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札 为什么说智者之智在于知道自己无知?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这是孔子跟学生们讲的一件事,说是有位农夫向他问问题,孔子因为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一时间无法应对,只好诚恳地向农夫询问,由此获得了有关这个问题的正反两面的知识。这段话的后半部分,历来被注释家们说成是孔子从正反两面去叩问农夫,从而使农夫明白了自己的问题。这样来注释后半句,其实与前半句是矛盾的,不符合前半句的语义。无知还硬要回答人家的问题,说是人家问得不明不白,这不像是一生好学不倦的孔子应有的人生态度。看来这是后世的“注释家”们为了维护“圣人无所不知”的“尊严”,为孔子所作的权宜性“回护”。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孔子的伟大,恰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恰在于甘心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包括这位“鄙夫”。

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孔圉,死了以后被谥为“文”。孔子的学生子贡不理解,就问孔子“孔圉”为什么被谥为“文”?孔子回答说:他这个人,本来就敏而好学,又能不耻下问,所以在他死了之后,才给了他“文”的谥号来表彰他。(《论语·公冶长》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既然主张不耻下问,就不会面对问他的“鄙夫”进行狡辩,为了照顾自己“博学者”的薄面,放弃难得的向别人学习的机会。

无独有偶,古希腊的大智者苏格拉底也是一位博学但却承认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一生勤奋好学,知识非常广博,在他生存的人群社会里,早已被认为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家,但是他自己却在不断强调:“我之所知,便是我一无所知。”

这样的说法,不是苏格拉底故弄玄虚,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诡谲心态揣测伟大的智者。耍小聪明,喜欢用“谋略”的眼光看待世间的一切,是人类心态中一个相当猥琐的表现。不改掉这个恶习,我们就无法走上通往博学的道路,我们向智者学习的可能路径,就将因此而被彻底堵死。

我们同样不可以把苏格拉底认定“自己无知”的说法,简单地看成是智者的谦虚。苏格拉底真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所以这不是谦虚,而是诚实的人生态度。

把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无知”的说法看成是谦虚的态度还是诚实的表白,两种看法是不同原则的表现。看成谦虚的,是重视德行的满足——这一点极容易使众多的无知者们,也装作谦虚的样子;只有把苏格拉底的说法,看成诚恳的表白,我们才会产生向苏格拉底学习的真实愿望,才会努力追求真知,从而获得真正的进步。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只有一件东西是珍宝,那就是知识;世界上只有一件东西是罪恶,那便是无知。”

苏格拉底之所以认真地讲出这句话,是因为他真正意识到了知识可以帮助人了解外在世界,知识可以帮助人了解人类社会,知识还能消除人的蒙昧,帮助人走出人生的迷茫,摆脱人生的困惑。

智者与普通人或者凡庸的差别,看起来很大,实际却并不遥远。

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

只要认真努力学习,改变无知的状态,不断获得进步,凡庸也能成为智者;智者和凡庸的重要区别,就在智者知道自己无知,所以会不断地努力学习,用知识填充自己的心灵,浇灌自己的生命,丰富自己的生活。凡庸甘心处在无知的状态里,不肯努力去改变蒙昧的状态,生活在灰暗的境况中,却长期不思进取。要是有一天,凡庸忽然觉醒,想要改变自己无知和蒙昧的状态,开始努力学习知识,凡庸也就不再凡庸,就会渐渐成为智者。

相反的情况同样存在,智者一旦自认为了不起,自售自卖、自满自足,放弃学习而停止进步,智者就可能沦落为凡庸。

关键看态度,态度真诚信实,人就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获得进步;态度虚矫而不诚恳,人也会由此开始走向下滑的道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跟人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这样拉大的。如果你被别人落下了,心里不要紧张,面子不要过不去,努力学习就会赶上来。如果你觉得你已经落下了别人,从而放弃努力,就此懈怠下去,不久之后,你就会被别人落下。上天只奖赏努力的人,自甘堕落,是不会受到上天青睐的。

这是中西方伟大的智者孔子和苏格拉底给予我们的启示。

苏格拉底一生为求真知、求智慧而奔忙:只有神才是最智慧的,“所以,我就到处奔波,秉承神的意旨,检验每一个我认为智慧的人,不管他是公民还是侨民。如果他并不智慧,我就给神当助手,指出他并不智慧。这件工作使我非常忙碌,没有时间参加任何公务,连自己的私事也没工夫管。我一贫如洗,就是因为事神的缘故”。(苏格拉底话语,全部引自《西方哲学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苏格拉底自己努力学习的同时,还不断呼吁自己城邦的民众去努力学习,关心智慧和真理,警告他们不要在名利的圈圈里转晕了头脑:“朋友,你是伟大、强盛、以智慧著称的城邦雅典的公民,像你这样只图名利,不关心智慧和真理,不求改善自己的灵魂,难道不觉得羞耻吗?”

跟孔子一样,苏格拉底并不许诺“先知”们是“圣人”:“传(诵)神谕的先知们,说出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却不明白自己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也在四处问询并且宣讲,以证实并没有所谓的“先知”。他首先也是“困而学之”者,因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不懈地向身边的人和周围的一切学习,才进而成了“学而知之”的智者。

孔子是中国古时候最早教人学知识的好老师,苏格拉底则自称是古代希腊人生产智慧和真理的“助产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