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的创业研究项目:回顾、发展与展望
◎杨俊1 ◎赵新元2
1.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2.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改革开放以后,创业活动在我国日趋活跃,社办企业、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等迅速相继涌现并蓬勃发展,创业活动在释放民间活力、搞活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解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关注到了创业和中小企业问题,例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聚焦乡镇企业提出了“苏南模式”。20世纪90年代,伴随私营企业的崛起,少数管理学家开始关注到创业和中小企业中的管理问题,例如,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林汉川教授关注中小企业(张玉利,1996;林汉川,魏中奇,2000),中山大学李新春教授关注企业家和家族企业管理(李新春,2000),吉林大学蔡莉教授关注高技术产业(蔡莉,1989);同时聚焦创业理论的学术讨论和研究论文开始零散出现,林强、姜彦福和张健于2001年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一文,系统梳理并归纳了国外创业研究的理论流派与基本架构,但创业研究此时在国内还并未成为一种研究领域。
21世纪初,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迅速融入了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掀起了新一轮创业热潮,这一轮创业热潮更注重新兴技术应用、更富有创新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更强。尽管企业家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何科学引导并管理创业活动就成为时代赋予的新命题,要回答这一命题,客观上需要从管理角度来开展创业研究。基于这一背景,国内学者以学术会议形式积极推动创业研究,例如,2003年9月张玉利教授在南开大学组织召开“首届创业学暨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2005年9月蔡莉教授在吉林大学组织召开“创新与创业国际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研究中心来推动创业研究及其队伍建设。在以张玉利教授、蔡莉教授、李新春教授等为代表的奠基性学者坚持不懈的促进和推动下,随后国内创业研究迅速形成热潮,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国内创业研究在发展初期学习和借鉴了国外研究成果,但国内创业研究并非起源于对国外创业研究热潮的引进和模仿,国内创业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实践需求,是国内创业研究与生俱来的学术使命。正因如此,国内创业研究在后续快速发展过程中吸收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融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产生了鲜明特色。
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在工商管理学科增设“创业与中小企业”(后更名为创业管理)二级学科代码,这是国内创业研究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创业研究正式作为独立学科融入我国管理科学领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和推动下,国内创业研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业管理”二级学科代码下2008~2021年资助项目为分析对象,我们回顾了国内创业管理研究跨越式发展的历程,展望了未来创业管理研究的挑战与机遇,融合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背景,拟为国内创业研究提出路线图式的策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创业研究课题总体概况
2008~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创业管理”二级学科代码下共资助各类项目244项,其中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5项、面上项目123项、青年项目102项、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3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5项。资助总经费达10833.57万元,平均资助强度为44.4万元/项。
图1-2展现了2008~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变动趋势。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增设“创业管理”二级学科代码,不少学者出于个人习惯等原因仍在其他学科代码下申报创业研究课题,因此2008年该学科代码下的资助项目为2项。2009~2021年,创业研究课题资助量从7项增长到242项,资助项目规模增长迅猛,平均每年增长约19项,同时呈现出每四年形成增长周期的波浪形趋势。2009~2012年是首轮资助量快速增长期,从7项/年增长到18项/年;2013~2016年是第二轮增长期,从11项/年增长到23项/年;2017~2020年是第三轮增长期,从19项/年增长到31项/年。
图1-2 2008~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数量与结构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适度向青年项目倾斜的总体资助方针指引下,2009~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呈现出稳定增长、适度向青年项目倾斜的态势。总体上看,青年项目数量从2009年的5项增长到102项,平均每年增长约8项,青年项目资助量对资助总量的平均占比为41.8%。从资助量上看,2010年和2013年青年项目资助量最低(均为4项),2021年青年项目资助量最高(13项);从资助占比上看,2009年青年项目占比最高,为71.4%,2018年青年项目占比最低,为30%。
