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南陈夺嫡
俟斤之子大逻便虽有佗钵可汗遗命,却因生母出身卑微,被摄图为首的众人反对。
摄图甚至扬言:
‘若拥立佗钵可汗之子庵逻,我愿领众人尊奉他,若以大逻便为汗,我必与他兵戎相见!’
在摄图等人的扶持下,庵逻违背父命,坐上了汗位。
然而大逻便心存怨气,时常派人辱骂、威胁庵逻,庵逻于是让位于摄图,迁居独洛水,被称为第二可汗。
摄图成为大可汗,即沙钵略可汗,因顾忌大逻便,又封他为阿波可汗,返回属地,继续统领原来的部落。
开皇元年,随着突厥汗位争夺告终而结束。
晋阳城中,正处在元日七天假期的崔澈与家眷共同迎来了新的一年。
新年伊始,南方便发生了大变故。
一月初五,天子陈顼病重,召太子陈叔宝、始兴王陈叔陵、长沙王陈叔坚入宫侍奉。
初十,陈顼即驾崩于建康,享年五十三岁。
自古夺嫡,各显神通,有杨广一般步步为营,苦心构建人设。
也有如陈叔陵简单粗暴,给世人整了个大活。
灵堂上,陈叔陵盯着前方陈叔宝的后脖颈看了许久,终于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锉药刀,砍在了储君的脖子上。
但药刀太钝,没能见血,陈叔陵拽着兄长衣袖,还要再砍,或者说砸。
这一幕看呆了灵堂上的众人。
皇后柳氏最先反应过来,护子心切的她赶忙阻止,陈叔宝的乳母吴氏也从后边抓住陈叔陵胳膊,陈叔宝这才脱身。
长沙王陈叔坚见状,立即上前与二哥陈叔陵搏斗,夺下其刀,用衣服将其绑在了柱子上,而此时皇后柳氏等人已经扶了太子陈叔宝去往他处躲避,谁也不知道这里还有没有陈叔陵的同党。
陈叔坚出殿去寻,而陈叔陵也趁机挣脱,匆匆走出云龙门,招呼甲士、分赐金银,又召外藩为助力。
令人称奇的是,居然还真有一个人响应,即其堂弟陈伯固。
而陈叔宝则仓促登上帝位,派遣大将萧摩诃领步骑数百人趋向东府,讨伐陈叔陵,期间,陈叔陵数次派人拉拢萧摩诃,许以权势,但萧摩诃全然不动心。
陈叔陵见大军将至,将七名宠妃沉井溺死,自己领百骑欲投奔江北,为萧摩诃率军追斩,结束了这场令人捧腹的夺嫡大战。
在此期间,北方亦有大事,一月十七日,杨坚下旨,设置河北道大行台,以杨广为尚书令,治所依旧设在并州晋阳,统领河北、以及太行山以西之地。
又在益州置西南道大行台,以蜀王杨秀为尚书令。
大行台为尚书省在各主要地区的派出机构,代行尚书省职权,管理辖区内的军政事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杨坚为为应对突厥的威胁,给杨广的大行台府调拨了三员重臣。
以灵州刺史、大将军王韶为大行台尚书右仆射,主理政事;
鸿胪卿李雄为大行台兵部尚书;
又命左武卫将军李彻总管河北道军事。
王韶出自太原王氏,李雄则为赵郡李氏出身,李彻却是出自辽东李氏。
这三人冲着防御匈奴而来,但无疑也将原并州总管府,如今的河北道衙门权力尽数揽在手中。
崔澈因辅佐杨广治理有功,升任大行台尚书右丞,杨玄感为尚书左丞,二人由从四品被升为正四品的官职。
左丞辅尚书令,总领纲纪,纠缠官员不法,右丞佐仆射,掌管钱粮等事,民部尚书,即后世的户部尚书向尚书右丞负责。
诏令下达至晋阳,三名重臣还未抵达,崔澈与杨玄感就已经忙着整理公务,方便交接,同时也扫清暗雷,不使外人能看出田亩、隐户的假数据。
只是且不说沆瀣一气的总管府、刺史府官吏这群利益既得体是否会有人泄露,毕竟大家都因此受了嘉奖,一旦捅出来,便是自绝于并州官场,同时也得罪了晋王。
倒不是为了防新任的尚书仆射王韶,王韶是太原王氏子弟,自己家乡是个什么情况,哪需要去翻阅资料,回族里问一句就能够知晓。
只是即使王韶看破,也不会说破。
朝廷需要钱,此前发赏要钱,之后南征也要钱,杨坚都被逼得对官员俸禄下手,可见国库窘迫。
但偏偏要得个轻徭薄赋、体恤百姓的好名声,可不得只能够让下面人弄虚作假,担了恶名。
崔澈也知道这件事情捅不出来,因为各个地方都在虚报数据,朝廷急着要钱,这是刚需。
否则开皇九年三倍于唐朝鼎盛时期的耕地数量又是怎么来的。
二月中旬,行台尚书右仆射王韶、大行兵部尚书李雄、左武卫将军李彻先后抵达晋阳。
崔澈作为尚书右丞,有辅佐尚书仆射王韶的职责,平时与他接触最多,但在这三人中,却与兵部尚书李雄关系最为密切。
关东顶级门阀即五姓七族,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他们彼此联姻,维持着所谓高贵的血统,也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同时,按照北魏以来的习惯,每一个家族其实也有一个最主要的婚姻对象。
如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
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婚姻;
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世代婚姻;
而博陵崔氏的联姻小伙伴,正是李雄所在的赵郡李氏,谁让这两家是后起之秀咧。
后世有记载的博陵崔氏在北朝时期的婚姻共有40例,其中与赵郡李氏相关联的就有13例。
崔澈之母李氏,正是赵郡的李,只不过并不在这40例之中。
澈哥儿的父亲崔长君虽然只是庶长子,但由于崔季舒没有嫡子,便也是有资格娶赵李嫡系女子的,谁让崔澈的祖父崔季舒在临老犯浑前,过于争气。
当然了,崔澈的母亲与李雄的血缘关系就疏远了,但两族历来同气连枝,澈哥儿的母族又是赵郡李氏,故而他与李雄很快走到了一起,以长辈礼相待,人家不管年纪,还是辈分都比他高多了。
这便是为何五姓七族子弟但凡有才能,总能够轻易扬名的原因之一,他们彼此抱团,互相吹捧、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