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湖北西部
--地貌与地质
本书所涉及的湖北西部位于东经112°以西。长江边的宜昌市即在这一经度以西,距长江入海口约1000英里,是考察鄂西地区的便利起点。这座城市是一重要的贸易港口,1877年向外国开放。全市人口大约30000人,同时还有少量的外国人,如英国领事馆人员、海关职员、商人、罗马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教士。本地区的贸易量不大,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处于长江轮船航运的起点,因而是极重要的转运港口。除了有定期汽轮航班外,还有数以千计的本地船只排成长列来往于宜昌和汉口之间,足以证明其作为货物集散地贸易港口的重要性。在不久的将来它还将成为汉口至四川铁路最重要的一个枢纽。宜昌现在闻名遐迩,来访附近著名长江峡区的外国人与日俱增。从汉口乘汽轮溯江而上,离宜昌大约40英里始有小山。初见山时甚低矮,随江而上逐渐增高,抵达宜昌时,人已置身于群山之中了。宜昌城附近的小山外形多呈金字塔状,近看有明显的峭壁。城周边地区的北、南、西三面经侵蚀切割,形成了许多高2000~4000英尺的山峰,如群岛状,而这些小山有的又是远在数天行程外的海拔7000~9000英尺大山的支脉。宜昌四周的金字塔形小山非常有趣,颇受游人的青睐。山的下层由卵石砾岩组成,其上是薄而水平的海积石灰岩、红页岩和砂岩岩层,上面覆盖着沙质黏土,堆积层次排列有序。当各个方向的侵蚀力度相等时,就形成并可保持其金字塔形特征。这种构造从大平原的边缘至宜昌很普遍,偶尔还有薄的煤层。其形成年代比较晚,在中生代初期。主要的化石有苏铁类。宜昌北部、南部和西部的峭壁和凸露的山峰主要由古生代石灰岩及少量的中生代页岩和砂岩构成,最年轻的岩石可能属于鲕(ér)状岩系。地层皱褶明显一致,没有变形。在四川东部,这些岩石伸入盆地之下。长江右转穿越此处,形成了一连串的大断层,使不同的地层结构美妙地展现出来。
在宜昌以西30英里的黄陵庙(Hwangling Miao)附近,以及再往西10英里的崆岭滩(Tungling Rapid),有花岗岩状片麻岩露头,为这一地区最古老的岩石,也是长江中游唯一已知的早寒武纪构造。长江的这一段被称为大石河(Tashih Ho),真是名副其实。
其次年代稍晚、具有重要意义的古老岩层当数莲沱(Nanto)对面的峭壁。牛肝峡(Niukan Gorge)和巫峡(Wushan Gorge)的东半部为一巨大构造,厚4000~5000英尺,主要由暗灰色或肝脏颜色的石灰岩组成,没有燧石,有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化石,实际上是巨大的各期海积石灰岩。岩体被风化成绮丽的悬崖,壁立千仞,高1000~2000英尺,顶部稍突起,并常延伸数英里。江右岸则以从莲沱延伸近达黄陵庙的峭壁最为典型。在宜昌以西45英里处,有一大浅滩急流,名为青滩(Hsintan),该处页岩地层完好露出,厚约1800英尺,主要由橄榄绿色的厚层泥岩和当地的黑色页岩和石英组成,形成于中古生代。
沉积在这一系列页岩上的明显一致而巨大的是上石炭纪的石灰岩,厚达4000英尺或过之。这种构造是整个宜昌峡(Ichang Gorge)和米仓峡(Mitan Gorge)1的特点,也出现于巫峡的西端,延伸至夔州府或风箱峡(Wind-box Gorge)以上。岩石以暗灰色或带黑色的石灰岩最多,其中多海洋生物化石,常风化成绮丽的悬崖,但通常大体呈圆形,而山体较小。在鄂西境内的长江两岸,这种构造最为普遍,北岸较南岸尤甚;南岸的寒武—奥陶纪构造占绝对优势。相继出现的岩层是二叠纪红页岩和砂岩,有薄层的石灰岩和煤,这在前面有关宜昌的文字中已提及。自米仓峡直到巫峡的入口,特别是在左岸,这些岩层是这种特点。在这一江段中,特别是靠近巴东县,有数处煤矿资源。
