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中国:我们的风云气象卫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我国的气象卫星从零起步,在国内基础工业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气象卫星牵引我国基础工业在空间技术、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69年1月,由于强冷空气侵袭,长江、黄河流域出现了严重的冰凌灾害,造成我国大范围的通信、交通中断。1969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气象局代表时指示,应该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从此,我国拉开了气象卫星研制的序幕。

在当时基础工业薄弱、航天人才紧缺的情况下,依托上海工业优势,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从全国各科研院所抽调精英,迅速组建了我国气象卫星的研制队伍。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风云气象卫星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具备高低轨联合全球观测能力,与国外卫星相比,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综合性能达世界先进水平。

截至2021年10月,我国已成功发射“两代四型”共19颗气象卫星,有8颗气象卫星在轨稳定运行,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组成了中国气象卫星业务天基监测系统,实现了组网观测业务化。风云一号卫星为中国第一代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卫星为中国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卫星和风云四号卫星分别为中国第二代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气象卫星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对地观测卫星业务监测网的重要成员,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凭借先进的技术水平、稳定可靠的业务运行和高质量的遥感数据服务,中国的风云气象卫星与美国、欧盟的气象卫星一起,成为全球对地观测卫星业务监测网的主力军。

2025年前,我国将继续发展第二代风云气象卫星,形成风云三号卫星黎明、上午、下午3种轨道卫星和降水测量卫星组网观测,风云四号卫星光学星加微波星“组网观测,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全面提升风云气象卫星在天气预报、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支撑能力。2035年前,我国将建设第三代风云气象卫星系统,全面实现风云气象卫星观测能力和应用水平国际领先,提升气象观测的现代化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国家安全。

本书不仅真实记录了风云气象卫星的观测对象、基本原理、研制流程、发射过程,也反映了风云气象卫星“家族成员”的各自特点,记录了风云气象卫星的“前世今生”。

作为“国之重器”丛书“星耀中国”系列中的分册,本书的创作和出版,是编写团队辛勤劳动的成果,为广大航天科普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卫星知识读物,同时也反映了航天工作者和气象工作者50多年坚持不懈的奋斗和自主创新的历程,是一次很好的关于航天精神及航天文化的传播。本书是给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及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建院60周年的一份厚礼,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致敬,向党的二十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