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照技术:食品的安全卫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食品辐照的射线三兄弟

我们的老祖宗一直相信“眼见为实”,但与我们能看到的太阳光不同,食品辐照利用的γ射线、电子束和X射线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存在。

既然不可见,这些射线又是如何发现的呢?让我们回到100多年前。

19世纪下半叶,机械业如造船、纺织和冶金等在英国兴起,随后逐渐传播至整个欧洲大陆,这标志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到来,也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一个发明的时代打下了科学技术的基础。1879年,爱迪生成功研制碳丝灯泡;1903年,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1906年,钨丝灯泡面世,电灯开始走入人类的生活,给夜晚带来光明;放射性射线的发现也是在这个时代。

X射线的发现

X射线是最早被发现的。资料上记载,1895年11月的一个傍晚,德国科学家威尔姆·康拉德·伦琴教授在实验室忙碌,黑暗的房间内,他正进行放电管的“阴极射线”研究。为了完全杜绝外界光线影响,防止产生的可见光漏出管外,他还用黑色硬纸给实验用的放电管做了个不漏光的封套。奇怪的是,放电管附近密封包装内的照相底片仍有“跑光”现象。更为惊奇的是,当伦琴伸出手掌阻挡在放电管与荧光屏之间时,荧光屏上竟然清晰地出现他自己手骨和手的轮廓。经过反复验证,他证明这是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穿透力特别强的新射线。伦琴采用表示未知数的“X”来命名这种新射线。当时很多科学家主张命名为伦琴射线,伦琴自己坚决反对,但是“伦琴射线”的叫法在德语国家仍被广泛使用。伦琴也因为这一发现获得了19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的发现让科学家们很自然地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呢?

γ射线的发现

很快,1896年2月,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可勒尔发现铀盐经日光照射后,能发射一种类似X射线的射线,也能穿过黑纸、玻璃等,同样可以使密封包装的照相底片感光。起初,他认为这种射线是日光照射的结果,但后来证明它与日光无关。接着,他又通过对各种铀盐的观测,得出了“铀是一种能发射出射线的元素”的结论,首次发现了放射性元素的存在。贝可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也称为“贝可勒尔现象”。放射性元素是不稳定的激发态,当从激发态直接退激或者级联退激到基态稳定元素时,放出γ射线。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可勒尔因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食品辐照用的γ射线就是由放射性元素发出的。食品辐照装置钴源所用的钴-60,并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而是在特定的核反应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用中子照射普通金属钴(钴-59),钴原子核便可“吃”下1个中子,转化为钴-60。钴-60的原子核很不稳定,因此能够不断地释放出γ射线。简单来说就是,钴通过核反应产生了钴-60,而钴-60的衰变又释放出γ射线。

说到钴元素,不得不提一下它的英文名称——“cobalt”,它来自德文的“kolbold”,意思是“地下的魔鬼”。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它列为元素之一并命名。钴元素被称为地下的魔鬼,并不是因为放射性,自然界中的普通金属钴(钴-59)是没有放射性的。自然界中,钴以一种蓝色的矿物形式(即辉钻矿,其主要成分是CoAsS)存在。我国闻名世界的“唐三彩”就是用它调制瓷釉的。16—18世纪,人们开采这种矿石用来制造美丽的蓝色玻璃,但经常因矿井崩塌而夺去许多人的性命,工人们误认为是矿石作祟。这才是钴元素名称的由来。

电子束的发现

电子束的构成元素——电子是在19世纪末发现的。当时,伦琴同期的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阴极射线。与伦琴一样,大多科学家用的都是充气X射线管。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森使用了一个与大家不同的射线管,他把阴极射线管内的残留气体抽到很少,发现阴极射线可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偏转,由此确定阴极射线就是带负电的粒子,并且发现这种粒子比最轻的原子都要轻一千倍,这是最早发现的基本粒子,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电子”。于是,人类意识到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探索原子结构的序幕由此拉开,能够生产一定能量电子束的电子加速器也在此基础上产生。

核辐射——会伤人,也能杀虫灭菌

科学家发现的这三种射线,其实都是与太阳光这种可见光一样的电磁波。夏天的时候,很多女士都擦防晒霜,预防的就是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在太阳光中紫外线的波长算短的,能量比其他颜色的可见光强,可以给人带来伤害。但紫外线给人带来的伤害只要涂一层薄薄的防晒霜就可以避免。

比紫外线波长更短的X射线和γ射线的穿透力更强,能量也更高。看不见的射线是非常厉害的,当它的强度超过一定程度时,能杀死细胞、损害身体,但一开始发现这些射线时研究者们并不知道它们会伤人。贝可勒尔自己就吃过“苦头”:一天,他出去演讲,顺手把一管镭盐装在了口袋里。过了几天后,在曾靠近镭管的皮肤上就出现了红斑,原来是镭的射线灼伤了他的皮肤。皮埃尔·居里为了探索放射性元素的秘密,曾拿自己的一个手指做实验。受放射性射线照射的手指,起初发红,随后就出现了溃疡与死肉,经过几个月才痊愈。这也是居里夫人常讲的小故事。

这种伤害就是核辐射危害,因为产生危害的射线可以引起物质电离,因此也称为电离辐射危害。在目前核技术应用产业的生产中,引起核辐射危害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外照射穿透能力很弱,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如果吸入体内形成内照射则危害大;β射线是电子流,与α射线一样,影响距离比较近,用一般的金属就可以阻挡,但是β射线容易被表层组织吸收,引起组织表层的辐射损伤,照射后皮肤烧伤明显;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除此以外,还有与γ射线相似的X射线。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辐射照射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致病、致癌、致死。受照射时间越长,受到的辐射剂量就越大,危害也越大。

当科学家发现射线会伤人后,就开始思考射线是否也能杀死害虫和细菌。很快,明克(Minck)就于1896年证实X射线对原生虫有致死作用;1921年,斯彻瓦特日(Schwatz)使用X射线杀死肉中的旋毛虫并获得美国专利;1930年,乌斯特(Wüst)用X射线照射密封金属罐中的食品对其进行灭菌并获得法国专利。至此,人们对射线可以用到食品上以杀灭食品中的虫和细菌有了基本认识。

从有了基本认识到实际应用射线灭菌还需要很多努力和探索。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利用射线又不能让射线伤人。射线有穿透性且人们肉眼不可见,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人就被照射。因此使用有效的屏障把射线和人隔离开是必须的,就如三峡工程大坝束缚长江洪水一样,γ射线、电子束、X射线这三个调皮的兄弟,也必须要有安全的屏障把它们束缚在它们自己的家里,不能出门。下面我们就去看看三兄弟的家——辐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