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北京大学校长 郝平
近年来,高等教育界一直在探讨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探索、深化通识教育改革。通识教育,首义是“通”,要求教育通达不同学问之识,使学生在广泛了解人类文明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增强跨界融通的能力,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环境,发挥推动时代进步的作用。
当前,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核心,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给各行各业带来系统性、颠覆性影响。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的“跨界”“跨国”程度显著提升,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呈现出综合化趋势,迫切需要能够站在促进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高度去思考并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国家和人民希望拥有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高等教育改革作为一项社会改革,能否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成为社会的重要关注点。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特别强调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才”,还应具备国际视野和探索精神。时代在进步,随着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充分适应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则有利于形成与专业教育各扬所长、相得益彰、共筑合力的育人模式,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多年来,北大一直致力于创新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探索。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大就确立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目标,并率先推出了公共通选课。进入21世纪,以元培教学改革为抓手,北大开始探索通识教育的管理体制,并从2010年起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构建起“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与艺术”“自然与科技”等四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2016年,北大发布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和“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教育理念,探索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今年已经是北大通识核心课推出的第十个年头。在对课程成果汇总凝练的基础上,六十余位亲自参与课程教学的学者详述了通识课程教学的探索历程,三十余位悉心求知的学生回忆了自己探究学问的学习心得,集结成“北大通识核心课”丛书,包括《中华文明及其传统》《西方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与艺术》及《自然与科技》。
这套丛书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
第一,将经典阅读和思考作为通识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实践来看,若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掌握并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阅读经典著作能够帮助青年重温人类文明和智慧,许多国际知名高校都十分重视经典阅读,明确将其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及培养大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北大的通识核心课也是在凝聚“经典阅读、批判反思”“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等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强调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对根本问题的研讨,通过对专业知识、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思考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思想品质,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历史观念与科学素养。
第二,不仅诠释了通识教育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内涵,也总结、凝练了北大十年来通识核心课的教学成果,真实记述了新时期北大本科教育的改革历程和实践探索。不断培养心系人类命运、志在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是大学的首要使命,也是大学推进通识教育的力量之源。北大将继续从探索和积累中汲取智慧,努力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通识教育之路。
“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中国的每一所大学都承担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衷心期盼通过这套丛书,与高等教育的同仁交流教育思想、探讨改革路径,在通识教育领域进一步实现“知行合一”,更好地履行大学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更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视野宽广、能力突出、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2020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