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成为全球精英人物的学习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绝对不能忘本

犹太民族5000年的苦难历史,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

一旦以色列发生战争,就会有大批的犹太青年从各地奔向以色列,人数之多甚至可以使美国的主要机场瘫痪。1967年,以色列与邻近的阿拉伯国家发生战争,身处国外的年轻犹太人开始排队准备回到以色列。犹太人能深刻体会到祖先世世代代居无定所的悲惨与痛苦,所以才愿意挺身而出保卫国家。今天犹太人占全世界总人口的0.3%,散居在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全球各地;以色列国土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932万(其中犹太人约689万);国民当中约80%的人信仰犹太教,另外约16%的人信仰基督教。

今天的以色列国民,原本分散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后来才移居以色列,所以国内同时使用的语言超过80种。在以色列,同样是犹太人,也可能有肤色和语言的差异,他们独特的文化就像韩式拌饭1 又称石锅拌饭,制作时所用材料很多,包括鸡蛋、米饭、胡萝卜、黄豆芽、青椒、白菜等。一样。事实上,如果犹太民族不曾遭遇特殊的考验与苦难,或许以色列早就消失了。

像犹太人这样将整个民族的心愿写成历史的国家并不多,犹太民族的历史从亚伯拉罕开始。亚伯拉罕的父亲他拉在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Ur,在今伊拉克南部)去往迦南的途中死亡,此后亚伯拉罕便移居到了迦南这块土地。迦南原本的居民,将亚伯拉罕这一群外来客称为“希伯来人”,意思是“跨越幼发拉底河之人”。

后来,亚伯拉罕生下了以撒,以撒生下了以扫与雅各,雅各则生下了12孩子。这些孩子躲避贫穷与饥荒,离开家乡寻找生存之处,最后抵达现今埃及这块土地,但在那里他们成了埃及人的奴隶。

经过漫长的奴隶生活后,犹太人在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回到迦南。犹太人的第一个国王叫扫罗王,在经历大卫王时期的领土扩张、所罗门王的统治后,犹太人终于迎来了全盛时期,但国家分裂成了南北两个部分。

犹太民族分裂成南国与北国之后,北国以色列遭到亚述帝国入侵而灭亡,南国犹大王国则被巴比伦征服,举国上下都成了巴比伦的俘虏。犹大王国国民成为俘虏被带到巴比伦这件事,史称“巴比伦囚虏”。

成为俘虏的犹大王国国民在拉比2 犹太人中接受过正规犹太教育的一个特别阶层,是老师、智者的象征。的带领之下,形成了一个坚守信仰与习惯、彻底实践戒律的共同体。公元70年,罗马军队包围耶路撒冷,军队所到之处都执行焦土政策,将占领的地方烧个精光,因此耶路撒冷陷入火海。这时身为拉比的约哈南·本·萨卡(Johanan ben Zakai)下定决心,即便耶路撒冷遭到毁灭,也要保全犹太民族不灭亡,于是他不断找机会与罗马将军会面。

但整座城完全被罗马军队包围,没有人可以出入,最后他只好放出自己病危的消息,几天之后再放出自己去世的消息,而他本人则躺在棺木中离开耶路撒冷。即使是罗马军队,也不可能阻止犹太人将亡者送往墓地。

离开耶路撒冷之后,约哈南·本·萨卡前去与罗马将军韦帕芗(拉丁语:Titus Flavius Caesar Vespasianus Augustus)见面,见到罗马将军之后,他立刻下跪大喊“皇帝陛下”。当时还是指挥官的韦帕芗大吃一惊,便问为什么要喊他皇帝陛下。

这时传令兵刚好急忙跑进来,传来罗马皇帝已死,元老院将指挥官韦帕芗选为皇帝的消息,这位新任皇帝心情大好,便答应约哈南·本·萨卡,会满足他一个愿望。

约哈南·本·萨卡于是请求他,不要烧毁小城亚夫内(Yavne,在今以色列西部)里的书籍。因为他相信,即使现在耶路撒冷成为罗马的殖民地,但只要保留它们,总有一天犹太人能东山再起,犹太民族将通过教育存活下来。而正如约哈南·本·萨卡所预想的那样,犹太民族得以存续至今的原因就是教育。

公元73年,犹太民族最后一座堡垒陷落,罗马军队破坏了耶路撒冷的圣殿,犹太人被迫离开故乡,成为四处漂泊的异乡人。

在各国之间漂泊、四处寻找落脚之处的过程中,犹太人也遭受到其他民族的严重歧视。此后2000多年,犹太人散落在世界各地,过着流散的生活。

犹太人骄傲地相信犹太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他们秉持着自己的信仰,在这些考验与苦难当中变得更加坚强。

事实上,犹太民族在亚伯拉罕之后约4000年的时间中,国家的历史不过500多年而已。除了第一代国王扫罗王到南国犹大王国灭亡这段时间之外,他们不是被带到其他地方成为俘虏,就是被其他国家殖民,后来更是失去国家,流离失所。

许多犹太人流散在俄国、波兰等东欧地区遭受迫害,之后又移居美国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希特勒独裁统治下的德国对犹太人实施了种族清洗,史称“犹太人大屠杀”。战争与屠杀,成了犹太人复建以色列的最大动力。

