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终身转型,做时代的追光者
2015年的春天,我出差去山东讲授职业生涯的课程,讲完“职业转型”这部分内容后安排了一次课间休息,这时,一位女士激动地走上讲台,握着我的手说:“廖老师,我太激动了,你今天讲的内容解决了我的烦恼,这个烦恼令我纠结和痛苦了快一年,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正常。”
这个女士其实非常优秀,从一所知名院校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在一所大学当老师,之后结婚、生子……小日子过得很不错,为了追求个人成长,她还考了博士,就在博士快毕业时,她突然觉得大学老师这条路好像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她跑去问周围的同事,同事都用一副“你有病啊”的表情看着她,说:“大学老师多好!说出去好听,一年还有两个假期……”
她不甘心,回到家里跟家人表达想法。家人更是苦口婆心对她说:“别作了,好好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净瞎想……”
她对我说:“今天听完你的课,我才知道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孤独……”
这次的对话让我很触动,一个名校研究生、在读博士在面对自我意识觉醒、想要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时,除了被贴上“作、有病、瞎折腾”的标签外,居然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善意的鼓励。
回到北京,我在“在行”(一个知识经验交流的线上平台)开通了职业转型的话题“约见”,话题一路火爆,持续至今。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无论主动或被动,我们面对“转变”的需求史无前例得多,无论是变换行业、城市、岗位,或是离开组织成为全职父母、自由职业者等,彻底转变职业身份都变得习以为常。虽然变化很常见,但我们面对“转变”这件事情的应对能力,却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自动地提高。
过去这些年,我接触和辅导了数百个转型的咨询案例,前来寻求转型建议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有体制内公务员、老师、IT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者、部队军官、职场妈妈,这里面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艰难地度过转型的适应期,慢慢走入正轨,绝大多数人要么过早地放弃,要么错误地坚持着。
转型这件事难不难?实话说,非常不容易,经历过转型的人形容进入职业转型期就像走进了一条幽暗的隧道,不知道前方哪儿有“坑”,哪里会碰壁,何处是尽头。
例如,一直挣扎于“转”还是“不转”的人会说:
“转型真是自己挂在心口已经生锈的一把刀,总觉得太难,迷茫又不知所措。”
“想转型做××行业,但不知道要做哪些准备,如何迈出第一步。”
“如果我转型失败了,该怎么办?大家本来就等着看我的笑话,这下不是正好中招?”
转型进入新行业、新环境中的人也依然挑战重重:
“当初我以为的选择了梦想中的职业,原来是自己给自己挖的最大的‘坑’。”
“转型中的我掉进了自我怀疑和否定的循环中,看不到前路,回不到过去,感觉被‘卡’住了,多少次夜半惊醒,痛苦无人诉说,只能自己给自己打气。”
“我该如何跟人解释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转变,从而获得理解和信任呢?”
……
这些问题都是我在咨询的过程中被学员反复问到的,我相信从这些真实的话语中,你能感知到人们在面对变化时的纠结、焦虑和不安。转型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当这些问题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和合理的解答时,有人为了缓解焦虑,就开始给自己设边界,比如:我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如果在新方向上做不出个名堂,我就老老实实地回到老本行,不再折腾。
但是,单纯的时间维度并不能简单地衡量转型的进度。事实上,有些人真的退回老本行,也会因为不甘又进行第二次转型,这跟逃离了北上广,结果发现回到家乡还是适应不了,又逃回北上广是一样的。转型这条路上无论是过早放弃、错误地坚持,还是“卡”在途中,都源自找不到破解问题的底层逻辑,于是很多人陷入这些至关重要的人生难题中,不停地原地打转,无法突破。
所以,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更多面临职业转型的人看到自己转型的进度,知道自己处在哪个阶段,面临什么样的障碍,以及什么才是这个阶段最佳的应对策略。
于是我开始梳理这些年辅导过的300多个转型案例,在梳理过程中,我开始对转型的每个阶段进行分解、分析,最终提炼出了以下的“转型全景图”,我把这个模型叫作EPIC模型,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Explore(探索)、Position(定位)、Integrate(融合)、Certain(升级)。
我发现成功的转型者大致会经历这样的轨迹:
探索。在他们起心动念想要转变时,他们会打开自己,寻求外界帮助来进行高效的探索,以此判断自己遇到的问题能否通过转型解决,及当前阶段是否适合转型。
定位。当他们决定要转型时,一方面他们会向内探索并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向外寻找职业信息、对标榜样人物,以减少盲目试错,找到最佳匹配点。
融合。一旦转型到新领域,一方面他们要积极融入新圈子,让自己产生职业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还要挖掘自身独特优势,从而在新圈子里展现自己,获得更多机会。
升级。升级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需要确定性,很多转型的人就是因为面临发展的不确定,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了掌控感,所以如果度过了前面几步就会进入一种内心踏实、安定的状态。另一方面,一个人一旦拥有这种确定感也就预示着下一次“升级之旅”的开启,所以他要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扩大势能以及打造个人品牌。
当我把这个EPIC模型(如图0-1所示)梳理出来时,我突然发现,它不仅仅适用于面临职业转变的人,它还可以用在人生其他层面的转变上,比如婚恋、生育等。我们通过每一个环节来实现自我突破,完成一次次的自我成长之旅。EPIC的中文词义是“史诗般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平凡生活中的英雄,都值得用一生去走出属于自己史诗般的“英雄之旅”。
图0-1
我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经历过两次大的职业转变。第一次,我在组织里从没那么喜欢和擅长的岗位换到喜欢且擅长的岗位;第二次,我离开组织成为一名独立的培训师,过上了更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也更能发挥自身能力优势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变成了一个信仰“长期主义”的终身成长者。
在这本书里,我会以EPIC模型为框架,结合自己持续转变和行动的经历,以及我对职业转型的理解,带着大家识别转型过程中每个阶段面临的阻碍、出现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也会为你提供相对应的思考策略和解决方法,助你一路打怪、通关、升级。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去了很多图书馆和网站查了“职业转型”这个词的释义,找到了很多相关的书和条目,但在国内出版的书里,却没有找到系统阐述“职业转型”这件事的本质,以及告诉大家如何顺利度过职业转型这个过程,尤其是隐含在“职业转型”这件事背后的人的内在成长过程。
这个发现也成为我写下这本书的重要驱动力,希望为那些处在自我探索初期、正在经历职业转型以及人生转变过程的人提供一份善意的支持和一套实用的方法——让人们能更清醒地认知职业转型这件事,能学会分辨要点,在不断的行动和反思中建立起对职业和生活的掌控感,从容坚定地度过艰难的转变时期,踏上新的人生征程。
我相信这本书可以成为你在转型途中的行动指南,无论你是处在迷茫中的转型新人,还是已经起航,航行于转型途中的“勇士”,你都能在这本指南里找到你想要的建议,它会告诉你要注意什么问题,在哪里可以找到支持和同伴。
我也相信,一个人如果能走完整个“转变之旅”的过程,他的人生就系统地完成了一次升级,而没走完的人,可能会回到成长的原点、重归旧的轨道。所以,这也是一场“英雄之旅”。请带着这份转型指南,往前走,我们一起来一次难忘的“转变之旅”。
廖舒祺
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