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经典这个词我们都听过,但什么是经典呢?马克·吐温说:“经典就是很多人都听过,但很少人读过的书。”《论语》可以说就是这种经典。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伟人就是很多人听过,但很少人了解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就是伟人。
不过,这里始终存在着一个问题,中国古籍、中国古人盈千累万,为什么只有有限的几十种书、几十个人是“很多人听过”的呢?这些书一定有特异之处,这些人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吧!这本小册子就是要讨论《论语》这本书的特异之处和孔子这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其实,孔子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不在于他的高明,而在于他的平凡,他所提出的,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家家之言,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可以见之于每一个人的共同状态;孔学之有价值,不在于深奥,而在于切近,适用于你我每一个人。
文天祥殉国,留下几句流传千古的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真的,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孔子、《论语》教了我们什么?真正读懂了《论语》的人知道,其实它什么也没有教,只不过是把我们本来就已经具备的东西再提出来,令我们自己注意到;孔子并没有把任何不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强加于我们,他只是要求我们做回真正的自己——一个真正的人;仁义,并不是从圣贤书中学回来的,只是因为读了圣贤书而明白得更透彻而已。
所以读《论语》,看儒家经典,重心并不能仅仅限于了解孔孟儒家的学说,而在于借助孔孟儒家的学说去了解自己,去思考问题,这也就是陆象山所谓“六经皆我注脚”的真正意思。苏东坡读过《庄子》后说了几句话:“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我们读懂了《论语》,也应该会有相同的感觉。
因此,我首先声明,在这本小册子之中,虽然我也力求客观,尽量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性去理解《论语》和孔子,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个人的诠释;而且,我觉得这不仅不是缺点,反而是长处。因为《论语》并不是用来放在象牙塔内供专家研究的,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由每一个人去体会和实践的,没有个人的体会和实践,对《论语》任何精到的讨论也只能是空谈而已。真正的经典、真正的伟人,可以容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有不同的心得,这就是经典与伟人可以经受千百年考验而仍然历久弥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