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六 吃透经典,关切主流,放眼未来

当我接到杨俊教授、朱沆教授和于晓宇教授的邀请为这本书作序时,深感荣幸和欣慰。荣幸是因为我常年关注三位教授的研究,敬佩他们对中国创业领域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欣慰是因为中国创业研究虽然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这本书无疑将对夯实中国学者创业研究的根基和拓展中国学者创业研究的视野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千年伊始,创业领域的先驱学者们就开始为把创业研究定义和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进行不懈的努力。这些早期工作为创业研究指明了方向和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Davidsson,Low,Wright,2001;Shane,Venkataraman,2000)。在过去的20多年里,创业研究在越来越多的学者中获得认可,从一个外围的新兴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主流的学术领域。创业研究因此在国外和国内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创业研究的兴起和主流化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趋势和大众共识,那就是创业是促进经济增长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引擎。

创业研究领域被广泛认可的同时,其边界也不断地获得了拓展。我们看到不仅仅是传统的创业学者,越来越多的战略、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学者也投身于更广义的创业研究当中。各个领域学者的广泛参与无疑给创业研究领域注入了更多的灵感和活力,同时也对我们这些从事创业研究、教学与实践的学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业研究边界的拓展意味着研究问题和关注现象的多样化,没有任何单一的创业理论可以解释目前创业学者所追求的各种主题。这跟以绩效为主要因变量的战略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创业研究的挑战和美妙之处也正在于此。创业研究没有一个统一的因变量,它是多方面的,并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为创业领域的学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作为学者,我们通常专注于自己相对狭窄的研究课题或研究领域,我们趋向于跟有相同兴趣与相同理论背景的学者对话和探讨。毋庸置疑,只有足够的专注和对一个领域的深入探究才能帮助我们成为该领域或话题的专家。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过度狭窄的理论视野也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当前蓬勃发展的创业领域的大局观。我们需要从自己的舒适区跳脱出来,从广阔的创业理论中汲取养分和洞察新的趋势与机会,从而避免陷入“见树不见林”的情境之中。

这本书正是培养我们创业研究大局观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凝聚了国内顶尖创业学者的智慧,向我们呈现出如何进行“全方位创业学者的淬炼”。通读全书,我自己受益匪浅,相信大家读后也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我这里简单强调一下这本书的三个亮点。

第一,作者团队对国内和国际顶级期刊有关创业研究的文献做了细致的梳理、分类和排序,使用系统的选择过程和分类方法归纳总结出创业研究的十大问题,从而为大家了解创业研究的学术版图提供了一个元框架。在此基础上,作者们对每一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究,揭示每个研究问题的背景、内涵和基本的理论架构,同时勾勒出每个研究主题的发展路径和代表性学者。

第二,这本书兼顾了对经典文献的评价和借鉴,以及对最新的研究趋势和未来前景的展望。两者的完美结合对年轻学者的学习和发展来说尤其有帮助。正如杨俊教授在序言中所说,只有吃透经典文献,我们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和足够的洞察力为构建创业研究新理论添砖加瓦。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才能看得更高、更远!

第三,对于中国情境下经典文献的关注。相较于组织和战略研究,创业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在国际舞台上有建树的华人学者屈指可数,帮助中国学者在国际创业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书里对中国情境下创业研究的关注和述评将有助于激发中国年轻学者的研究兴趣,为推动基于中国创业现象的高水平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跳板。

鉴于创业研究的诸多因变量和不断拓展的理论边界,完成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创业研究前沿:问题、理论与方法》的作者团队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它无疑将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创业研究及实践者。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大家。这本书将会帮助创业研究领域的学生和老师充分理解国际通行的理论话语体系,进而创造出有深度、有价值和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创业研究。它也可以帮助各个行业与领域的创业实践者更为有效地理解创业研究版图和精髓,并将这些理解应用于实践。

赵雁飞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