表1-1展现了2008~2021年获得过2项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学者所在高校。整体上看,2008~2021年,170位学者获得过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这四类项目资助,共计236项,涉及82所高校,平均每位学者获得资助项目数为1.39。其中,分属24所高校的42位学者(占比24.7%)获得过2项及以上的资助项目,分属17所高校的19位学者(占比11.2%)获得过3项及以上的资助项目,分属5所高校的5位学者(占比2.9%)获得过4项资助项目。
表1-1 2008~2021年获得过2项及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学者所在高校
连续获得基金项目资助意味着研究延续性,在19位获得过3项及以上资助项目的学者中,16位学者在10多年内持续研究创业问题并连续获得不同类型的项目资助且研究具有很好的连续性,他们在完成青年或面上项目之后,连续获得“2~3项面上项目”资助或获得“面上项目+重点项目或重大项目”资助。更为重要的是,在其他23位获得2项资助项目的学者中,17位学者的项目资助具有连续性。这表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和资助下,创业研究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一支骨干研究队伍和研究力量。
2020年,聚焦创新驱动创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吉林大学蔡莉教授牵头,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南大学等高校联合申报的课题获得重大项目资助。2008~2021年,项目资助量排名前三的高校分别是吉林大学(25项)、南开大学(18项)、中山大学(16项),占资助总量的24.2%,图1-3展现了这三所高校的资助项目类型分布。2008~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了11项重大或重点项目,其中吉林大学承担3项(蔡莉教授)、南开大学承担3项(张玉利教授和杨俊教授),中山大学(李新春教授)、浙江大学(魏江教授)、北京大学(路江涌教授)、中南大学(李大元教授)、西南政法大学(韩炜教授)等高校研究团队各承担1项。前三所高校资助项目总量反映出其研究实力与水平,同时在过去5年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高校范围和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上海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一大批高校申报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资助。
总体上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推动国内创业研究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在客观上表现在资助项目规模、资助总经费、重大或重点项目数量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国内创业研究在研究队伍建设和研究主题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不断缩小与国际研究之间的差距,甚至在某些主题研究上与国际研究开始齐头并进。
图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量排名前三的高校资助项目类型分布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国内创业研究队伍取得的突出成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创业研究的队伍建设,项目主持人结构明显呈现为年轻化趋势。重大或重点项目方面,45周岁及以下的主持人占比为27.3%。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方面,图1-4展现了2008~2021年项目主持人的平均年龄变化以及40岁及以下项目主持人的占比情况。2009~2021年,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主持人的平均年龄为37岁,2009年的平均年龄为34.3岁;2018年的平均年龄最高,为39.1岁。2009~2021年,40岁及以下项目主持人的总体占比达到76%,其中,2013年的比例最高,达到了90%;2010年的比例最低,为58.3%。更为重要的是,从趋势上看,40岁及以下项目主持人占比呈现为明显的上升态势,从2010年的58.3%上升到2021年的80%。35岁及以下项目主持人总体占比为47%,2018年的比例最低,为33.3%;2017年的比例最高,为77.8%。从态势上看,35岁及以下项目主持人的比例呈现为阶段性波动,2009~2017年构成第一轮波动,从2009年的71.4%逐渐下降后再上升到2017年的77.8%,2017~2021年构成了第二轮波动,自2017年的峰值开始下降,到2021年回升到61.9%。
图1-4 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主持人的年龄结构分布
图1-5展现了面上和青年项目主持人的职称结构分布。2009~2021年,教授职称主持人占比总体上呈现明显下降的态势,到2021年仅占23.8%,并且在大多数年份中这一比例均低于副教授和讲师职称的占比;副教授职称主持人占比也呈现为下降态势,从2009年的42.8%下降到2021年的23.8%;讲师职称主持人占比则在总体上呈现为明显的上升态势,从2009年的28.6%上升到2021年的52.4%。在创业管理领域,主持人的职称结构正在从正高、副高和中级职称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转变为中级职称为主导的资助格局,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向创业研究青年学者倾斜的力度。