冰川堆积物和冰川作用遗迹在鄂西许多地方明显可见,但是各处面积都不是很大。其中最易到达处即在长江边莲沱的对面。莲沱为一小村落,位于宜昌峡的最西端,距宜昌城20英里处。该处可见有冰川堆积物,厚约120英尺,为寒武—奥陶纪海相石灰岩所覆盖。所有冰川作用的痕迹完全暴露于外,全部堆积物都展现出来,很能说明问题。由于这些不同时期的沉积产生过区域性的大干扰,岩层通常从很深处上拱。鄂西一些最高山峰的顶部通常由志留纪页岩组成。
鄂西没有蕴藏量丰富到足以开采的有价值矿藏。煤分散于全境,但每处蕴藏量都不大,质量也不高。有些地方产铁矿砂,并有一两处质量很好,但通常都是贫矿。有两个县(建始和兴山)产铜,但开采量都不大。在四川盆地很丰富的盐,并不见于鄂西。沙质黏土和灰泥被用于制砖瓦,不少地方将石灰石烧制成石灰用于建筑。这些黏土和石灰石属二叠纪—中生代。石炭纪的石灰岩也被开采供各类建筑用。
在峡区两侧有许多溪流汇入长江干流,并有次一级小溪蜿蜒于绮丽的幽谷间。这些小溪通常水满峡谷,两岸岩石壁立,高300~1000英尺。瀑布甚多,植物可生长处植被都极繁茂。悬崖的顶部常风化成奇特的形状。洞穴很多,其中有钟乳石和石笋。地下泉甚普遍,有些是小溪的源头,它们从洞穴或岩壁表面流出,兴山河即是这种起源的例子。中国人给这些洞穴和山泉附加了许多传奇故事,并在这些地方建了漂亮的庙宇。
三游洞峡谷——石灰岩峭壁
靠近长江的主要山峰和岩壁上多建有寺庙,多属道教,而且通常建于看上去无法到达的地方,所需建材是怎样搬运上去的,令人感到惊奇。只要有可能,寺庙旁都种植有少数树木,最常见的是柞木、冬青、皂荚、柏树、银杏和松树,为整个景观增色不少。这些寺庙建筑精良,但可惜里面通常很暗、肮脏,凑近一看,所有的华丽都荡然无存。但从远处看却美丽如画,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不禁令人赞美设计者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维护城镇、村庄和社团的福祉,驱逐邪恶,在中国是头等大事,而寺庙与这一美好愿望紧密相关。宝塔在中国到处可见,也是为此目的而建。风水论深入道家思想,在中国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际上左右着很多人的日常生活。
由于过于蛮荒,不能大力发展农业,又缺乏有用的矿藏,湖北西部是中国最贫穷、人口最稀少和最不为人所知的地区之一。正因如此,其植被受到的人为干扰较中国其他地区少,所以受到植物学家的特别关注。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地方,连小块可利用的土地都被开垦种植作物。
从长江边向上到3000或4000英尺,所有的山坡、小山头和谷地,只要有可能,都已开垦为耕地。但这一地区大部分是由峭壁悬崖构成,能种庄稼的地方通常也多石头,作物产量低,收成很少,付出大量的劳动而收到的回报甚少。在6000英尺以上的坡地和山地,纵有中国人的技巧和耐性也无法耕作。因此在这些地方还有小片的原始森林和较多林木保存。较高的山上中草药种类丰富,人们以采药为生。在此高处,不少地点曾被开垦种植马铃薯,但毁灭性的病害使马铃薯全无收成,农民不得不迁移到更低的地方。坍塌的房屋和无数的坟墓遗留在杂草中,只有荆棘、灌丛诉说着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今日,行进在这些较高海拔的地方,可能从早到晚见不到一处有人居住的地方或者一个活人。在山谷中,任何地方只要有足够的可耕地,足以维持生活,溪岸上就有小村庄。小村落、农舍和茅棚至海拔4500英尺处还常见。再往高处就很少再有农业生产,人口极其稀少。
1 宜昌峡,又名黄猫峡,为西陵峡东段;米仓峡,为西陵峡西段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