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7月30日,海柱拖把厂,注册资金1万
很快,有围观者问李柱。
“这个江南拖把厂,在什么地方?”
“在江浙。”
李柱笑眯眯的告诉这个膀大腰粗的大妈。
接着,又有人问他。
“这个老板跟他小姨子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带着他小姨子跑路?”
“昂……”
李柱骨碌骨碌的转了转眼珠子。
然后随口胡说八道的告诉对方。
“这个嘛?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也不太清楚,不过我听说,他跟他小姨子好像是情侣关系……”
“什么?跟自己的小姨子搞在一起?这老板也太渣了,难怪他的拖把厂会倒闭。”
“是啊,所以说,是活该,罪有应得。”李柱耸了耸肩,笑道。
“对了,这位帅哥,这些拖把你是怎么弄来的?”
一个40多岁的胖女人,一边问,一边好奇的看着李柱。
“……我的小姨子在他们厂里打工,在做仓管,老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路了,工资发不出,然后,厂里的员工,只好从仓库里拿这些拖把来顶工资了。”
李柱随口撒谎道。
“哦,我明白了,你们把这些拖把卖了,然后,给他们厂里那些被拖欠工资的工人们发工资。”
一个穿的像老干部一样的老头,也不知道是什么脑回路来的,居然这样理解李柱刚才说的话。
“呵呵,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吧。”李柱笑道。
他也懒得解释。
人家怎么问,他就怎么敷衍。
回答了这些乱七八糟的奇葩问题之后,李柱又开始举着喇叭。
对着人群中大喊。
“江南拖把厂倒闭了啊。”
“亏本大甩卖。”
“一个拖把才只要2块2毛钱啊。”
“想买的赶紧抓紧时间买啊。”
“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啊。”
在李柱的吆喝之下,终于有人跃跃欲试了。
毕竟,一个拖把才只要2块2毛钱。
比正常市价要低了几毛钱。
别小看这几毛钱,这个年代,能买不少好东西。
因为,这个年代的猪肉才只要三块钱一斤。
鸡蛋才二三毛钱一个。
像那种没有带海绵头的烟,比如“新环球”,才三毛钱一包。
火柴才一毛钱一盒。
何况,由于去年的国企改革,许多工厂里面的工资并不是那么好挣的,因此,能省几毛就是几毛。
于是,很快有第一个围观者从身上掏出两块两毛钱,买走了一个拖把。
接着,在这种“领头羊效应”的带动之下。
很快,又出现了第2个购买者,和第3个购买者。
接着,第4个,第5个,第6个,第7个,第8个……
200个拖把,还没到天黑,居然全部卖完了。
一个拖把平均2块2毛钱。
一共卖了440块钱。
除了各种成本,以及鹿山的运费,还挣了200块钱。
对于这个平均月工资仅仅只有150块钱左右的年代来说,两天能挣这么多钱,已经很不少了。
但对于李柱这个重生者来说,挣钱的速度依然还是太慢了。
这么卖下去要卖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啊。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手里的本钱太少了,只能这样一步一步的来。
唯一的办法是扩大生产。
用滚雪球的方式,来用更快的方法,获得更多的利润。
当身价攒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向银行进行贷款。
于是,李柱决定,待会回到陈家桥镇上之后,向“李木匠木工场”订400根木棍,然后再向那些服装作坊多买一倍的废布条。
……
经过不懈的努力,一个月后,也就是在1993年农历8月初1这一天,李柱的拖把作坊,正式改名为“海柱拖把厂”。
厂里共有员工52个。
除了本村的之外,还有外村的,基本上都是妇女。
营业执照是在镇工商所办的,法定代表人自然是李柱,注册资金为1万。
摊位租在隔壁“宝东县城”的家居用品批发市场,月租是2000。
至于这个工厂的厂名,李柱为什么会取名叫“海柱拖把厂”呢?
是这样的,这个厂名包含了李柱和他妻子于海棠两个人的名字在里面。
本来,李柱想将工厂命名于“海棠拖把厂”。
可于海棠不同意。
于是,李柱将自己的名字也加了进去,就变成了现在的“海柱拖把厂”。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在以后,这个“海柱拖把厂”,在李柱的领导之下,将会发展成为“海柱集团”。
当然,这是后话,所以暂且不表。
……
在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李柱一共卖了11252个拖把出去。
平均每一个拖把的销售价是2块2毛钱。
算起来,除去各种成本,每一个拖把能盈利大约一块钱左右。
也就是说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李柱一共赚了1万多块钱。
当然,这1万多个拖把,也并不是那么好卖出去的。
为了卖掉这1万多个拖把,李柱用了许多重生前的营销套路。
除了“亏本大买卖”之外,还要“漏洞营销”“抽奖活动”等等。
另外,他甚至不惜找一些“托”,来起到“领头羊效应”的作用。
总之,只要是能够将拖把卖出去,李柱将重生前的各种营销手段耍了个遍。
当然,李柱现在不会这么玩的。
这样卖拖把,效率实在太低了。
哪怕销售的花样再多,可辐射面积就那么点大。
因此,李柱决定现在该用批发的模式。
自己生产拖把,再批发出去,让人家来帮自己卖。
这是李柱将作坊改为工厂的主要原因。
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大,做强。
在这方面,作为一个从30年后重生过来的重生者,李柱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因为,这个年代除了那些老式拖把之外,像30年后的许多拖把,都没有出现。
比如:旋转拖把,吸水拖把,静电拖把,这个年代都没有出现。
而且,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李柱也了解到,后来那个每年要生产上一个拖把的江浙永康,现在起步也只有几年。
竞争优势并不是很大。
只要自己不断的推陈出新,这样从挣钱的那些拖把全部都“设计”出来。
那么,“拖把大王”的这个称号,迟早会落到他头上。
当然,还是那句老话。
作为一个从30年后重生过来的重生者。
李柱的眼光,绝不只限于拖把。
包括:服装,皮鞋,手机,房地产,电脑,甚至芯片,他都想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