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丝路开启与佛教东传
玉石之路
“提上来吧。”考古学家郑振香对一位拿着探杆的工人说。
手持探杆的工人小心翼翼地将探杆一点点向上提,当探杆整个被提上来后,只见探杆的铲子内沾满了湿漉漉的红色漆皮,围观的众人兴奋不已。
这是1976年夏,殷墟妇好墓的发掘现场。这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随葬品1928件,超过以往殷墟出土器物的总和,几乎每一件都是国之重器,轰动了当时的考古学界。发掘现场的考古队并没有兴奋太久,就立刻投入工作之中。工人在清理这把铲子时,又在泥土里发现了一件闪光的东西,原来是一枚玉坠。
可是,中原并不产这种透闪石玉,这块玉究竟来自哪里?
首先想到的答案是和田。和田玉也就是史书上著名的“昆山之玉”,西王母跟穆天子在昆仑山之巅分手时就赠给他和田玉(可参看第一章)。《穆天子传》中记载说“取玉三乘”,即拉了满满三大车,可见当时玉石贸易之盛。所以,早在丝绸之路兴起之前,这条路一直都是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先秦时期,这条路上最主要的货物就是玉石。
当然,这里所说的和田并不是专指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古代人对西北地理十分陌生,直到汉朝占据西域时才有相对清楚的认识。所以,昆仑山在当时也是个十分模糊的地理概念,大概等于今天的祁连山、阿尔金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等西部大山脉的合体,这些山脉中出土的玉料都属于昆山之玉的范畴。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认为新疆玉太远,中原绝大多数西北玉器的原料可能是“禺氏之玉”。那么,禺氏在哪里呢?
故事起自另一场惊人的考古发现,201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发现了旱峡玉矿遗址。遗址位于三危山后山,已确认玉矿矿脉有三条,仅矿坑就有153处,均为露天开采。在此之前,在敦煌附近的马鬃山也发现了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和寒窑子玉矿遗址。这三处玉矿遗址是目前国内可以确定的年代最早的透闪石玉采矿遗址。另外,通过检测得知玉矿的开采时间从公元前1700年一直延续到了公元前60年左右,山西下靳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发现的玉器玉料就来自敦煌旱峡玉矿,从而可见敦煌玉石与中原之间的交流。
敦煌之所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枢纽,首先因为它是古代玉文化中西玉东输运动的枢纽。敦煌附近发现诸多玉矿,无论在品质、规模、产量等方面都是十分稳定的,且因为距离中原近和开采时间早,成为中原早期玉料的重要产区。当一车车的美玉从敦煌输送到中原的时候,它们经过的第一个关口就叫玉门关。
在中原,人们把敦煌及其周边得来的玉就叫作“禺氏之玉”。
为什么不叫“敦煌之玉”呢?因为敦煌这个名字在此时还没有诞生,这里居住着一个继西戎之后更为强大的民族——月氏。《史记》中记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可见他们是传统的游牧民族,早期一直居住在祁连山下水草丰茂的地方。中国主流学者认为,月氏就是古代典籍中的“禺氏”,而“禺氏之玉”就是月氏的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游牧民族就像草原上的青草,一场春风过后,月氏在犬戎生活过的草原上长大。月氏人究竟是谁的后人呢?
《旧唐书》中记载他们是“戎人”的后裔,也就是河西走廊上的原住民们分裂演化之后的族属。他们究竟来自哪里,现在还无法完全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替代了西戎,成为这片草原上的主人,同时也是秦汉历史的主角之一。
商业的本质是物与物的等价交换,物物交换就需要人的移动。在欧亚大陆上,最具移动性的人群就是游牧民族,所以最早的商业交换也是由游牧民族肩负的。居住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人占有了这条天然的地理大通道,因此在中亚和黄河流域之间的早期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媒介作用,再加上他们拥有大量优质的玉矿,玉石是早期文明贸易的硬通货。坐拥交通要道和玉石产地的月氏人开辟了一条从塔里木盆地至黄河中游地区的通商大道。这条商道从塔里木盆地出发,通过河西走廊,至鄂尔多斯,经今山西境内,抵达洛阳,成为后来丝绸之路的主干道。所以,丝绸之路早在四千年前已经被河西先民开通,张骞只不过是重新发现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