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面孔2:变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能臣的养成

乾隆五十年(1785年)八月三十日,大雨。

出外巡查的福建巡抚徐嗣曾措手不及,赶紧找到附近一处民居避雨,正巧听见屋内传出一声响亮的啼哭。

治下子民添丁进口,对徐省长来说是一件美事。爱民如子的他立刻按照当地习俗,为新生儿送上祝福。这让主人林宾日喜出望外,连声道谢。

天气放晴,徐省长的车马仪仗渐渐远去,林宾日目送这等威仪做派,就差脱口一句“大丈夫当如是也”了。林氏家族曾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却不料家道中落,族人各奔东西;自己苦学苦熬考中了秀才,却无法更进一步,如今37岁了,还是家徒四壁、生活拮据,全靠教书度日。林宾日想,要是能像徐大人那样,当一个大官、好官,该有多好?

想到这里,林宾日突然眼前一亮,兴冲冲地奔回屋内,对着妻子说:孩子的名字有了!叫他“则徐”!愿他长大后,能成为徐大人那样的大官、那样的好官!

然而想要“则徐”,对于林家来说并不容易。所谓“穷文富武”,只是相对而言。科举赛场内卷严重,想要出人头地,半工半读绝不可能,必须脱产,全力以赴。这不仅意味着家庭失去了一个壮劳力,还要全家一起供养他。单纯依靠林宾日教书的那点儿收入,林则徐就算断齑画粥也做不到。多亏林母有一手剪纸绝活儿,能赚不少钱补贴家用,她带着几个女儿一起上阵,这才勉强维持了一家生计。

幼时的林则徐心疼母亲,想给母亲代劳,却被母亲批评教育道:男孩子要有大理想,干大事业,不是天天做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来孝顺父母。你好好读书,出人头地,才不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

在今天看来,林母这么做当然不公平,重男轻女不说,也有轻视劳动之嫌。但回到历史的真实处境之下,却有相对的合理性。在那个时代,一个贫困家庭想要摆脱贫困、实现阶层跃升,科举几乎是唯一一条天花板比较高的路。与其盲目追求公平,全家一起耽守贫困,不如先集中资源把一个人托举出去,再由他带领整个家族一起脱贫。

林宾日时刻不忘向儿子灌输做人做事的道理,不仅仅是期盼孩子将来能当大官,光宗耀祖,更期望林则徐能干出一番事业,成为国家栋梁,而非尸位素餐的昏官庸吏。多年后,中年为官的林则徐曾觉得官场无趣,遂萌生退意,打算辞官归隐,回家照料生病的父亲。林宾日训导儿子:我和你母亲身体还硬朗,你还不到四十岁,正该为国效力,怎能在家赋闲呢?

据说,林宾日还曾写下这样一副对联:

粗菜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为之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成长,小林则徐读书刻苦,志向远大,才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坊间也到处流传着林则徐才思敏捷、擅长对对联的故事。有一次老师带学童们游鼓山,爬上鼓山绝顶峰时,一派天风海涛,令学童们兴奋不已。老师让孩子们以“山”“海”两字作一对七言联对,林则徐的回答是:“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少年林则徐不仅才华出众,对联中所体现的胸怀大志的磅礴之气更是令人叹服。

林宾日很以儿子为骄傲,确定此子日后必成大器。林则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13岁就考中秀才,被当地氏族寄予厚望。

秀才是科举之路的第一步,乃功名的起点。但今天人们往往会低估它的难度,把它类比成高考。其实,两者不太具有可比性。当时的读书人要先经过当地知县主持的“县试”,连考五场;胜出者才有资格进入由府级官员主持的“府试”,连考三场。到这一步,只是个“童生”。皇帝还要亲自任命学政官下基层主持“院试”,童生们要通过院试才算有了功名,能被称为“秀才”。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资格继续挑战举人,乃至进士。

事实上,能考中秀才已经相当不容易。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受全家之力供养,辛辛苦苦考了17次才博得秀才。洪秀全连考了几次秀才都不中,直接搞太平天国运动去了。后来力谏废除科举制的袁世凯,在早年更是发出“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的感叹。也有不少人通过了府试,却一辈子也没能闯过院试,到死只是个童生。在文风盛行的南方各省,这种情况更加严重。道光年间,甚至出现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奇观。

林则徐无疑是有真才实学的。他以府试第一的身份过关,并且一鼓作气,在第二年的院试中考中秀才,在20岁那年,又考中了举人。

少年得志的林则徐打算一鼓作气,拿下进士。他收拾好行装,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和同乡的祝福,进京赶考。一旦成功,他就可以留在京城,进入选官的行列。未来不管是成为京官还是外放地方,都能得到一笔俸禄,改变家族的命运。

可是人生哪有那么多一帆风顺。林则徐考进士不仅失利了,而且是连续两次失利。按当时的考试规划,“会试”每隔三年开考一次,这就意味着林则徐已经折腾了六年。

不能再考了。父母年事已高,自己也已经成家,必须担起养家的担子了。

清朝的举人早已没了往年的超然地位。如果不是生在富贵家,没有家族撑腰供养,举人老爷照样得亲自打工赚钱、养家糊口。

暂时放下理想,去为生计奔波,往往是人生中的第一道分水岭。有人会在生计琐事中逐渐沉沦,消磨了心气,就此平凡一生;有人雄心依旧,但看不上手头的事情,认为不值得做而敷衍了事,以致眼高手低、流于浮躁。

所幸林则徐没有走向这两个极端。他的理想深藏于心,但眼下还要务实。只有认真对待,才能有所长进。理想并非一成不变,人需要扎根于实际工作,进行思考,有所领悟,才能让理想真正清晰且丰盈。

在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旗下做文书期间,林则徐熟悉了沿海地区商贩货船往来与米粮兵饷的情况。也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鸦片给中国人带来的危害。林则徐工作勤勉高效,福建巡抚张师诚对其大为赏识。张师诚爱才心切,干脆用一纸加急公文把林则徐调到身边,吓得房永清还以为林则徐犯了什么罪。

张师诚是林则徐在官场的启蒙导师。《清史稿》评价他“在当时疆吏中有能名,治福建最著”。当时福建最大的问题是海盗肆虐。张师诚用一些相当务实的做法,用极小的代价消灭了大海盗蔡牵。平息海盗的那天,闽中百姓欢声雷动,在乌石山上刻石为张大人记功。林则徐亲身参与了整个过程,贴身观察一位务实的封疆大吏是如何思考、如何规划、如何与上司周旋、如何与狡猾的下属斗智斗勇的。

在张师诚身边这四年里,林则徐把恩师那一套学了个透。林则徐的踏实态度令张师诚信任有加,放手让他负责各种公文的起草工作。林则徐还没进官场,就在张师诚这里上了四年实战班,成了一名既懂为官之道,又务实精明的合格官僚。这也就是为什么林则徐后来初入官场,却能像个“积年老吏”一样沉稳老练。

嘉庆十六年(1811年),在张师诚的鼓励下,林则徐第三次参加会试。这一次,他中了殿试二甲第四名,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