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陪伴: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型依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何谓陪伴:四个“S”

当照料者用可靠(而不完美)的方式照顾孩子的时候,即使面临重大的逆境,孩子也能良好地成长。这种可靠的照料为你和孩子提供了一种健康且能为孩子赋予力量的关系,这种照料体现了我们所说的四个“S”,帮助孩子感到:①安全(safe),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保护,免受伤害;②被看见(seen),他们知道你关心他们,关注他们;③被安慰(soothed),他们知道你会在他们受伤的时候陪在他们身边;④有保障感(secure),有了其他三个“S”,他们相信你一定会帮助他们在这世上感到“自在”,然后他们也会学着帮助自己感到安全、被看见,以及被安慰。

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裂痕,但当我们为孩子提供这四个“S”,为关系的裂痕做出弥补的时候,我们就帮助孩子创造了所谓的“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而这是健康成长所需的最关键因素。

正如我们写的其他书一样,本书中展示的所有内容都有科学和研究的支持。我们很快就会解释,这些理念来自依恋的科学领域,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该领域的研究者一直在进行着仔细的研究。如果你看过我们早期的作品,包括丹尼尔与玛丽·哈策尔(Mary Hartzell)合著的《由内而外的教养》(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本书两位作者的《全脑教养法》《去情绪化管教》以及《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那么你在阅读下面几页内容的时候就会马上发现,本书通过深入阐释全脑育儿科学中的关键概念,拓展了我们之前所写过的内容。在本书中的一些地方,我们的观点甚至有了一些新的转变,因为我们对育儿与大脑的理解,以及对依恋科学总体的见解都在不断地演进。因此,熟悉我们作品的读者不仅会看到一些新的东西,也会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既能找到熟悉的概念,又能对它们产生更丰富的理解。我们一直在努力把科学的信息变得平易近人,以便使首次接触这些理念的人也可以理解这些思想,将其运用到个人生活与育儿中去。

除了依恋科学,另一个支撑我们作品的主要科学框架是人际神经生物学(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IPNB)。通过人际神经生物学的方法,我们把多个领域的科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关于何谓“心理与精神健康”的观点。人际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是我们的心理(包括我们的感受与想法、注意力与觉知)、大脑,以及整个身体,如何在人际关系之中、在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之中互相深刻地彼此影响,从而塑造了现在的我们。人际神经生物学的领域内有数十本专业的教科书(现在已经超过了70本),这些书探讨了精神健康与人类发展的科学。在人际神经生物学涉及的研究领域里,就有依恋与大脑研究,其中包括大脑如何对经验做出相应的改变,而这种现象就叫作“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神经可塑性揭示了大脑的物理结构如何适应新的经验与信息,如何重组自身,并根据人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思、所为等创造新的神经通路。任何我们关注的事物,任何在我们的经历与互动中凸显的事物,都会在大脑中创造新的连接。不论我们关注什么,神经元都会被激活。每当神经元被激活时,它们就会形成通路,或者说连接在一起。

一同激活的神经元会连接在一起

这一切与陪伴有什么关系?是这样的,在孩子的生活中,你可靠的陪伴能显著地影响孩子大脑的物理结构与神经连接,为他们创造有关世界运行规律的心理模型与预期。心理模型是大脑对于许多重复经历的概括总结。这样的心理模型是由过去经历所构成的,决定了我们当下的体验。心理模型塑造了我们的预期,有时甚至塑造了我们未来的互动方式。心理模型是在依恋与记忆的神经网络结构中形成的。

不夸张地说,你为孩子提供的关系体验会塑造孩子大脑的物理结构。大脑中的神经连接又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心理。换句话说,如果父母始终如一地陪伴孩子,孩子就会对世界形成一种积极的期待,即世界是一个可以理解的地方,他们可以与世界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即使在困境与痛苦之中也是如此),因为你为他们提供的体验塑造了他们大脑加工信息的方式。大脑会根据以前发生的事情来预测事情的走向。也就是说,你的孩子会根据以往的经验,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如果你现在好好陪伴他们,他们就会对互动形成积极的期待—期待与他人、与自己积极地互动。在顺境和逆境中,通过与我们——他们的父母互动,孩子会逐渐了解自己是谁,自己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因此,陪伴能为孩子创造走向自我成长、坚毅、力量与抗逆力的神经通路。

如果父母始终如一地陪伴孩子,孩子就会对世界形成一种积极的期待,即世界是一个可以理解的地方,他们可以与世界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即使在困境与痛苦之中也是如此)。因此,陪伴能为孩子创造走向自我成长、坚毅、力量与抗逆力的神经通路。

陪伴不仅能让孩子更幸福、更满足,还能让他们在情绪健康上、人际关系上,甚至学业上更成功。这样一来,在事情不如意的时候,孩子就能更好地平衡情绪、妥善处事,育儿工作也就容易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