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杰序
香料主要来源于植物,也有少量来自动物和菌物。香料主要用于食物,如食品保存与菜品增香,也用于治病、香薰、环境灭菌等。
关注香料,一方面可从实际、食用角度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另一方面可从博物、科学角度满足我们的求知之欲。对香料的追求,与近代地理大发现、全球贸易、资本主义扩张有着直接的联系。当中国开始迈向小康社会,百姓的生活品质稳步提高,对香料的关注、需求、热情也迅速增长。
通常,香料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是香料的恰当使用和香料文化的发达可以令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锦上添花。近期有关香料的中文图书多种多样,种类快速增加,比如《香料角逐》(2008)、《食物与厨艺:蔬·果·香料·谷物》(2013)、《看图识香料》(2014)、《天然食用香料与色素》(2014)、《香料传奇: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2015)、《吃香料》(2016)、《香料包里的秘密》(2017)、《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复合栽培技术》(2017)、《餐桌上的香料百科》(2018)、《天然香料主成分手册》(2018)、《DK香草与香料》(2019)、《香料漂流记:孜然、骆驼、旅行商队的全球化之旅》(2019)、《香料图解全书》(2019)、《香料贸易与印度尼西亚班达群岛的陶器演化》(2019)、《味觉密码:香料的作用、使用与保存》(2020)、《香料咖喱图解事典》(2020)、《中国香》(2020)、《丝绸、香料与帝国:亚洲的“发现”》(2021)、《香料植物资源学》(2021)、《香料香草料理日志》(2021)等。其中,绝大部分是翻译过来的,中国人写作的较少。
徐龙与孙英宝合作完成的这部《香料植物之旅》,自有其特色。在我看来,它有如下特点:第一,描述香料的种类适中,共有63种,同时提供了对应的英文名称。绝大部分是常见种类。我看了一下,除极个别之外,我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品尝过。第二,文字描述简洁而准确,包括植物的分科分属、植物形态、香料的用法和相关文化信息等。第三,为每种植物都绘制了精彩的科学手绘图,清晰展示了植物的形态和分类特征,便于读者认识自然状态下的植物原貌。书中还针对每种香料,配备了有趣、诱人的相关菜品图片。因而可以说,它是一部界面友好、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博物学文化、植物知识普及读物。
徐龙与孙英宝是我的老朋友。我知道他们多年来一直努力以自己的方式有效地传播植物学文化,推动公民博物学的发展。我相信,这部书也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每个人都有自己嗜好的特别味道,人们对香料的选择一定是多样化的。一个人特别喜欢的,另一个人可能不喜欢甚至厌恶,这都很正常。
读者阅读此书后,可以注意收集相关的香料信息,在保证安全、不破坏生态的条件下,甚至可以开发自己喜爱的香料植物。
大约十年前我在夏威夷访学期间,有过一点儿有趣的经验。那里的山坡上经常可以见到一种桃金娘科野生的外来植物多香果(Pimenta dioica),英文名称为Allspice,字面意思便是,此一种植物就包含有多种香料(如肉桂、丁香、肉豆蔻等)的味道。书上说作为香料只使用其成熟的果实,但我发现其新鲜的叶也非常棒,一年到头都可以采收,用它来炒鸡块、炖肉都不错,满屋飘香。后来许多人跟我索要这种多香果叶子。但是,晒干的多香果叶子就不可以作为香料使用了,基本没什么味道。好在,附近的山坡上有许多,随用随取,不必囤货。
在国内,我发现野生的伞形科植物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的根有特殊香气,也尝试采集用作香料。2018年我到云南勐海考察,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里随处都有出售的伞形科植物刺芹(Eryngium foetidum),当地人称它大香菜、香菜。勐海还有一种野生的唇形科植物水香薷(rú)(Elsholtzia kachinensis),当地人称它水香菜,每餐似乎都离不开它,而它就是一种普通的野草。
说到这里,我又想去云南啦。明天是中秋节,做菜得用点特别的香料,想起冰箱中还有一袋云南产的冰鲜的黑松露(一种生于地下的块菌)。
祝读者朋友心情好,胃口好!
刘华杰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2021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