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花生
“我听爹说咱家的杂货店卖的最好的就是奉天纺纱厂生产的洋布。”
林振义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已然听到大舅哥的话,便接茬说道。
“你来接黄玥娘俩回去?外面冷,快坐炕上暖和暖和。”
黄先生笑着招呼一身寒气的林振义道。因为是老姑爷,早已把黄先生当成自己的爷爷,林振义也就没客气,脱了鞋,上炕挨着黄先生坐下来。黄玥知道丈夫爱吃馒头,就笑着把烤好的馒头片递到丈夫手里。
“我听说咸文先生的两个儿子韩隆毅和韩隆韶要办学校交怎么种果树,本想去看看,没想到爹却让我去奉天,看来是学不成了。”
林振义有些惋惜地对大舅哥说道。
“我听说前年咸文先生去世时因大办丧事,负了债,如今韩家又缓过来了?”
承双把怀里的虎舅放到炕上,坐在炕沿边看向妹夫问道。
“咸文先生的两个儿子一个留日,一个留美,学的都是农业。回来之后,他们就利用自己在国外所学的先进农业技术,引进优质树苗,改良果树品种,采用国外先进的果树栽培和管理办法,走以实业振兴家业的新路。
韩氏兄弟砍伐了宝泉山西侧的松树,改建果园。听说果园的苹果树苗都是他们从日本买进的。我们东北不比日本,冬季寒冷,苹果树容易冻伤,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韩氏兄弟就想出了给果树穿棉衣的折子:就是在初冬季节把每一颗树苗都用草袋包裹严实,这样到了来年春天树苗成活率就会很高。我也准备效仿他们哥俩在入冬前给自家新买的果树苗穿棉衣。”
林振义信心满满地说道。
“张大帅主政东三省后大力发展民族企业,东北商会联合会会长张志良牵头合资创办了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八王寺汽水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肇新窑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民族工业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奉天现代民族工业的奠基人。你家虽然没有他的人脉和财力,但可以效仿金州的邵家开油坊。
这邵家和你们家相似,也是从山东逃难来东北的,也是从杂货店起家的。
邵家当家人邵尚勤祖籍云南,后流落到山东即墨,再逃荒到金州。邵尚勤生于同治十三年,在五兄弟当中行四。听说他幼时便聪颖智慧,读过私塾。邵家能发达还多亏了他爹邵云福有天生的经商头脑。因为想让家人能过得好一些,邵云福决定自己做买卖,可是手里没钱咋办,他只好赌一把。邵云福向金州张二爷借了二百两银子,创建了双兴号杂货铺,从针头线脑、烟袋锅、烟袋嘴起家,无物可卖,就蒸窝窝头卖。那时,金州城流行铁打的裕丰,纸糊的双兴一说。意思是裕丰号是倪姓大地主办的,像铁打的一样硬实,而双兴号老邵家没有家底,类同纸糊的一样。为了改变金州人对邵家的看法,邵云福找了一个高人,此人言双兴不如天兴更有气势,更聚财气,于是邵云福便改双兴号为天兴福,专门经营土特杂货,果然生意兴隆。
甲午年,日本人侵占辽东,金州城里因为战乱影响,商家个个门户紧闭,没有人敢开门营业。邵云福向来胆大,不畏战乱,仍旧如常开门做买卖,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需,还赊账给穷人,坚持仁义经商。战后老百姓感念邵家的义举,特送天兴福德协同人牌匾,至今仍旧传为佳话。
邵尚勤十八岁开始经商,他没有将自己局限在金州,而是走出金州,奔波在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地开设天兴福杂货店、粮栈和油坊。因为东北匪盗遍地,图财害命,时有发生。据说邵尚勤生性胆大,人也生得人高马大,别的商人缩手缩脚,他却大刀阔斧地做生意,几次经历与土匪遭遇,他都化险为夷。自1906年开始,邵尚勤受南方工商业发展的启发,天兴福由单一经商,改为粮油加工,工商结合。在黑龙江肇东地区,天兴福购得土地二千垧,实行多种经营。1918年,邵尚勤引进美国最新制粉设备——火磨(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磨粉机)。整个生产过程,有二十多道工序,管理十分严格。工厂招收工人,要求读过高小,要有体面的人介绍,才能进入到天兴福做工。工厂里也实行三不许,即:不许夜不归宿;不许嫖娼赌博;不许腐化奢侈。天兴福以仁德经商,以仁德办厂,老百姓都以能到天兴福做事为荣。
由于经营得当,天兴福先后在开原、海参崴、哈尔滨、长春等地创办火磨工厂。并在铁路沿线大量购买房产,扩大天兴福的经营范围。
天兴福的面粉叫天官牌,分为绿天官、红天官、蓝天官、黑天官四个标志、等级,被人们称作砂子面,与来自国内外的面粉竞争当中,天官牌砂子面因为质地优良,符合中国人的口味,销路好,不愁卖,不仅占领东北三省的粮食市场,还进入到了关内。天官牌面粉不仅得到国民政府免税的待遇,还出口到了国外。
既然邵家能把买卖做到如此程度,我相信假以时日你们家也可以!”
承双眼里闪着光,激动地看向妹夫说道。
“爹说东北种植大豆的多,出口也以大豆为主,而山东则大面积种植花生,花生和花生油的出口不次于东北,我想试试做山东花生和花生油的买卖,只是还得等实地考察后方可实施。”
林振义看向大舅哥郑重地说道。
“我听说山东的大花生种子是美国北长老会来华宣教士查尔斯·罗杰斯·梅理士从家乡带来,于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带到你们老家登州,交给当地的农民栽种成功的。因为大花生与本土的龙生型小花生不同,这种花生是直立的大粒型,适应性更强,含油量稍逊,但产量非常高,更易于栽培和收获,所以很快取代了本土的小花生,被农民接受被栽培。之后,由于山东花生和花生油的出口量越来越大,更刺激了山东农民扩种花生的积极性。在邹县,早些年还鲜有人种的花生,到了光绪末年,只要是沙土地区,到处都种满了花生,每年都能出产数十万斤,洋庄收购后,农家获利骤增,而在胶东安邱,自青岛通商以来,花生也成为出洋的大宗商品。现如今,花生已经成为山东除棉花外栽种最多的农作物了。
你想做山东花生贸易前景应该不错!”
承双兴奋地说道。他没想到一直偏居乡野的妹夫竟然有如此的商业头脑和眼光,不由心生佩服,感叹做生意也需要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