碑石之后。卢敖追过去,发现若士正蹲在龟壳上吃蛤梨呢。

卢敖诚恳地说,自己从小立志周游四极,第一次到北阴来就见到若士这么神奇的人,希望与他成为朋友。若士笑着说了一番话,大意是你只知道有四极,不知道四极之外还有更加广袤的宇宙。说完,若士抬起双臂,竦身飞入云中。

卢敖仰视他直至不见才收回目光,终于明白:自己终日行走,以为已经遍游海内,其实不过走了咫尺之路而已。

掰书君曰

若士出自《淮南子》,是典型的道家自创人物。

被后世道教奉为《南华经》的《庄子》里有很多这类先例,为了说理虚构一个角色,还描写得活灵活现,比如支离疏、象罔等等。《淮南子·道应训》完美地继承了这一手法,它极力描写若士的酷炫跩,是为了引出庄子《逍遥游》里“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名言,进而说明“道”无远弗届、无所不包的道理。

若士食蛤梨(雷玥溪绘)

遥远北方的蒙谷之山中,若士轩然迎风而舞后,蹲在龟壳上吃起了蛤梨

从仙话的角度看,若士的怪模样,迎风起舞、吃怪食、竦身入云等怪异举动,正是典型的神仙风采,所以《神仙传》将他收入,也不觉勉强。如果仔细分析的话,我们甚至能看到若士身上典型的“仙”的气质。

比如他所吃的蛤梨。《淮南子》里作蛤梨,收入《太平御览》作“蛤蜊”,《论衡校释》作“合梨”,都认为是指一种贝壳(蛤蜊、海蚌)。但蛤蜊出现在这里似乎有点怪,理论上,神仙该吃些仙气飘飘的植物矿物才符合气质对吧,毕竟他的出场是“轩轩然……迎风而舞”啊。参见《南史·宋书》里王融路遇沉昭略,后者招呼他吃蛤蜊,他立刻就很嫌弃地表示“物以群分、方以类聚”,意思是我这么清高,才不跟你这种嗜腥的人为伍呢。所以,葛洪在《抱朴子》里认为蛤梨其实是一种植物(“此必草也”),理由是蛤蜊、海蚌之类的东西太腥臭,不煮熟连凡人都不吃,何况若士这样的君子呢。看来,葛小仙翁可能认为蛤梨是仙梨的一种。如果我们认为“蛤”字是同音借形,“蛤梨”另可写作“哈梨”“葛梨”之类,也是说得通的。

但其实,蛤蜊与仙家并不矛盾。《抱朴子·内篇》列出的炼丹配方中,有一味药料就是牡蛎。牡蛎和蛤蜊并没有本质区别,其壳烧炼后都提供碳酸钙(可参见后文外丹专节)。只不过,《抱朴子》用牡蛎要经过煅烧,而《淮南子》省了煅烧这个步骤,直接让若士拿蛤蜊当生鲜吃罢了(也不知吐壳不吐壳)。

此外,我还可以提供另一种解释。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说:“蛤梨,候风雨,能以壳为翅飞。”揣摩其意,蛤梨还是那个蛤蜊(有壳),但它又不是普通的蛤蜊,而是一种神奇的蛤蜊,当风雨到来的时候,它就张开外壳作为翅膀,然后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我个人更倾向于这个说法,因为气质独特嘛。神仙就该吃些怪东西,尤其若士那睥睨宇宙的范儿,吃草吃梨太普通了,吃点蛤蜊(包括壳)怎么了。“能随风雨上下”是神仙标配,会飞的蛤蜊,那就是仙蜊了。仙人吃仙蜊,多登对;仙蜊也只有仙人才吃得出格调:腥臭穿肠过,大道心中留。

至于为什么若士见到生人就不跳舞了,以及为什么跳完舞他就立刻蹲到乌龟壳上去吃海鲜……呃……也许,仙人也有自闭症?并且跳舞太消耗能量?以及,大乌龟是他的坐骑或者上一顿食物的残余?毕竟,他喜欢吃有壳的东西……

主要出处

《淮南子》《庄子》《抱朴子》《神仙传》《酉阳杂俎》《宋书》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