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中国故事:地方政府行为的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本书研究问题的提出

本书将围绕改革实施、地方行为、制度环境以及央地关系等要素,通过构建一个系统的制度分析框架来探讨本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并回答两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一是影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绩效的制约因素有哪些?二是改革试点中不同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逻辑是什么?

回答第一个理论问题,有助于客观把握本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各试点地区的实际改革绩效与差异,并帮助我们理解其形成的具体原因;回答第二个理论问题,旨在进一步关注本轮改革试点中重要的地方政府行为对改革绩效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弄清改革试点绩效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上述两个理论问题的回答又可以转化为对三个现实问题的求解。

一是本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不同试点地区的改革实施绩效究竟如何,是否存在明显差异?这是认识第一个理论问题的基础前提。具体而言,从中央政府所设立的改革目标来看,本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关注收益、分配以及效益三个维度的绩效。其中,收益主要关注的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市场价值,宅基地制度改革所显化的宅基地资产价值,以及征地制度改革中对补偿标准的提高等;分配主要是指入市收益在农民、集体与地方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收益分配,农民住房权益的分配与保障,以及征地到入市交易整个环节的土地收益分配等;而效益则包括三项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或生态效益。

二是各个地方政府在改革中所采取的措施是否与中央改革的目标相一致?更直接地说,地方政府的行为到底是在真改革,还是在假改革。这是串联起第一个与第二个理论问题的关键。具体地,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以及征地制度改革会冲击地方政府垄断的国有土地一级市场的情况下,哪些地方政府是在响应中央政府的目标并采取了“动真枪”的改革措施,即构建入市交易市场、缩小征地范围、提高补偿标准等;而在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哪些地方政府又是在真正提高宅基地配置效率、显化宅基地资产属性以及提高农民住房财产权收入等。这都是判断地方政府行为“真”或“假”的重要指标。

三是在中国现有制度环境及央地关系的体制机制下,地方政府在试点改革中是如何进行行为选择的?这是回答第二个理论问题的根本所在。具体来说,在现有央地关系下,财政激励与晋升激励两种机制会如何影响地方政府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行为选择,会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改革意图,又会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改革措施等,以及现有制度环境对地方政府圈定的条条框框的边界在哪里,又会如何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同时,第三个问题也会进一步探究有无调整现有体制机制的必要与可能,从而促进地方政府行为与中央政府目标相一致。

通过对上述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本书旨在系统认知本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并未为当前及未来仍将持续进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更加深刻的认识与实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