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学地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故宫

说来凄然,南京虽为古帝王之都,三国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初都曾建都于此,但历朝宫阙,仅明故宫尚有遗迹存留。在如今的中山门内的午门公园,一个个硕大的石墩零星散落,石壁、碑刻颓倒于旁。这就是曾经宏伟壮丽、盛极一时的明故宫遗址。如此凄凉、落寞,很难找到当年的王者之气。

明故宫始建于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6),也就是朱元璋登基称帝之前。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和洪武二十五年(1392)曾有两次改建。据考,明故宫位置约在今东起中山门内南京博物院一带,西至逸仙桥、竺桥一带,南至光华门内大光路一线,北至佛新桥一带,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周长9公里,呈凸字形。整个明故宫占地广阔,殿宇重重,楼阁森森,气势恢宏,既不失威仪辉煌,又无奢靡绮丽之饰,曾先后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达54年之久,福王朱由崧也曾在此昙花一现。

早年曾当过和尚、终生笃信佛教的朱元璋,在明故宫的设计和修建过程中花费了很多心思。修建前,他曾让刘基与其两位师父去卜居选址。被朱元璋称为“奇人”的刘基,博通经史,于书无所不窥,尤精象维之学,又深谙阴阳八卦,专事风水占卜,深得朱元璋的信赖。最后选定了钟山之阳、北倚钟山“龙头”富贵山的一块风水宝地——燕雀湖湖身之所在,地势低洼,又偏居南京城东。

一般地说,这并不是一块好地方。《管子·度地篇》云:“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汉书·沟洫志》亦云:“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都说卜居不应选择低洼之所。而在中国古人眼中,中国即天下,天下即中国,取天下之中营都建宫几乎成为所有帝王建都的定制,而刘基选定的位置则偏于城垣东隅。朱元璋真是一个大胆的皇帝,敢于突破定制,或许这是因为在他的思想深处,信奉天意才是最重要的,他才不管什么定制不定制,只要天意使然,就算是湖也要被填平。

然而朱元璋又有保守的一面。在宫殿设计上,他极力遵循礼制,如采用“三朝五门”——三朝: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五门: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此外,还刻意借“天道”来加强礼制在宫殿建筑上的作用,以此来强化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与礼制的权威,如在正殿之后建立乾清、坤宁两宫,象征帝后犹如天地;在乾清宫左右建“日精门”“月华门”,象征日月陪衬于帝后之左右;东安门外的青龙、西华门外的白虎二桥,均取自二十八星宿,以象征天津之横贯;正殿“奉天”,意为奉天命而统治天下,以此强调王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华盖”,象征自己统一天下是应帝星之瑞。同时,在宫殿布局上,以一条自南而北的中轴线为骨干,南端以正阳门为起点,经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玄武门、北安门至北端太平门,所有城内宫殿和中央政府机构皆沿着轴线布局。

只是天不遂人意,朱元璋辛辛苦苦花费人力、物力筹建的宫殿,到洪武末年即出现南高北低、积涝不易排除等问题:

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朱元璋《祭光禄寺灶神文》)

朱元璋更是没有想到,自己刚死,明故宫就陷入了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废兴有数,只得听天”似乎成了明故宫的一句谶语。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攻入南京,明故宫遭逢大火,奉天殿等宫殿毁于灰烬。朱棣登帝后,为营建北京皇宫,将明故宫内当年采自钟山的巨型木材全部拆卸,运至北京。此后,明故宫废弃不用,逐渐荒芜败落,加之天灾不断,到南明小朝廷时,朱由菘只能“即帝位于武英殿”,可想当时的明故宫有多么破败。明末诗人、少年英雄夏完淳《故宫行》一诗云:

朝登建康城,暮宿丹阳道。黄尘落日大江流,紫陌微寒故宫草。故宫烟雨动新愁,华屋参差成古丘。当时罗绮三千户,何处莺花十二楼。六代繁华如在眼,真龙不动河山转。春光缥缈景阳宫,月色徘徊芳乐苑。细雨深宫花落迟,轻风合殿香飘远。花香十里到平康,莫愁歌舞冶游郎……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冬,康熙帝初次南巡,来到南京,作《过金陵论》,曾提及早已是今不如昔的明故宫:

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断壁矣。昔者玉河之湾环,今则荒沟废岸矣。路旁老民跽而进曰:若为建极殿(即谨身殿),若为乾清宫,阶磌陛级,犹得想见其华构焉。……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

看到如此支离破碎,尽是颓垣断壁、荒沟废岸的明故宫,又有谁能不感慨呢?五年后,康熙帝第二次南巡,过故宫,作《怀古》诗:“一代规模成往迹,千秋兴废逐流波。宫墙断缺迷青琐,野水湾环剩玉河。”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初次南巡,亦作《过明故宫》一诗:“六朝崇构早摧残,基剩明宫烟草寒。木凤已闻翔北阙,石鲸无恙枕春澜。胡宽巧思真重睹,邹缉忠言信不刊。周鉴在殷殷鉴夏,凛然动念惨然看。”此时,距朱元璋建故宫不过短短300年的时间。300年前,故宫是千门万户、气势崇宏,300年后,却是故宫禾黍,“吊古之士,过荒烟白露,鼯鼠荆榛之墟,同一唏嘘感叹,而此也绵绵,彼也戚戚”(余宾硕《金陵览古》),这真是:

霸业王图共渺茫,却凭陈迹吊兴亡。几多废础埋秋草,一半丰碑卧夕阳。麦秀有歌悲故国,土阶无藉倚颓墙。请看六代繁华地,何似当年大本堂。(余宾硕《金陵览古·大本堂》)

太平天国期间,明故宫又一次陷入硝烟之中,故宫内残存的建筑材料也被拆除殆尽,用于建造天王府和其他王府。清军攻克天京后,大肆洗劫,明故宫毁荡至尽。1911年,又被英国人拆走七块石刻和三对石狮。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新建中山东路和逸仙桥,明故宫遗址被分为南北两部分,仅余午朝门与地下柱础等少量遗迹。20世纪初,马元烈游南京时,对明故宫遗址做了如下描述:

……西华门,城垣既已无存,城楼亦复圮废,今日所存,只一方形之台,下穴穹窿三门而已。入门除瓦砾载途,惟禾稼与蔓草杂植于内。再进又有方形之门基,是为西长安门,两旁尚有参差兀立若断若续之砖灰土埂,则禁城故迹也。过此略斜向南,又有南向之门,亦只剩门基。门凡五洞,昔日之午门也。门内偏东有高墙矗立,据闻系昔日冷宫,专制之余威,犹令人见之兴感。门南直向洪武门,门北则五龙桥在焉。平列石桥五,尚未大残败。闻此系内五龙桥。尚有外五龙桥,则在午门之南;因非便道,故未往观。(马元烈《首都名胜》)

劫后余生的明故宫,留下的仅有午门、宫城东门、皇城西门及其城垣了。

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看到自己辛苦筹建的故宫竟然变成了这副模样,不知会作何感想? 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先生曾在《南京》一文中写道:“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可是现在的南京,只有一些浸透沧桑的地名及残损的遗迹,哪里去找“古董铺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