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与路径:黄奇帆的十二堂经济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张军

收到黄奇帆先生的这部书稿,倍感亲切。他在给我的短信中说:“近半个月,乘闭关之时光,潜心静气,对全书十二篇文章又做了些修改、补充,完成了十二篇摘要,写了一个前言,并对学生问答部分也作了校正。至此书稿大体上真正的完工了。”我感慨,在上海一段特殊的足不出户的时光里,黄奇帆先生把时间用得很有效率。

这本书的原型是一个讲稿。说是讲稿,但其实它在每次授课前是尚未诉诸文字的,只能算腹稿,讲课之后才根据录音整理出书面的稿子。但这稿子几乎不需要再加工,黄奇帆先生每次授课都是一气呵成,自成体系。根据录音翻转出来的文字就像亲笔写出来的一样,不需要修饰便可以发表。不得不说,这是黄奇帆先生的真功夫。熟悉他的人或听过他报告的人,应该都能体会到这一点。

作为“黄奇帆的十二堂经济课”之第二种,这本书记录了黄奇帆先生前两年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四个学期的授课内容。授课仅面向我院的所有研究生以及过来旁听的来自全校的学生和部分教师,但坦率地说,以影响力价值来衡量,课堂讲授的内容实在不应仅局限在课堂之内,应该有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人的思想受到启迪。能以书的形式公开出版这些课程的讲义,让更多的读者受用,这门课的价值也算最大化了。

事实上,黄奇帆先生更早些时候在复旦大学的授课讲稿已经以《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十二堂经济课》为书名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上市就受到读者热捧,好评如潮,成为出版社难得的热销书。我也知道,他在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结构性改革》一书也同样如此,一时间成为畅销书。网络上常常有传黄奇帆先生对一些热点问题所发表的观点的只言片语,但实际上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有机会听到他完整的分析和那些非常有建设性的观点。

当年从重庆市市长岗位上退下来的黄奇帆先生,尽管之后那些年还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任副理事长,担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等,但他答应了我的邀请,愿意到复旦大学为我们经济学院的研究生讲课。从2018年至去年的差不多四年中,不管日程多么繁忙,每个月他总是能预留一个晚上的时间到我院为学生们上课,很多次都是从外地赶回上海,从机场直接来到复旦的课堂。每次授课的时间都在3小时以上,我们经济学院的大金报告厅那晚一定是一位难求。太多的同学反映说,听黄奇帆先生讲课不仅是一次头脑风暴、思想冲击,也是一种特别享受的体验,所有的论点和数据不仅全部来自他的腹稿和记忆,更重要的是,他每次的授课内容总是能呈现出一个严谨的结构,记录下来就是一篇上等的文章。

不仅如此,能够把每次的授课主题编排起来构成一部体系完整的著作,是很妙的一件事。我无法知道黄奇帆先生是如何做到的,但从他在政府岗位上的经历和做事的风格来判断,他显然具有较强的规划和驾驭系统结构的能力,思考问题总能从外向里,从内向外,可跳出整体看具体,又能把具体嵌入整体之中,游刃有余,这是很多知识界人士也不容易做到的。因为做到了这样,他对大局的认识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不仅是逻辑自洽的,而且做到了深入浅出,所以在课堂上倍受欢迎。

基于在我院的十二次讲课内容而构成的这本书,可以说紧扣了当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内容。根据话题分为两大板块。板块之一集中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内容涵盖了我们的“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中长期发展目标。这当中,既包括了对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和趋势的研判,对构建国内大循环和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深入思考,对“双碳”目标、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业、房地产等重要话题所做的抽丝剥茧式的剖析,也进行了大量的政策讨论与建议,其内容不仅在学术上有相当价值,而且对国家未来的战略和政策具有很强的建设性。

另一个板块涉及改革范畴的话题,包括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走向共同富裕、中欧班列、RCEP、中美关系、香港的角色等。这些话题虽然在学术界和意见领袖们那里都非常重要,并得到很多的讨论,但黄奇帆先生在这本书中的论述具有独到的见解,而且给出了系统和整体的思考,站位高,可操作性强,非常难得。

我预料这本新书将带给更多的读者以理性的火种,会点燃思想的火花。书中涉及的中国面临的一些重大战略和改革问题,包括如何能构建起国内大循环体系,如何应对中美脱钩的可能,如何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走向共同富裕,这些问题未来几十年都不会过时,这本书也会常读常新。

前不久,黄奇帆先生给我发信息说:“与你合作,在复旦的课堂上,讲四年课,出两本书,确实是人生一乐。自在、尽兴、思索、顿悟,实在是人生轨迹的升华。”是的,复旦的课堂历来包容并蓄,思想活跃,充满挑战,能与学生们面对面,无论主题分享还是互动讨论,对师者都将是难忘而珍贵的经历。而对那些思想尚未成型但求知欲强的学生们来说,在课堂上能遇到黄奇帆先生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是为序。

2022年6月于上海

(作者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