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聊斋逍遥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开考

一晃,四日过去,今日是科举的日子。

这几日来,时阴时雨,天气一直不好,今夜雨势又大了,刺骨寒风,夹着雨丝席卷而来,哪怕裹紧了衣衫,寒气仍是无孔不入。

“公子,你千万不要有压力,今年考不中,还有明年,不用着急,当然啦,最好是一次考中!”

小翠把考篮递给王蠡。

秋容和小谢也盈盈施礼:“预祝公子金榜提名!”

“托你们口福!”

王蠡笑着点了点头,提起考篮,撑起油纸伞,趁夜离了家。

檐下稀疏的气死风灯指引着方向,王蠡深一脚浅一脚的踏着泥水,布鞋已经半湿,但他更担心的,还是张家出妖蛾子,一路都小心翼翼。

好在没出意外,当赶到县学的时候,王蠡终于松了口气。

五更点名放场,但三更不到,已是黑压压的人头把考场围的水泄不通,一具具灯笼点缀在人群中,光考生就有四千之数,加上送考的家人仆役,足足超过万人。

这场面,比前世高考壮观多了。

衙役数量不够,厢兵被调来维持秩序,身披软甲,腰挎宝刀,手持长矛,一队队巡曳而过,没人敢于喧哗,空气中满是紧张的气氛。

王蠡张望了一番,没看到薛蝌,倒也绝了与之汇合的心思,转而打量起来。

得亏国朝把童子试的年龄限定二十,左近多与自己年龄差不多,或者稍大些,如果象前明不限年龄,怕是会有很多白发老翁参考。

可纵是如此,仍有四千考生,一旦放开年龄限制,怕不得有万人参考,这就恐怖了。

其实年龄大的考中了也没前途,毕竟朝廷用人,尽可能选年青人,如范进那般后半生飞黄腾达,只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

“刘明!”

或许是寒夜凄冷,县学门首提前唱名,近百廪生围在边上。

一名名学子依次入场。

“王蠡!”

两千多人过后,点到了王蠡。

王蠡来到檐下,收了伞,连伞带考篮一起交给吏员检查,另有人搜身,从发髻到衣衫,还要脱鞋,一丝不苟。

虽然这种搜查带有一定的羞侮性质,可人人如此,没什么好抱怨的,主要是打掉学子的傲气,让你知道,什么是一入宦门深似海!

搜查完毕,又有吏员高声唱道:“杨清河廪生保!”

给王蠡做保的杨秀才掌起灯火看去,确认是本人,唱道:“杨清河廪生保上元王蠡!”

“可以进去了,按回执的座次入坐!”

吏员把考篮还给王蠡,点了点头。

王蠡向杨秀才拱了拱手,迈入考场。

刚一进门,就被一股恢宏浩大的气息笼罩,有发自心底的崇敬油然而生,杨秀才与赵明伦都在札记中说过,大郑的每一座考场,由诸圣先贤以神通镇压,杜绝了一切术法作弊的可能性。

当然,以人间常规手段作弊,成了是你的本事,诸圣先贤不理会。

考场按天干分为十区,路标号牌齐全,王蠡在辛区二五八号,是比较靠后的位次。

因县学屋舍有限,只有甲区乙区的考生才有资格蹲教舍,其余的都窝在临时搭建的考棚里。

一个考棚能坐四百人,当王蠡找到所属考棚时,已经稀稀落落坐了百多人了。

“嗯?”

王蠡眼神一缩!

他看到了张语之!

张语之也看过来,冷冷一笑。

王蠡里心有了些警惕,明清科举,不提作弊,各种恶心人的小手段数不胜数,要是在意了,影响的是你自己。

张家平静了好几日,很可能会在科举上狙击自己。

考棚里不许说话喧哗,王蠡草草拱了拱手,回了自己座位。

与明清科举的县试分为三天不同,国朝简化了考试流程,只有一个白天,但减价不减量,考试压力还是很大的。

并且坐定不许走动,考试时如厕会很麻烦,也会给考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很多人在开考前不吃不喝,饿着肚子考,条件好的,也只喝碗参汤提提神。

王蠡便是不吃不喝那一类。

“呃?”

王蠡刚坐定,又看到张语之朝自己看来,目光带着挑衅。

能坐四百人的考棚还是很大的,自己与张语之一左一右,每桌相隔三尺,足足隔了数丈距离,这位四舅哥却如狗皮膏药般贴了上来,真是阴魂不散啊!

王蠡缓缓朝张语之竖起大拇指,随即手腕一翻,猛的向下一摁!

“哼!”

张语之不明白手势的内涵,但想来不是什么好路数,他不敢再挑衅了,万一引来巡卒,就麻烦大了。

王蠡老神在在,取出笔和砚台,缓缓研着墨。

陆陆续续,有学子就坐,考棚渐渐满了。

王蠡却是发现了个不对劲的地方,周围的考生,完全不具备学子该有的精气神。

打个比方来说,一个班上,优生和差生的区别通常一眼就能看出,优生有书卷气息,有向上求知的气质。

差生就是吊儿郎当,流里流气,和校外的小混混差不多,虽然与优生同处一间教室听课,但心思并不在学习上。

围着王蠡一圈,都是这类人。

其实也好理解,毕竟百来个才取一个,相当一部分学子颇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考不中,参考只是搏个运气,或因家里的压力过来凑数。

可是全围着自己就不正常了!

‘自己被算计了,难怪张语之如此张狂!’

王蠡深吸了口气,调匀心态。

考场有很多盘外招,最简单的是安排座位,让一批差生围着你干扰考试,搁现代都防不胜防,更别提古代。

安排个座位又能什么坏心思?

给你安排的不好是你走霉运,受着吧!

“当!”

突有钟磬鸣响,既便是来凑数的,都浑身一凛,面容微肃。

时辰已至,正式开考!

有吏员进来发卷,试卷分装在十个大纸袋中,向所有人展示,以示封口火漆完好。

“可看清了?”

吏员喝问。

“完好!”

众人纷纷点头。

吏员撕开封口,每个考袋里装有四十份试卷,附带三张稿纸,发放到每个人的桌上。

王蠡收摄心神,向试卷看去。

试卷分三卷,第一卷是贴义。

把经文抠去长短不一的段落,重新填补,相当于填空题,共有五十题,全部出于四书。

这也不是没有一点技术含量,明清科举是按字抠,而国朝抠的是一段。

四书中,很多句式的前后文高度相似,如果仅仅是死记硬背,极易搞混,必须背熟还要理解,充分弄清同样的一段话,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才能正确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