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通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演进的图像文字通信

1.2.1 阴山岩画的图像通信

在原始的语言通信时代,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信息的存储是由大脑完成的,一旦掌握这些知识的人过世,积累的知识和信息便随之丢失。随着人类的进步,大量积累的知识和信息已经不能仅仅依靠人脑进行存储、语音进行传输了。在距今约300万~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居住在内蒙古阴山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使用岩画来表达思想。但为了实现知识的长期记忆和保存,人类开始使用图像符号来帮助记忆,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段时间的图像符号逐渐演变成通信史上的又一次进步。

原始的图像通信实现过程如图1-3所示。知识或信息以符号、图案的形式被记录在岩壁或物体上,人们通过眼睛识别符号、图案来获取信息。这种通信方式的信源是通过人手绘制的符号、图案,这实质上是对信息的图像处理编码过程;信道是承载符号、图案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是固定的岩壁,也可以是可携带的石块、木块或兽皮;信宿是人的眼睛,完成对编码图像信息的解码过程。当人类将绘有符号、图案的物体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时,就完成了信息的异地传播。

图1-3 图像通信

原始的图像通信中,不同的符号、图案表示不同的信息,解决的是信息存储问题,而易于携带的物体有利于将人类知识、经验等信息传输到人类可以到达的地方,解决的是通信距离问题,这样知识不仅可以广泛传播,也不会因为前人的过世而失传,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加速发展。现在人们还能在一些岩洞石壁上或古墓穴中见到古人留下的符号和图案,这就是知识长期保存的典型案例。

1.2.2 大麦地开始的文字通信

符号和图案所能表达的信息量如同古猿啼叫声所能承载的信息量一样有限。人们在大约距今1.5万年的宁夏卫宁北山地区大麦地的岩画上发现了类似文字的符号,呈现出早期岩画的象形性,与汉字中的象形字型相类似,因此被推断为原始文字。早期岩画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后来的甲骨文、象形文字、小篆、隶书以及现在的简体文字。文字的运用是语言通信的一大进步,可以叫作文字通信。

手写文字是将信息以约定的编码形式刻写在物质载体上,是通信的发起方,即信源,文字表达的是发起方所要传递的信息。写上文字的棉帛、羊皮、竹简等是信息的载体。人对写有文字的载体的携带和转移是信息的传输过程,是信道。用眼睛读取文字获取信息的人是通信的接收方,即信宿。

写在棉帛、羊皮、竹简上的文字信息可以长期保存,也能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而解决了信息的大量记忆和远距离、跨世代传输问题,因此文字的产生和运用使人类摆脱了语言通信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时间和空间局限,解决了知识的异地传播和长时间保存问题。使用文字就能记录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它比其他符号更容易理解和保存,这对加快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始皇时代统一文字后,对贯彻法令、传播文化起了重大作用。

1.2.3 蔡伦始创的纸张书信通信

东汉永平四年,即公元61年(一说63年),蔡伦出生在一个铁匠世家。小时候,蔡伦在大凑山麓一处被称作石林的乡学得到启蒙,他对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尤其感兴趣,比如冶炼、铸造、种麻、养蚕等。到了少年时代,蔡伦已经是满腹经纶。就在永平十八年即公元75年,十几岁的他由于聪明伶俐而被选入皇宫做了宦官。公元105年,蔡伦在考察漂絮和沤麻的过程后受到很大启发,他决心造出一种价格便宜、方便书写的纸。要想造出平民百姓都用得起的纸,必须找到价格便宜、料源充足的造纸原料,而当时的丝棉和麻价格太贵,他认为不适合作为造纸原料。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蔡伦选用破布、树皮、麻头、废渔网、烂绳头等为原料,粉碎捣烂成浆糊状,再把浆状物捞在细竹帘上,漏去水分,留在帘子上的纤维薄片定型干燥后便成了纸。这种纸质地坚韧,书写方便,价格便宜又耐用,相较于依靠竹简、羊皮、丝布记录文字的传统方法,更受人们欢迎。他把这种纸献给汉和帝,汉和帝下令全国按照蔡伦的方法造纸,从此,这种被列为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所生产的“蔡侯纸”便流传开来。

利用写有文字的纸张传递信息的方式称为纸张书信通信方式,如图1-4所示。借助纸张给亲友写信的通信方式现在依然在用。这种通信方式中,写信人是信源,即发信终端;收信人是信宿,即接收终端;承载文字的信纸如同承载信息的语音,是信息的载体;将信从写信人发送到收信人的过程是信道。两人之间的通信称为端到端或点对点的通信。如果一封书信经过多人转手传递,中间的每一个人都称为接力者或中继站,如图1-4所示的中继B、中继C。图1-4中的信源A与中继B的关系是信源A发信、中继B接收、中继B不能向信源A发信,故这种通信属于单向通信。而中继B与中继C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发信和收信,故属于双向通信。从信源A到信宿D的通信过程中,几个中继延长了通信距离,称为长途通信。

图1-4 纸张书信通信

纸张的产生和运用所解决的是信息载体的成本问题,实现的是廉价的文字通信方式。这种通信的特点是知识可以低成本地跨地域(空间)传输,也可以跨时间长期保存。跨空间传输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世界范围内全人类的知识共享;跨时间保存有利于知识的传承,使人类可以学习、继承、发扬前人思想,使人类的知识积累效率大大提升。

1.2.4 毕昇促进的书籍广播通信

公元970年,我国北宋时期的湖北英山县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毕昇,他长大后在印刷铺当工人,专门从事手工印刷。那时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来印刷,称为刻板印刷术。在长期的刻板工作中,善于思考的他发现刻板印书最大的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刻一次板,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于是他想,如果改用活体字板,只要雕刻一副活字,就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作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基于这种思路,经过多年努力,他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有效解决了大批量复制文字信息的难题,从而促进了大量低成本书籍的流行和使用。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作者写书,再由印刷厂印制后经书店销售给大众阅读,这种通信方式可称为书籍广播通信,如图1-5所示。这种通信的特点是,信息的传输是单向的,一点发送信息,多点接收信息。

图1-5 书籍广播通信

利用低成本的纸质书籍,普通百姓也能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人们在家就可以学习、了解、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必事事都去亲身体验,极大地加快了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