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罗法
第三是网罗法,又可称“一网打尽”法,就是读一本书的时候,尽可能把我们所需要的资料一次性地网罗、收集到位。一本书,往往包含有多种信息、资料。苏东坡有所谓“八面受敌”的读书法,那是一本书读“八”遍,每次注意或记诵它不同的方面。我这里说的网罗法,则是一本书只读一遍,把目前和今后所需要的材料通过一定的方式全部摘录出来。比如诗话著作,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阮阅的《诗话总龟》之类,里面既有作家的生平资料,也包括作品的评论资料、创作背景资料、传播与接受资料等等。如果今天研究苏东坡,读这些诗话时,只关注其中有关苏东坡的资料;明天要研究黄庭坚,再读一遍,查找其中有关黄庭坚的资料;后天研究李清照,又要读一遍。你研究十个人,这本书要读十遍;研究一百个人,这本书要读一百遍。那我们这辈子能读几本书?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事先预设一些课题,确定一些你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这样,一本书读一遍,就可以同时关注不同方面的资料。比如,我目前在研究苏轼,读《苕溪渔隐丛话》的时候,当然主要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但是黄庭坚、王安石也在我的研究领域之内,有关他们的资料我也一并关注,并尽可能收集起来。假如书中王安石的材料比苏东坡的多,那我到底是先收集有关苏东坡的还是王安石的资料呢?这时候,要分个先后主次,先收集苏东坡的,同时记下书中有关王安石的什么材料很多,做一个大略的提要,下次研究王安石的时候,再来查阅这本书。《苕溪渔隐丛话》中的资料,大体上是按人来编排的,有关苏东坡、王安石和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资料,都是成卷地汇编在一起的。其中当然也涉及一些不太知名的作家的零星资料。比如说北宋的王观,词写得很好,我想做他的研究,其中有他的材料,我就收集下来。等到需要时,就可以很方便地用到。这就是网罗法,省得一本书来回读很多遍。
读一本书时看到有用的资料,又怎样网罗呢?这有两种办法:一是做笔记抄录,二是做索引。做笔记,又有摘录式与札记式两种方法。摘录式,是把你觉得有用的材料摘录下来。现在电子文本比较多,纸本资料也比较容易找,全文摘录,没有太大的必要。如果觉得哪一段资料比较重要,可以选择性地抄录。文字比较多的资料,不妨只抄录关键的语句,以后要用的时候再来抄录全文;如果是急着用的就全部抄下来。札记式,是摘录原始资料的同时,加上自己的按语或者心得。我当年读硕士和博士的时候,有几个很厚的笔记本,分专题摘录相关资料,如美学的、文化学的、心理学的、传播学的等等。每页左边是择录的别人的观点或相关资料,右边是自己的批语,批注择录的资料有什么用、怎么用,或者写下从中获得的启示。时间长了,可能不知道摘录的这段材料有什么用,读了批注,就不会忘记。材料和心得积累多了,就会形成对某些问题比较完整的看法,进而写出相关专题研究的论文。写论文时,如果需要文化学的资料,就把有关文化学的资料翻出来利用;需要心理学的资料,就把摘录的心理学资料拿出来用。抄录资料,可以用笔记本,也可以做卡片。做卡片的好处,是比较随意,随得随录,但缺点是比较零散,不集中。我读本科的时候是做卡片,后来读研究生时,就只做札记了。如果做卡片,最好是每隔一年半载,就把卡片翻阅一遍,将卡片资料分类分专题整理,以备需要时用。如果只管做卡片,虽然积累了很多,而不定时分类,时间长了,就很容易忘记,白费功夫。
做索引,既可做人名索引,也可以做主题索引或者关键字词的索引。比如说,你最近对文学传播有兴趣,就把所读的书中跟传播有关的资料做上主题词或关键词的索引。做作家研究,就做作家的人名索引,也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有关作家的总评价,或某篇诗文的评论,或某一件事迹。要注意,由于古今观念和表述方式的差异,古代的资料,虽然跟我们要研究的主题相关,但并不适用我们今天的概念、名词。比如,古代有很多传播的事实,也有传播的观念,但古人很少用“传播”这个概念。只要涉及传播,就标上“传播”的主题词。当然,最好是标注清楚,传播什么,传播谁的作品,是传播方式、传播功能还是传播环境,等等。
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电子文献,检索比较方便,但索引还是要做。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电子文献,只能检索到严格匹配的词。比如,用《四库全书》电子版检索苏轼的资料,输入“苏轼”两个字,只能检索到含有“苏轼”两个字的资料,而不能检索到不含“苏轼”但有“东坡”“子瞻”二词的资料。因为检索系统不能自动识别“苏轼”“东坡”与“子瞻”是同一个人。因而检索苏轼的资料,就应分别输入“苏轼”“东坡”与“子瞻”等进行多次检索。作家的生平资料,我们还可以进行多次检索。有关主题词,就不好检索了。比如刚才说到的“传播”,古人很少用“传播”这个概念。即使讲的是传播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古人也不会用“传播”这两个字,要在《四库全书》电子版中直接检索“传播”资料,所获不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平时读书时做主题索引,慢慢积累。我的第一篇文学传播论文《宋文学书面传播方式初探》,是1990年写的,1993年在《文学评论》上发表。最初想到这个题目,是我1985年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当时苦于没有资料,无法动手。后来读博士的时候,遇到相关资料,就做主题索引,几年下来,积累了一些资料。1991年四川大学举行第一届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为了参加这个会议,我将有关传播的资料索引进行分类汇集,形成观点之后,就写出了这篇论文。
做学问,要注意自己做索引,也要注意利用别人做的索引。我见到索引的书就买。索引会给我们提供很多的方便。虽然我们现在有大量的电子文献,但毕竟我们的古籍浩如烟海,绝大多数古籍并没有电子本。所以,要注意利用纸质文本的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