图1-5 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主持人的职称结构分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学者的倾斜力度显著促进了青年人才成长。在获得过2项及以上的资助项目的42位学者中,至少有27位学者(占比为64.3%)在连续开展基金项目研究过程中取得了职称晋升,一批青年学者逐渐成长为所在高校创业学科的青年学术骨干或学术带头人。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国内创业研究水平取得显著提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国内创业研究迅速从追随国际创业研究前沿转向与国际创业研究前沿并行,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融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呈现出鲜明特色,研究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总体上看,2008~2021年,236项重大、重点、面上和青年项目主要关注了创业导向、创业决策、创业认知、创业失败、创业团队、创业网络、风险投资、公司创业、国际创业、社会创业、商业模式、家族创业、创业行为、创业战略、创业生态等十多个主题领域,这些主题领域涉及184项课题,占资助课题总量的78%。图1-6展现了上述主题领域内资助课题数量的时间分布,可以概括出国内创业研究发展的基本态势。
首先,与国际创业研究的主流话题一致,立足于“要素—认知—决策—行为”框架解释创业活动科学规律构成国内创业研究的主流话题,创业决策、创业认知、创业失败、创业导向、创业行为等主题领域的64项课题,占资助课题总量的27.1%。其次,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形成了研究特色,创业团队、创业网络、风险投资、家族创业、公司创业等体现我国经济社会情境特征的特色主题得到长期重视和发展,这些主题涉及72项课题,占资助课题总量的30.5%。最后,从时间脉络上看,国内创业研究开始从追随国际创业研究前沿转变为与国际研究前沿并行,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08~2017年,国内创业研究基本追随国际研究前沿,同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开展研究,这表现为上述国际创业研究框架中的主流话题以及融合我国创业实践的特色主题占据主导地位的基本事实。上述主流话题和特色主题在2008~2017年涉及82项课题,占这期间资助课题总量的57.7%。2018~2021年,“创业行为”主题下的研究项目开始与我国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实践融合,研究主题更加前沿;创业生态、创业战略以及商业模式等国际研究的前沿主题开始在国内研究得到重点关注,在时间上与国际研究同步甚至是超前,这些主题方向涉及61项课题,占这期间资助课题总量的64.9%,例如,在过去4年里,创业生态主题从2008~2017年的1项迅速增加到14项。国内创业学者独立地凝练新现象、论证科学问题、开展理论设计,研究水平和能力取得了显著进步。
图1-6 2008~2021年资助项目的主题分布
国内创业研究的进步还表现为高层次的项目资助,在主流话题、特色主题与前沿主题方面设计的11项课题得到重大和重点项目资助。在主流话题方面,创业行为方向资助重点项目1项、创业认知方向资助重点项目1项,“认知—行为”的重点资助格局促进了国内研究与国际研究的融合;在特色主题方面,创业网络方向资助重点项目2项,推动基于我国创业实践的创业网络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在前沿主题方面,商业模式方向资助重点项目1项,基于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情境下的创新驱动创业的基础理论、数字创新驱动的创业行为、大公司创新驱动的创业、创新驱动的创业生态系统、创新驱动的国际创业等方向资助重大项目5项。
尽管国内创业研究在总体上进步显著,但在各个领域方向的发展存在着不对称性,某些领域领先与其他领域滞后并存。具体而言,相对于国际研究,在某些主题领域特别是主流话题方面仍处于学习和模仿阶段,在研究话题方面落后于国际研究前沿。例如,在创业决策主题方面,大多数资助项目更多的是基于Effectuation理论的情境化研究,聚焦在不同创业阶段和不同创业情境下展开理论检验和应用,这样的研究具有学术价值,但与国际创业研究中引入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来研究创业情境下的决策方式、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相比,国内创业研究在研究深度和贡献方面略显不足。如何基于创业情境引入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开展研究,是国内创业研究当前乃至未来在主流话题方面寻求理论突破的重要途径。
另外,国内研究在创业行为、创业生态、创业战略等主题领域与国际前沿并行,表现出了很强的学术引领性和探索性。具体而言,在创业行为主题领域,近年来资助项目开始关注“用户创新驱动下的创业”“数字经济下的创业基础理论”“数字创新驱动的创业行为”“数字创业企业的非线性成长机理”“数字创业企业迭代创新行为规律”“数字化情境下创业者与用户互动的形成机理”等前沿问题,这些问题是国际创业研究当下正在关注的前沿课题,具有很好的学术引领性。在创业生态主题领域,资助项目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研究,一是将现实中的创业生态系统作为新的研究情境与视角来探索创业研究领域的基础性问题,如创业机会来源、新创企业成长、新创企业战略及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二是注重结合我国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实践,结合前沿理论来探索生态系统形成和演化、生态系统参与者的协同机制与竞争优势、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具有更强的超前性,有可能在基于新兴创业实践的理论建构和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在创业战略和商业模式领域,国内研究在吸收国际研究的基础上迎头赶上,在探索新商业模式的形成和调整的过程机理基础上,资助项目深化探索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互动的最优区分战略、新创企业高度灵活竞争行为动态性的形成机理、新创企业社会责任的前因与影响效应、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区块链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等前沿问题。基于这方面项目的研究,国内创业研究不仅在理论问题上与国际前沿研究并行,而且在探索我国情境的独特影响以及研究设计方面做出了大量积极探索。
