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人的关于儿童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应对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情绪与行为问题的起因

孩子呈现情绪与行为问题,父母、老师,以及关切此问题的亲友一般都会相当纳闷: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这是一个事关紧要的实际问题。它不但涉及父母老师的疑惑,更与治疗的成败有举足轻重的关系。近十几年来,由于行为科学的日新月异,对行为的发生与发展有崭新的解释,对问题起因的剥茧抽丝也带动了观念的转变与处理策略的革新。寻找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来龙去脉不是在指责谁是谁非,而是在找出问题的根源,尽可能地斩草除根,或是在无法改变根源时,依据实际情况设计对应措施。更重要的是了解问题的起因,可以预先防范,免蹈覆辙。

情绪与行为逐渐演变为陈年顽疾,其根源往往错综复杂,因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应运而生。这个广受接纳的理论指出,孩子情绪与行为出现问题主要来自生理上的不平衡和心理上的障碍,一旦受到环境和社会情况的冲击,问题油然而生。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多多少少都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甚至会造成情绪与行为问题。就以神经系统而言,中枢神经的损伤,或是脑中化学物质的不平衡,都会导致行为异常。其他常被忽略的生理因素如营养不良、生理疾病,以及特殊的生理状况都会使孩子容易受到外来的冲击而发生问题。这些因素有的来自先天的遗传,也有的来自后天的伤害和失调。当然,这些生理因素不一定会造成行为障碍,就如很多长期卧病的孩子并不出现行为问题。但是,孩子具有这种生理上的症状,如果加上心理与环境的因素,危险性就大大增加。

心理的因素对情绪与行为的发展自然环环相扣。近年来,认知歪曲对情绪与行为的影响已经昭然若揭。我们也发现有些孩子生而具有特殊的人格特质、行为的倾向以及智慧与气质。这些心理因素大多源自遗传,加上幼年经验的累积,默默地左右一个人的情绪与行为。

后天环境给个人带来的压力和冲击毫无疑问是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导火索。孩子在家中、在学校里、在邻里小区的活动中,一而再地遭到外来的压力,诸如家庭财务的困难、父母离婚或死亡致使孩子流离失所、父母本身情绪与行为的障碍、孩子在学校中邻里间处处受到排斥、屡次在竞争中遭遇挫折失败,以及社会歪风的影响和诱惑,往往把原先生理与心理上不平衡的孩子推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深渊中。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给我们一个深切的启示:孩子的情绪与行为障碍酝酿由来已久,绝非源自单一因素,而是各种根源纠缠结合,相互影响。基于这个认识,多重治疗的模式成为目前治疗和处理情绪与行为问题的良方。本书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广泛地从孩子的生理状况、病理与医药、遗传因素、制约的历史、认知与心理发展以及环境的因素,逐层地剥茧抽丝,期望能探讨问题的来龙去脉,直捣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