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孟子思想的时代背景——战国时代

一 混沌的时代

从西周到东周

孟子生活的时代,也就是中国春秋时期之后的战国时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为了理解孟子的思想和行为,我想先试着梳理一下当时的时代状况。春秋、战国这一时代划分的依据是著名的史书《春秋》和《战国策》。

在公元前五、六世纪的中国,代代世袭、有着“太史”等称谓的史官有一个习惯,即把政府的官方活动按照年代顺序加以记录。据说当时,以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为都城的鲁国史官也留下了这种记录。而儒学的创始者孔子以这些记录为基础,加以增删,编纂成了《春秋》一书。《春秋》所讲述的是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这大约240年间的事情。在以孔子为祖师爷的儒学弟子看来,这一期间呈现出的完全是一幅末世景象。公元前770年,原本以陕西省为根据地的西周的都城(今西安)遭到北方蛮族的蹂躏,于是周王室逃到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周室东迁之后,各诸侯国在接二连三的内忧外患中失去了秩序。臣弑君、子弑父等现象层出不穷,造成了一个无法收拾的混沌时代。儒家学者深信,孔子之所以编纂《春秋》,是因为他对道德沦丧的社会和忘记道义的臣子的行为感到极度不满,试图恢复其理想中的西周制度,重建大义名分。

正如“春秋笔法”这个词所表示的,孔子抱着劝善惩恶的念头,对鲁国的编年史进行了严正的批判。

春秋时期始于西周灭亡50年之后的公元前722年,大体可以认为春秋时期就是东周的前半段。

与此相对,战国时期始于春秋时期结束的公元前481年以后,终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公元前221年,属于东周的后半段。不过,关于这一时期的起始年份,历来众说纷纭。最近指1985年。——编者注有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中原最大的强国晋国被韩、魏、赵这三家豪强实质瓜分,即公元前453年算作战国时期开始。不过,自古以来在中国比较占上风的说法要更晚一点,即三家被周王室认可为诸侯的公元前403年。

“战国”这个词来自最终成书于西汉末年的《战国策》一书。该书作者不明,记录的是七个强国围绕霸权展开激烈的外交和战争的情况。这七个国家包括春秋时期以来就是南方强国的楚,兴起于中原的韩、魏、赵、齐,位于边境的秦和燕。书中以活跃在外交舞台上的众多纵横家的辩论为中心,汇集了各国间的抗争以及政治家、游侠、刺客等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七个国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当时被称为外交家或纵横家的一流雄辩家们各执己说,激烈交锋。《战国策》就是他们的辩论集,而并非是《春秋》那样的编年史,因此书中的年代无法清楚地确定。中国第一位历史学家司马迁将春秋时期之后的战国时期定义为六国时代,即新兴的七国减去秦国。因此《战国策》将“战国”作为指称东周后期的名称加以使用。

据说,西周的文化奠基于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朝末期周族领袖,商纣王封他为西伯,故又叫伯昌。他以岐山周原(今陕西扶风)为根据地,兼并附近的诸侯国,国势强盛。在位50年。他的儿子周武王夺取天下后,追封他为文王。这位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之手,后来在他的儿子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部),故被称为周公。他先助武王消灭商朝,武王死后,其子年幼,由他摄政。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手中得以完善。周公是孔子最为崇拜的人物,而且孔子的祖国是周公的子孙所建立的鲁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曲阜一带。,因此孔子才将周公创设的西周文化视为理想的文化,对其抱有异乎寻常的憧憬。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同时也是儒家学者,因此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周公,也是历史学家们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然而,西周虽然是孔子和历史学家们心目中的理想国家,西周的礼制文化虽然拥有完备的文物制度,但这些逐渐开始崩溃。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周朝创建的理想文化和制度渐趋崩溃的令人难过的过程。一直以来,春秋战国时期被看成是文化衰退的时期。

即便如此,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春秋、战国这两个时期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甚至存在着众多尖锐的对立。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政治方面的具体例子。

祭政合一的传统

西周王朝的政治特点是祭政合一。当时各地散布着很多小型城市国家,周王室的族人和功臣被分封到这些地方,周和这些城市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总部和分部的关系,分部有义务参加在总部举行的祭祀祖先的仪式。当周王室作为宗主举行宗庙的祭祀时,会将分部的诸侯都召集起来,分别给他们安排适当的任务,以保持与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确认诸侯对周朝宗室是否忠诚。像这样以祖先的祭祀为媒介来施行统治的方式,就叫作祭政合一。按现代的说法就是神权政治(theocracy)。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和诸侯之间的血缘关系渐趋淡薄,宗庙祭祀的信仰也逐渐失去,这是一个不得已的趋势。但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到国家大事,还得数祭祀与军事——这一西周时代的风习仍根深蒂固。例如,东周王朝虽然实质上已经失去了中央集权式的统治力,但列国仍然承认周王室是总部,是宗主。因此,从观念上来说周王室依然统治着整个中国,保留有传统的权威。

春秋列国之间虽然展开了白热化的权益斗争,但对立的各国仍然会在宗庙祭祀时聚于一堂,展开所谓的会盟。会盟时,根据惯例,各国的大臣们会声称自己国家拥有的某些传统权利。各国在以祭祀为基础的周朝宗教活动中的作用和序列,以及各国的建国由来等,是其声称的主要依据。通晓这种宗教活动和典章制度的人被认定为思想界的权威,同时也被赞誉为第一流的外交官。各国代表都发挥出最强的记忆力,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的建国由来,等等。

祭祀的仪式顺利结束之后,还设有盛大的酒宴。酒宴上,通晓各种由来、古典造诣深厚、富有教养的人士会作为优秀的外交官受到交口称赞。他们从熟读成诵的《诗经》中选出适宜的诗句,在宴席上朗诵,象征性地说明他们的立场。春秋时期的文化就是飨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