概括起来,国内创业研究在国际创业研究的创业过程学派鼎盛时期兴起,国内创业研究兴起的早期,尽管相关研究体现了基于我国创业实践的独特性,但在研究主题和问题上基本是在吸收国际前沿研究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过去10年里,基于国际创业研究从行为过程转向认知决策的理论背景,国内创业研究不再拘泥于追随,开始与国际创业研究并行探索前沿研究问题,特别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国内创业研究在新兴主题方面与国际研究同行,甚至在某些主题上更具有前瞻性。
新时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的国内创业研究发展与展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于国内创业研究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这一促进作用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聚焦关键领域资助重大或重点项目,对研究方向和选题发挥引领作用,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基于资源观的新企业创建与早期成长机理研究”“新创企业创业模式与成长机理”2项重点项目,对于国内创业研究迅速融入创业过程研究的国际研究前沿,特别是在“要素—行为”的研究框架及动态跟踪的创业调查研究设计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国内创业研究迅速融入国际学术社区。二是基于面上项目的研究积累,融合我国创业实践独特性凝练优先领域方向,通过资助重点项目进一步推动并促进创业研究迈上新台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近年来国内创业学者聚焦新时代的情境特征、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开展了研究方向和优先领域探索。
2019年5月16~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236期双清论坛在长春召开,本期论坛以“创新驱动的重大创业理论与关键科学问题”为主题,湖南商学院(2019年6月更名为湖南工商大学)原校长、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陈晓红院士,吉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蔡莉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王重鸣教授和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李新春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来自中南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33所高校的45位“院士”“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和教授齐聚论坛开展学术研讨。与会专家围绕“创新驱动的重大创业理论与关键科学问题”这一主题,分析和凝练了创新驱动的创业理论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提出了今后5~10年的重点研究方向。
2019~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了“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战略及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专项项目,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在融合学科发展前沿的基础上,重点结合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涌现的新需求和新问题,国内创业研究领域的专家同行与领先企业的企业家协同,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需求的交互,凝练了创业管理领域“十四五”期间的优先发展领域,这些优先发展领域显然会对国内创业研究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除了上述侧重研究方向的战略性探索,聚焦创业研究领域的新兴实践和前沿议题,国内创业领域的学者还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框架构建工作。其中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至少包括:张玉利和谢巍(2018)讨论了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与创业活动的共同演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未来的研究议题;周青等(2018)分析了创业管理研究热点的国际比较与学科资助建议;余江等(2018)、蔡莉等(2019)讨论了数字技术如何影响创业活动及其未来研究议题;朱秀梅等(2020)聚焦数字创业问题讨论了其要素与生成机制;周冬梅等(2020)系统回顾了创业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李新春等(2020)聚焦家族企业研究开展了理论述评和未来展望;李加鹏等(2020)讨论了制度与创业研究融合的未来研究方向;韩炜和邓渝(2020)聚焦商业生态系统展开文献述评与展望;杨俊等(2020)构建了商业模式创新是否及如何诱发竞争优势的理论框架;刘志阳等(2021)讨论了数字创业研究的新挑战和新范式;贾建锋等(2021)分析了数字创业团队特征并构建了理论框架。
当下乃至未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等国家重大战略背景,加之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应用,创业活动必将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起到更加突出的作用。国内创业研究正在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融合学科前沿、聚焦研究方向和主题,在立足新起点、把握时代机遇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蔡莉.高技术产业及其发展规律初探[J].技术经济,1989(5):26-29.
