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笔下的郁达夫
郁达夫的作品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特色,那就是半自传性的题材和手法,这在他早期的作品当中非常突出。因而,郁达夫早期的许多作品的主人公都有他自己的影子,而且主人公的外貌,往往就是他本人的长相。这个断言并非笔者的发现。早在1931年6月10日匡亚明在《读书月刊》发表《郁达夫印象记》时,就直接引用了郁达夫在其小说《茫茫夜》中主人公的外貌描写,然后说;“这是他在《茫茫夜》里为他自己写得肖像。当我每次翻阅他的全集或忆念及他的时候,这副肖像便幻现在我的面前。”(4)因此,从郁达夫笔下的郁达夫来看,人们不仅可以管窥真实的郁达夫的“尊容”,而且可以体会他对自己外在的不满进而产生内心的自卑和敏感。当然,郁达夫第一人称作品对于主人公具体外表的描写并不细致,常常局限于年龄,着重突出主人公的健康不佳,主观感受多于写实。
比如早期作品《银灰色的死》中的主人公,“他大约已经有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在黑漆漆的房内的光线里,他的脸色更加觉得灰白,从他面上左右高出的颧骨,同眼下的深深陷入的眼窝看来,他定是一个清瘦的人。”(5)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深冬的雪夜冻死了,日本警厅发布的公告记载:死者“年龄约可二十四五之男子一名,身长五尺五寸,貌瘦,色枯黄,颧骨颇高,发长数寸,乱披额上”。(6)高颧骨,清瘦,身高五尺五寸,这正是郁达夫活生生的面容和身材;而面色枯黄,则因为郁达夫自小身体瘦弱,加之受肺病、黄疸病等其他病痛的折磨,所以愈发显得面色憔悴。难怪郁达夫许多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面色苍白,“清瘦”“瘦骨棱棱”“非常消瘦”“没有血色”“苍白得吓人”。
读者或问,小说毕竟是小说啊,当不得真。正如笔者前已指出,郁达夫作品的特点就是自我披露,这也是郁达夫研究者和当时朋友公认而没有疑义的现象。1927年8月31日,郁达夫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至于我对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话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7)此外,小说中关于主人公的细节也符合郁达夫本人,如年龄二十四五岁。《银灰色的死》发表于1921年7月7日至9月13日,郁达夫出生于1896年,正好二十四五岁。再者,如果比较当时人们对于郁达夫面容的记录,也可以发现郁达夫的容貌和小说主人公简直一模一样。因此,《银灰色的死》的主人公外貌,就是郁达夫本人。
小说《胃病》则取材于郭沫若去看望住院的郁达夫。住院的主人公,“洗面的时候,向镜台一照,我觉得我的血肉都消失尽了。眼窝上又加了一层黑圈,两边的颧骨愈加高了起来,颧骨的底下,新生了两个黑孔出来”;他不由得自叹,“瘦极了!瘦极了!”(8)这里,郁达夫再次突出了高颧骨和清瘦这两个外貌特征。
郁达夫在《南迁》中同样描述了自己的外貌。“一个是二十四五的青年,身体也有五尺五寸多高,我们一见就能知道他是中国人,因为他那清瘦的面貌,和纤长的身材,是在日本人中间寻不出来的。他穿着一套藤青色的哔叽的大学制服,头发约有一寸多深,因为蓬蓬直立在他那短短的脸面的上头,所以反映出一层忧郁的形容在他面上。”(9)当然郁达夫不会忘记他的高颧骨。在幽暗的灯光底下,看到的是“他那瘦骨棱棱的脸上的两点”。(10)
不妨再看看匡亚明提到的《茫茫夜》吧。这部小说也是以郁达夫自己的从上海去安庆教书的经历为题材的。主人公于质夫(也就是郁达夫,这是他早期作品常见的化名),“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大约是因为酒喝多了,颊上有一层红潮,同蔷薇似的罩在那里”;“眼睛里红红浮着的,不知是眼泪呢还是醉意”;眉间“却有些隐忧含着,他的勉强装出来的欢笑,正是在那里形容他的愁苦”;“他的面貌无俗气,但亦无特别可取的地方。在一副平正的面上,加上一双比较细小的眼睛,和一个粗大的鼻子,就是他的肖像了。由他那二寸款的旧式的硬领和红格的领结看来,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富有趣味的人。”(11)这段话,除了小眼睛、大鼻子这些外貌的描写,主要还是突出了酒后郁达夫之内心世界(愁苦)给人的主观印象。
那么,王映霞眼中的郁达夫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