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江石讲黎族工艺
江石、林石、神话博士、黎萍导游、黄梅、杨扬、胖瘦九代穷、阿槟、阿榔,一起到黎寨去,胡三十、江石喜欢看黎族生活习俗舞蹈。黎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所以黎族非常注重节令时辰,每当行动前都要举行一定的祈祷仪式,希望一切平安顺利,不出意外。生活习俗舞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宗教祭祀舞蹈向娱乐喜庆舞蹈的过渡,朝着娱人多于娱神的方向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生活习俗舞蹈有《祝福舞》、《年舞》、《打碗舞》。
胡三十说:在黎族合亩制地区,流行着逢农历三月、七月和十月作“牛日”的习俗。黎族有自己本民族的历法,12天为一周期,每天以一种动物命名,类似汉族的十二地支。“牛日”被认为是“福日”、“良日”、“吉日”,所以每到“牛日”必跳《祝福舞》。
黎萍导游对《祝福舞》颇有兴趣,她说,在三月的第一个“牛日”,要为牛跳《祝福舞》,祝福牛群肥壮、多崽多福;在七月晚稻插秧的第一个“牛日”,要为“稻”跳《祝福舞》,祈求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在收获季节的十月的第一个“牛日”,要为“人”跳《祝福舞》,期盼村寨平安、人丁兴旺。每当举行这种仪式之日,全寨人集中一起杀猪摆酒设宴,跳《祝福舞》。首先由众人轮番敲打锣鼓,然后由身穿盛装的亩头夫妇饮用曾洗过“宝石”(相传祖传下来的一种石器,是福魂的象征)的“福酒”,继而起舞。
江石对《祝福舞》当然不陌生,他说,舞时,亩头手拿蘸着“福酒”的2枝红藤叶,从门口至屋内来回走动,并不停地摇动着红藤叶,其妻则捧酒紧随其后,以示引“福”入屋,接着向众人洒“福酒”,以示“福气”上身。亩头夫妇舞毕,寨人齐上阵,男人身着青、蓝、绿色的长袍于屋内至门口来回招手甩袖左右摆动;女人则手捧酒碗,跟着男人后面,边舞边敬“福酒”。不论男女,舞者身腰平稳挺直,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时进时退,踩着小步,齐声呐喊,惊天动地。
胡三十介绍说,在合亩制地区,每到新年都必跳《年舞》,也称《平安舞》。每逢新年的正月初二,全村的男女都身穿民族服装,在辈分最高的长者带领下,举行庆贺新春仪式。杀猪宰鸡,摆好祭品;独木皮鼓,铜锣敲起;锣鼓声声,舞蹈欢快;辞旧迎新,祈求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舞者必须保持身体的平衡稳直,跟着锣鼓的节奏前进,双手在腰部的两侧前后摆动。每走到第三步时,双足并立,双膝向左右两侧时弯时立,不断地重复循环。
神话博士说,舞蹈的产生与人们对神灵的追求有关。祝福舞蹈《打碗舞》,属女性舞蹈。每当孩子生病或父母将外出时,母亲便请“娘母”们来跳。舞者一般2人以上,舞蹈动作有两种:一种是手捧花草;另一种是头顶1个碗,右手拿1根竹筷,敲打头上的碗。舞时排列成纵队,边歌边舞,舞步较慢。黎族群众认为,跳此舞可为孩子祈安求福,并使孩子得到祖宗神灵的保护,消灾除难,健康成长。
神话博士知道,黎萍对自己有爱慕之情,自己对李萍也有特别的情感,可是,最近,黎萍刚开始对神话博士发出爱情的信号。神话博士对爱情,已经失去了信心。黄梅说:“黎族雕刻工艺主要应用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也应用于宗教迷信的道具上。雕刻图案有四种类型:一是生活用具,主要有烟筒、盛水竹筒、竹盒等,图案以几何纹和水波纹为主;二是生产工具,主要有刀鞘、刀柄、箭柄、纺织工具等,图案以牛鹿和星月斑点纹为主;三是屋柱雕刻龙凤纹,以表达喜庆;四是神桌道具雕刻的古人舞纹和神奇怪兽纹,有表示图腾魂位之意。黎族的雕刻主要分木雕、骨雕、石雕、椰雕、贝雕、根雕、竹雕等类。”
胡三十说:“木雕在雕刻工艺中影响较大,主要是独木器的制作及其在各种木器上的雕刻装饰。黎族独木器多达200种以上,其制作工艺是将整个圆木以炭火烧腐其心,再用刀、瓦片等刳、掏、镂修,即可修成大型的独木舟、独木棺、独木谷桶。而中小型器物除刳、掏、镂修之外,还要打磨抛光,如米桶、独木凳。”
江石说:“独木制作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独木舟、独木水槽、平耙、点穴棒、独木铲、纺织工具、制陶的台垫、冶铁的鼓风箱、牛铃等。独木舟大多是用木棉树干刳制成,独木舟两头削尖,舟底和仓底削平。船舷外侧及头尾有些还雕些图案花纹,还有的把头尾雕成龙头和龙尾。”
黄梅说:“椰雕,是用椰子壳雕刻而成。最初是将椰壳刨光,作饭碗用,还可以用椰壳作成椰碗、汤瓢、粥勺、酒杯等生活用具,并在椰壳上精心雕刻上山水、花卉、鱼虫和飞禽走兽。明、清两代,椰雕被列为“天南贡品”之一。”
江石说:“椰雕品种,有台灯、茶具、花瓶、挂屏等。椰雕在工艺上有所创新,如采用浮雕、沉雕、通花、油彩、嵌贝、镶金、嵌石膏等新工业。”黄梅说,剪纸艺术是汉黎文化交融的产物。在内容、表现手法和用途上都融入黎族文化,成为具有黎族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黎族剪纸主要分布在LSLZ自治县、SY市及LDLZ自治县等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沿海地区。LDLZ自治县大安乡黎族农民的剪纸,曾多次入选全国民族民间剪纸大赛和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