蔡莉,杨亚倩,卢珊,等.数字技术对创业活动影响研究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研究,2019,37(10):1816-1824.
韩炜,邓渝.商业生态系统研究述评与展望[J].南开管理评论,2020,23(3):14-27.
贾建锋,刘梦含.数字创业团队:内涵、特征与理论框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1,33(1):101-109.
李加鹏,吴蕊,杨德林.制度与创业研究的融合:历史回顾及未来方向探讨[J].管理世界,2020(5):204-219.
李新春.企业家过程与国有企业的准企业家模型[J].经济研究,2000(6):51-57.
李新春,贺小刚,邹立凯.家族企业研究:理论进展与未来展望[J].管理世界,2020(11):207-228.
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的界定与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0(7):12-19.
林强,姜彦福,张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J].经济研究,2001(9):85-94.
刘志阳,林嵩,邢小强.数字创新创业:研究新范式与新进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1,33(1):1-11.
杨俊,张玉利,韩炜,等.高管团队能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塑造新企业竞争优势吗?——基于CPSED II数据库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7):55-77+88.
余江,孟庆时,张越,等.数字创业:数字化时代创业理论和实践的新趋势[J].科学学研究,2018,36(10):1801-1808.
张玉利.小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十条措施[J].中外管理,1996(6):37-38.
张玉利,谢巍.改革开放、创业与企业家精神[J].南开管理评论,2018(5):4-9.
周冬梅,陈雪琳,杨俊,等.创业研究回顾与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1):206-225.
朱秀梅,刘月,陈海涛.数字创业:要素及内核生成机制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42(4):19-35.
▣文献推荐
陈晓红,蔡莉,王重鸣,等.创新驱动的重大创业理论与关键科学问题[J].中国科学基金,2020,34(2):228-236.
周冬梅,陈雪琳,杨俊,等.创业研究回顾与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1):206-225.
周青,顾远东,吴刚.创业管理研究热点的国际比较与学科资助建议[J].中国科学基金,2018(2):198-202.
◉代表性学者
蔡莉
1990年在吉林工业大学获得技术经济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技术经济专业博士。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专家咨询组成员。她是国内创业研究领域的主要推动者和引领者,牵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她指导培养了近三十名博士、博士后,分别在吉林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任职,这些学生已成为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的骨干。E-mail:cli@jlu.edu.cn。
张玉利
1998年在南开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他是国内创业研究的主要推动者和引领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他创立了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因其在创业与中小企业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2016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他指导培养的三十多名博士、博士后,分别在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任职,他们已成长为创业研究领域的青年骨干。E-mail:ylzhang@nankai.edu.cn。
李新春
1995年在洪堡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及公司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管理学季刊》的联合创始人,1999年创立了中山大学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战略联盟、家族企业和创业管理的研究,是国内较早开展家族企业和创业研究并有着广泛学术与社会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其研究已形成一系列学术成果,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E-mail:mnslxc@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