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的话
中学生里流行着“三怕”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几乎每年都会传出鲁迅(周树人)作品遭到中小学语文教材删减的流言。那么,如今的中学生是否还需要读鲁迅?鲁迅究竟是什么模样?确实可怕吗?
我想:学生怕周树人,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去把鲁迅的形象树立得过于片面,突出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血斗士的一面,忽视了他人性、人情的一面。近些年有些学者已经开始弥补这一面,致力于鲁迅的人间化,谈他的生活、七情六欲,甚至说真实的鲁迅比想象中的“好玩”一百倍,而“好玩”是一切读书和研究的真谛,使鲁迅与人们接近了,有人情味了。但鲁迅的“好玩”,不仅仅是幽默、风趣、亲切,还有他超越常人的深刻的一面。他确实跟人们,尤其是青年,不光讲逗趣、好听的顺耳话,更多的是常讲些逆耳忠言,他的著名散文诗《过客》就刻画了一个永远不停前行的“过客”的形象。1925年3月9日,《过客》发表在《语丝》周刊第十七期。一个月之后,即1925年4月11日,鲁迅在给文学青年赵其文的信中说:
《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但这种反抗,每容易蹉跌在“爱”——感激也在内——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几乎不能前进了。
因而,除了乐观、有趣、人情味儿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鲁迅毕生都在“反抗绝望”,进行着“更勇猛,更悲壮”的战斗!他告诫年轻人,世界绝不像他们天真地想象的那样简单、美好,是个“黄金世界”,而是复杂、多面的,要准备着交“华盖运”,准备好受挫折,激发人们从反面以及多角度深思多想的兴趣,纵然碰壁,也坚持为真理进行“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可能从“怕”转变为由衷的喜欢、敬佩。由此我们自己也成熟起来。
为什么众多文人早如流星一般消逝了,鲁迅这颗明星却越来越灿烂呢?尽管不断有人从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攻击、扭曲、谩骂他,种种流言把他说得多么可怕,甚至可恨,他却始终活在人们心中,日益显现他的价值和光芒,就在于从根本上来说,鲁迅是一位比别的文人深刻得多的大哲,是如苏格拉底、康德、孔子那样启人思维的大哲,又是一位敢于正视严峻现实、懂得怎样斗争的老练的战士。
哲学是人类认识中最高的智慧,即关于世界普遍规律和人生价值意义的智慧,也是对世界和人生问题的整体性、根本性的把握。一般性的文学家,通过他的叙述和描写告诉人们世界和人生是什么样的。大哲性的文学家,则在启悟人们从中懂得世界和人生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往往从反面逆向启发你明白自己面对着怎样的世界和人生,自己又应该怎样做?怎样发挥人区别于动物的特长——思维,运用思维去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这样的哲学性不是给予人一时的感动与知识,而是赋予智慧和勇气,具备永久性的力量。
鲁迅就是这样的大哲性的文学家,而且是中国式的现代性的大哲性的文学家,他艺术地概括并表现了中国人以至整个人类的普遍弱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启悟人们以此为镜像从思想方法上反省自己、改造自己。他的智慧又是以文学形式传达给人们的,因而传播得更深更远,感染力更强更久,最适合中国人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从而提高“思考的能力”。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鲁迅被称为“民族魂”,百年以来日益深入人心,不仅中国人,而且东亚其他国家的人民,甚至世界人民都愈益感到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把对他的研究步步推向深刻化。我们解决学生“怕周树人”的问题,要把鲁迅人间化,但不是把这位大哲简单化、庸俗化,而是讲出他一生的业绩和文章里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和坚实力量。
我们现在就来讲讲这位大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