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亦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

钱默:“恩师认为此番不识所提出的“民族融合,华夏一统”能否被摄政王接受?”

(此时顺治尚未亲政,多尔衮为皇叔摄政王,一言九鼎)

洪承畴:“不识高论自当作为我大清国策宣扬,如此一来人心归附,可胜过数十万雄兵。”

钱默心道:天下汉奸自然希望这样宣传,你们好集体洗白。但你满洲主子未必乐意,这虽然给满洲入主中原找到了一些法理依据,但也有满洲屈从汉家文化的意思在里面。

历史上关于满汉融合,有“十从十不从”之说:

男从女不从:男子剃头梳辫子穿满服,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穿汉服。

生从死不从:生前要穿满人衣装,死后则可穿汉服。

阳从阴不从:阴世的事,像做佛事超度等,都仍按汉族传统佛道教习俗办理,不从旗人习俗。

官从隶不从:当官的须顶戴花翎、身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代官服,但隶役依旧是明朝的服饰。

老从少不从:孩子年少,不必禁忌,但一旦成年,则须按满人的规矩办。

儒从而释道不从:即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出家人不变,仍可穿明朝汉式服装。

娼从而优伶不从:娼妓穿着清廷要求穿着的衣服,演员扮演古人时则不受服饰限制。

仕宦从婚姻不从:官吏管理按清朝典制,婚姻礼仪保持汉人旧制。

国号从官号不从:国号由明改成清,但官号沿用明代的六部九卿,总督巡抚等。

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差役税捐,悉从满制。但文字语言不改,仍用汉语。

虽说在民间保留了一定的汉家习俗,但是男子和官场主要还是遵从满制,可见满清统治者很忌惮被汉文化同化。

钱默则说到:“恕学生直言,恐怕摄政王不会同意;八旗贵族也多半会反对!”

“满洲乃小族御大国,特别忌惮被我汉家文化同化,朝廷有识之士不会看不到“剃发令”对眼下局势的危害,但摄政王依然坚持推行,只怕学生的《华夏论》摄政王也不会接受。”

钱默暗笑到:老子抛出这个《华夏论》就是要引发满汉对立,让多尔衮更猜疑汉臣,如果能在清廷引起满汉相争就更好了。

自古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若臣疑于君而不反,复为君疑而诛之;若君疑于臣而不诛,则臣复疑于君而必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父子疑司马懿谋反而不杀,最后终被司马家造反夺了天下)

洪承畴人老成精,为人谨慎,本不会入局。

但这个“促民族之融合,全天下之大义”的洗白,诱惑实在太大,武将也许没有那么在意,文臣有谁愿意死后受到千古唾骂?说啥以洪承畴范文程为首的汉奸文人集团也一定会力挺的,就等着把水搅混吧!

洪承畴此时说到:“想不到不识对于庙堂形势也是洞若观火,摄政王的确很可能会反对,但是皇上和太后一定会支持的!”

钱默则说:“恩师,如此说来我们的500W两须早日送往京城。这样“民族融合,华夏一统”的方针定能得到各方认可。”

洪承畴会心一笑。有了这次献银之功,加之江南形势也渐趋稳定,朝堂上的风波自能应对。钱默这小子倒是乖巧的很,若是他真没有反心,提拔栽培一下也未尝不可。

此时北京的满清朝廷也是相当复杂的,满洲贵族提防着汉人自不用说,早期降清的辽东汉人也对之后降清的明朝汉人降臣有排斥。降清的汉人也根据地域分成了以陈明夏为首的“南党”和以冯铨为首“北党”相互掣肘。虽然洪承畴本人并无意党争,如今身为汉臣手握南方大权,各方势力均对其虎视眈眈。此时的“南北党争”虽然还没有达到高潮,但是已经看到了一些崇祯朝“东林党争”的影子,想到这里洪承畴也不经摇起了头。

原本江南形势紧迫,洪承畴是准备将这笔钱用来整军发饷安稳人心,好一举歼灭南明残余势力。但是朝廷担心其权柄过重已经任命了新的总督来管理两江之地。这种替别人做嫁衣的事,洪承畴可就不大乐意了。

而且现在政治诉求高于一切,这笔钱必须运往京城了。当下立刻令人准备船只以及护送兵马,并命令扬州及淮安两府知府安排疏通运河,沿途征调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