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常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7.为什么整篇《黄帝内经》不能被通俗地讲一遍

很多人说:“那你把《黄帝内经》给我们通俗地讲一遍。”我说有些篇章可以通俗地讲,绝大部分篇章不可能通俗地讲。你想拍出好的照片,一个是训练自己的技术,调光圈、对焦距,还要各种构图、取景等,你得去学。但大多数人不会去学,他说:“我就要拍。”那只能使用“傻瓜相机”。但世界上谁挣钱最多?肯定是生产“傻瓜相机”的人,因为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学。

现在这种知识付费追求流量的社会,很容易把课程做得偏通俗、庸俗。我还是坚持《黄帝内经》里的那句话:“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

我以前提过一个口号,叫“普及大众,服务小众”。我觉得这十年普及大众的事已经做得够多了,现在我在做一些服务小众的事,因此我们并不追求流量。我们之前对话的《黄帝内经》是收费节目,有人觉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收费,其实也有成本。还有一些人在说收不收费,我觉得很多人小时候缺爱,长大后就需要无条件就能获得的东西。其实,厚朴已经做了三年的免费课程,可以供大家学习。另外,收费的目的是一个过滤手段,让听众的层次更加分明一些,为我们将来做一些更小众的事做铺垫,这就是我的初衷。

我从小跟母亲一块儿学中医,小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替我妈抄医书,这件事对我的影响特别大。通过抄书,第一,我认识了很多繁体字;第二,我也慢慢地接触了一些《黄帝内经》的思想。

记得我第一次抄书,抄的是《黄帝内经》里的“病机十九条”,这是学中医必考的,讲的是根据什么症状来判断疾病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比如“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我当时认错了字,还以为抄的叫《黄帝肉经》,可能是那时很想吃肉的缘故。

真正开始读《黄帝内经》是上大学时,北京中医学院专门开有《黄帝内经》课,但是有点遗憾,我们不是按书的原样一章一节地读。我们的课程叫《〈黄帝内经〉选读》,一些老师把《黄帝内经》的某些语句、段落摘下来,放在一本书里,给这篇起个名叫《阴阳》,然后就开始讲《黄帝内经》。比如某章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样的话,前后没有连贯,就觉得有点断章取义了。

《黄帝内经》是讲道的,不讲术,甚至都不讲法。当时中医系培养的是大夫,我觉得它跟临床看病好像没多大关系,因此那时我就为了应付考试。基本上考完试,我就把它扔在一边,后来慢慢地我也就忘了。

到了毕业临床的时候,我更觉得它没啥用。但等我真正经历了一些人生的挫折、起伏、悲欢离合之后,突然某一天,我又拿起了《黄帝内经》来看,当时看得都想流眼泪。为什么?古人都给你说了,哪种症状是怎么回事、怎么应对,如果应对不好,你会得什么病。

像我们现在社会压力过大导致的狂躁症、抑郁症,打开《黄帝内经》一看,《灵枢》部分专门有《癫狂篇》。人癫的时候是抑郁,狂的时候是狂躁,古人分得很清楚。它说:“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然后说对付它要怎么治、用什么药、扎什么穴或灸什么穴,都写得清清楚楚。我突然发现,自个儿居然这么多年都是捧着金饭碗在要饭。

有人跟我说:“你解读的《黄帝内经》跟别人不一样。”我说:“这是我这些年来看病、讲课的经验总结。”经历了很多事以后,自己静下心来读书的时候,我才突然感觉《黄帝内经》原来是这样一本好书!我劝大家学《黄帝内经》时不要着急,要反复看、反复琢磨、反复对照自己的生活去体会。中国人的学问是通神的学问,不是意识学问。

大家都听过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可有的人还是一遍一遍地听,为什么?就是享受那种能触动你内心的感觉,包括看京剧或其他传统戏剧也是一样。很多人对整个故事情节了如指掌,为什么还坐在那一遍一遍地反复听?因为他们通的是神,调的也是神,这是另外一个层次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