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肮脏的统治者
从此,历史上那个孤傲的关羽不见了,换来的是对万事抱着警惕心理,不敢轻视任何一个人。
因为关羽被稚奴征服了,现在就算是赶他走,都不会走。在关羽的心里,他居然懂得的学问和知识,没有一个少年多,还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
关键是稚奴还没有一点自满,对于自己的请教,美名其曰是互相学习。
作为对稚奴的回报,关羽默默地承担起了稚奴的专属护卫一职。
其实关羽也是有小心思的,这样近距离的和稚奴接触,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请教。
稚奴也感觉到好笑,一个以忠义勇武著称的武圣关云长,居然沉浸在学习之中无法自拔。看来历史的走向,真的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出现偏差了。
这让稚奴不禁畅想起来,或许有一天,自己能让整个天下,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运转也说不一定呢。
进入关中后,已经不用风餐露宿了。
关中腹地司隶京畿地,拥有着长安和雒阳两大城池,共有七郡106郡县城,61万户310万口。
什么概念呢,交州七郡56县城,50万户200万口,但是交州土地面积是司隶的的三四倍大。
因此,而且司隶地区,世家、商贾、地主、官宦子弟家族等到处皆有,尤其是河南郡,很多到雒阳工作的官员,很多都会在洛阳周遭地区购买田地、佃户、奴仆。
因此,实际统计的人口是三百多万,但是真实的隐户、佃户、奴仆等等加在一起,保守估计有千万人之多。
不要惊讶,事实确实如此。
而京畿之地,庄园林立,大汉经过四百年的发展,土地兼并已经快到了极限。
稚奴一行人进入河南郡后,越靠近雒阳都城,天地间平民百姓的自耕农所占有的土地面积就越少。
而且这些穷苦的自耕农,用最贫瘠的土地,背负着最沉重的赋税,养着最富的一群人。
而且这些自耕农一点保障都没有,到了灾年,赋税一点不少,为了活着,要么卖儿、卖女、卖妻子,最后巴不得以,只能卖地,地卖完了,最后只能卖自己。
稚奴这一路,看到很多妇女没有身穿任何衣物,看到车队来了,赶紧躲到隐蔽的场所。
还有不少稚儿,肚子大得犹如十月怀胎,稚奴知道,那是吃树皮吃的,不消化,郁结在体内。
人们都说交州是蛮夷荒凉之地,但是在稚奴看来,河南郡的这些人,过得比广信那边差多了。
河南郡的土地,该有的开发已经开发完了,而且每年只能种植一季粟米,今年能不能熬得过去,只能看天。
而广信那边,大把没有开耕的,肥沃的土地,而且山间多牲畜,就算狩猎和采食都饿不死。
其次,交州气候湿润,温热,如果勤快点,可以考虑一年两季。不过因为土地肥力不够,所以当地百姓一年一季最多。
其次,今年中原腹地和关内地区,多月未曾有一滴雨水落下,但是广信地区,今天已经下过不知多少场雨水了。
看着一个个面黄饥瘦的自耕农,稚奴内心久久无语。
关羽也看出了稚奴的心情低落,也不知道怎么开导,因为这种事情太普遍了,在最底层的百姓,就是用命硬挺着。
都说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
是呀,穷得都绝后了,哪还有后代。
越到雒阳,稚奴发现这里的物价越来越高,一斗米已经卖到了四株,一石米四十株前。这个物价已经是往常的四五倍了。
按照以往情况,官方都会有储备粮食,以待灾年平定物价,但是今年的赈灾粮食却迟迟没有下来。
非常可笑的是,居然今年的赋税却一点没有减免,难道真的是看不见,还是装作看不见?
或者真的是那个人也装作看不见,想带头捞一波。
直到某一天,稚奴小声对关羽说着,这大汉病了,不知道能不能治得好了。
关羽也沉默无语,看着稚奴,心中隐隐有些担心,但是从关羽眼睛中,他看到了关羽的决断。
是的,经过这些天的相处,关羽已经把稚奴当作亲弟弟一样守护。
九月底,恢弘雒阳城池已经填满了眼球。
不同一开始的怀着朝圣的心理,来参观这座历经四百多年的古都,这个大汉的都城,在历史留下太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现在,他觉得这座都城里面的统治者非常的肮脏,稚奴甚至觉得在这里呼吸都是一种折磨。
稚奴不是圣母婊,要不然,他前世不会在父亲死后,又投入到危险的第一线,他就是想给平民百姓多一丝光芒。
他是真的可怜这些生活在底层,没有一丝保障的大汉子民,他们到底有什么错,为什么要承受这种痛苦呀。
不同于稚奴的眉头紧锁,这一行人各有自己的心思。
刘雯当然是高兴,时隔七年之久,又远行数千里,直至和自己的夫婿相聚,她在脑海中幻想着太多次相聚场面,因此,越靠近,越是急切。
关羽则是心事重重,或许他在担心自己的半道如伙的杀人犯,是否能真正得到士家雒阳家主的认可,这很重要。
护卫们则是如释重负,半年之久的赶路,马上就要到终点了,真的太难了。
翠云如今已经长得颇为水灵,她作为稚奴的贴身丫鬟,只要稚奴有有要求,在稚奴没有成婚前,去哪里都要跟着。
不同于以往都城,雒阳的都城防御设施非常齐全,北靠邙山,南穿洛水。护城河、内外城、箭塔、瓮城等应有尽有,城高七米有余,城门考虑到交通便利,双扇门全开,至少可以容纳四架马车同时进入。
能到这里的商旅行人,在进入的时候,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只要手持路迎即可。
至于操着本地口音的行人,基本不会检查。
而大汉这也是唯一一次让稚奴看到了它的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