犹太人的执着,从他们渴望回到祖先亚伯拉罕曾居住的迦南便略知一二。犹太人在全球各地漂泊时,始终相信唯一能够让他们落脚的家乡便是迦南。

过去征服了犹太人,居住在迦南的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唯有犹太人跨越时空重回故地。

犹太人从来不曾放弃回到最初的家园,也就是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最终在1948年,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在祖先曾居住过的迦南重新建立起了以色列这个国家。

《塔木德》教导犹太人“贫穷是一种罪恶”。从历史上来看,犹太民族曾经是身无分文且被驱赶的异乡人,所以律法中也教导人民:金钱是最重要的。因此,犹太人从小就知道金钱的珍贵。

对没有国家、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来说,唯有金钱是最能保护自己的“武器”,所以他们关于金钱的认知与其他民族大不相同。当孩子渴望拥有一样东西时,犹太母亲会让孩子等上一个星期;如果过了一个星期孩子还是很想要,那就再等一个星期;如果这样孩子还是很想要,她会让孩子再等一个星期,然后才买下来。这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如果没有钱,无论如何渴望,都无法拥有那样东西。

犹太母亲会这样问孩子:

没有钱会多么不幸呢?

另外,有钱的话又可以做多少好事呢?

犹太母亲对孩子教导严格,但这种严格仅仅是作为一种原则,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在补习班学不到的。

犹太人从小就知道许多与上述两个问题相关的故事,所以他们很自然地产生了金钱观念。犹太父母不是只教孩子怎么赚钱,他们还会教育孩子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而且赚了钱之后一定要行善。这是犹太人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便教导给他们的理念。

犹太裔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世的时候,就对儿子与孙子进行严格的金钱教育。他的孙子,担任过曼哈顿银行总裁的大卫·洛克菲勒,曾骄傲地分享了祖父老洛克菲勒是如何教导他的金钱观念的。

大卫小时候,老洛克菲勒每个星期都会给他25美分当零用钱。发零用钱的时候,爷爷一定会提醒他要遵守两个条件:第一,拿零用钱的10%做“十一奉献”。第二,再拿10%捐给慈善事业。

到了周末,孙子要和爷爷一起检视零用钱的使用明细。如果使用方式正确,每周的零用钱就会增加5美分;如果使用方式不正确,便会减少5美分。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犹太富豪中热衷慈善事业的比例非常高。洛克菲勒家族如此,欧洲名门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是如此,金融巨子乔治·索罗斯与比尔·盖茨更是如此。

犹太人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实践律法。他们曾经遭遇迫害与考验,被迫流离失所,遭受歧视,没有一块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这种痛苦帮助他们发展出了实用主义。

在面临危急存亡的问题时,他们必须不顾一切地相信自己;他们认为人生短暂,为了活下去必须做点什么,同时也将这样的观念教给子女。这或许就是他们国家强大的原因。

德国称犹太人为“空气人”,这是形容他们像空气一样轻盈,个性圆融又坚强,可以很快融入任何地方,无论怎样都可以活下来。

犹太人戴犹太帽(Kippah)的原因非常特殊。据说他们觉得,自己不知道何时又会被赶出这块土地,所以总是戴着帽子,做好随时离开的准备。

因为以色列是犹太人撑过苦难、在逆境中坚守下来的国家,所以只要有机会,犹太人便会叮嘱子女不要忘记民族过去的困境,也教导子女可以原谅迫害自己的人,但绝对不能遗忘曾被迫害的历史。犹太人竟然会教导子女原谅曾经迫害自己的人,他们的心智力量究竟从何而来,这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

TIPS:今天的以色列人与犹太人

说到犹太人,我们很容易想到以色列,但犹太人并不完全等同于以色列人,以色列不只有犹太人,还有许多阿拉伯人。

现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分为传统派和改革派。传统派严格信奉律法与戒律;改革派尊重传统与习俗,但他们的律法配合现代生活,更具有弹性。

传统派在犹太教堂以希伯来文举行仪式,且以性别区分座位,女性无法当上拉比。他们的生活遵守传统习俗、安息日与律法等规范。

相反,改革派不穿传统服饰,而是穿着较轻便的衣服;他们主张男女平等,女性也可以成为拉比;进入教堂时会戴着遮蔽头顶的犹太帽,在教堂里也可以演奏乐器。改革派是以比传统派更现代的观点来看待文化与信仰的。

这两者之间也有较偏向中间路线的保守派。保守派认为,要配合现代制度来解读犹太文化,但同时也主张在教堂里必须遵守传统规范。

总之,犹太人遵循传统与律法的程度虽然有差异,但确实是一个共同体。

一般来说,犹太人是依循母系血统,如果母亲是犹太人,那就会被承认是犹太人;他们长期在其他国家与各民族通婚混血,所以才会以母系血统来作为判断的依据。重视教育的犹太人认为,母亲的角色不容取代,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为犹太人的标准,就看他的母亲是否为犹太人。这就表示,如果没有接受犹太母亲的教育,就不能称为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