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时空方向认知对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汉英空间方向认知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总起来看,国内外研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研究目标。国内外研究者都试图归纳单一语言空间方向的参照模式、视点等认知模式和策略的类型,例如客体空间自身参照和以观察者为参照,以及叙述的视点类型。研究相对不足的问题是,汉语和英语在相同的空间关系语境中,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同的认知方式而方向趋同?什么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认知方式而方向相反?什么情况下方向既不相同也不相反?为什么会出现(1)-(8)汉英之间面对同一空间关系而认知方向相异、相反、趋同三种情况?如果就此认为汉英各自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认知方式或认知模式的选择倾向,那么什么情况下汉英选择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模式?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同的认知方式和模式?目前的研究没有把这个问题纳入研究目标范围,因此无法准确回答这个问题。

方经民(1987b)提出,汉语空间认知侧重客视,英语侧重主视,这是一个有启发性的假设。问题是,客视并非汉语的唯一选择,主视也并非英语的唯一选择,大部分情况下汉英客视和主视是一致的,存在大面积的重叠交叉,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汉语和英语既可采用客视也可采用主视表达空间方向,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没有研究者给出汉英空间方向认知同向、反向和异向的具体条件。因此有待证明的是,一种语言是否存在相对连贯一致的空间方向参照策略和原则?如果存在,是什么样的参照策略和原则?它们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根据英汉平行语料库调查,汉英对同一空间方向,会有同向、反向、异向三种表达形式。目前国内外关于汉英空间方向的研究,缺乏预测和回答同向、反向、异向的具体条件和理据。换言之,哪些因素和机制导致汉英在哪些条件下采取何种认知定势对空间方向进行定向?空间关系背后隐藏哪些语言与认知互动机制?这都是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假如汉语和英语各自都有空间认知方式的不同倾向性选择优势,形成空间方向的主导性认知方式定势,主导性认知方式定势是否在任何条件下都发挥作用?如果是,汉英空间方向为何有时相同?如果不是,汉英空间方向为何有时不同,有时相反?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汉英认知方式和策略会相同、相异、相反?

假如汉语和英语各自都有空间认知方式的不同倾向性选择优势,形成空间方向的主导性认知方式定势,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汉英时间方向的认知方式是否也存在不同倾向性选择优势?

本书将从空间认知的表述方式、观察方式和观察者、被观察对象之间的空间互动变量关系等角度,考察汉英认知方式差异带来的参照、视域、视角、视点、显体-背衬等多种变量关系的差异,探寻汉英空间方向相同、相异、相反的具体条件和动因,并进一步考察汉英时间方向的异同,以及这种异同背后的主导性认知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模式和哲学基础。

第二个问题是研究范围,以及影响空间方向认知的相关变量的范围问题。

目前国内外的空间方向研究,大多只是局限于单一语言内部的一种或几种局部变量,譬如以参照方式或视角给空间方向进行分类研究或实证研究,验证理论假设。参照方式或视角只不过是影响和制约空间方向认知的众多变量中的部分变量。从跨语言、跨文化认知的角度看,影响空间方向认知的还有图式的默认选择、认知方式的诱导机制等主导性因素,如果撇开图式的默认选择、认知方式的诱导机制,难以发现更多的有关空间方向的事实。

空间方向研究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影响空间方向认知的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

目前的国内外空间方向研究,大都忽略了图式在空间方向认知中的作用,没有回答(1)-(7)中出现的汉英采用不同的图式表征相同的空间关系的问题。空间方向认知是主体和客体互动的过程,在主客体互动过程中,空间方向既受到认知方式的影响,也受到客体空间结构布局的影响。面对同一个空间关系,不同语言的不同认知方式可能激活不同的图式,选择不同的显体和背衬,得出不同的方向。

第四个方面的问题是,从跨语言、跨文化空间研究的内容看,以往该领域绝大多数的研究局限于静态的汉外空间词语对比,较少对相同空间语境下的汉外空间方向的表征异同展开对应、不对应动态规律的研究。换言之,以往的汉外空间方向研究,大多罗列出外语里面的空间词语,再看汉语里相应的空间词语,对比两种语言之间空间方向的词语对应关系。这种研究虽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无法显示汉外空间方向在相同空间结构语境下汉外不同语言选择的认知策略上的优先性异同规律。因为空间方向词语是静态的,进入具体语境之后,其方向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可能完全相反。例如(1)-(8)的例子,如果单纯看汉英的空间方向词语,其方向大致是对应的,但是一旦进入句子,在相同的空间场景中,汉英的方向却跟空间词语的方向彼此脱离,在语境中产生了认知上的显著变化。只有放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汉外空间方向认知之间的差异。

第五个方面的问题是,目前的空间方向研究,大多忽视了不同文化特征中基于主客体关系的哲学价值取向对空间方向认知的深刻影响。具体而言,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源于古希腊的“人是度量万物的尺度”的欧美哲学思想,是导致汉英空间方向认知策略差异的终极动因。这种影响并不限于空间方向认知,还波及中国和欧美文化表征的方方面面,例如绘画、园林设计、打折、叙事方式、姓名结构、语序、构词、隐喻、影视、戏剧等。有鉴于此,本书立足于“文化-认知-语言互动关系的一体化”视角,对比汉英空间方向认知的本质特征。

总之,空间方向的跨语言对比研究,不仅需要局部变量的研究探索,还需要探索出制约和支配空间方向各种局部变量的总体认知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立足于汉英参照模式、视角、视域、图式等变量的选择规律,考察汉英空间方向认知定势差异导致认知模式、认知方式以及图式异同的动因及具体条件,揭示汉英“前-后”“内-外”空间范畴交叉及分歧的条件,解释汉英空间认知同向、反向和异向表达的条件及其背后的理据,探索认知定势主导关系、诱导关系、压制关系、屏蔽关系,并通过双语语料库中汉英双语案例的对应和不对应统计数据,以及空间方向辨析实验,验证汉英空间认知同向、反向和异向表达的条件及其背后的理据。最终在对比研究汉英空间方向认知各种局部变量的基础上,概括出汉英各自支配和统摄空间方向局部变量的总体认知策略。

国内外空间方向研究分别从参照、视角等角度对空间方向的认知展开研究,在局部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空间方向涉及主体视角、客体视角、叙述视点、参照方式等多种变量互动的系统性综合评估过程,目前缺乏立足于多种变量互动的系统性综合策略研究,没有贯通空间和时间两个领域的方向认知内在一致性的整体系统研究。至于汉英跨语言时间和空间认知方式对比研究则非常薄弱。

本书将研究的范围从以往局限于单一语言内部的局部变量——参照方式或视角,扩展到认知方式的诱导机制、相同空间场景中汉英图式的激活与选择机制,考察汉英叙述视点转换及其认知效果,从不同类型、不同变量制约下的汉英空间方向认知案例中,探寻局部策略背后的整体认知策略。我们将进一步考察汉英空间方向认知表征策略的差异是否延伸至时间方向的认知表征策略之中,对比汉英时间方向异同的规律和条件。我们还要考察汉英空间和时间方向是否遵循相同的认知原理。

在研究方法上,借助于英汉平行语料库数据分析以及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理论模型的可靠程度,最终考察基于跨文化的汉英时空方向认知变量互动框架,总结出支配和统摄汉英时空方向认知方式的文化模式及其哲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