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但请庸之教我
收益于袁老的海水稻,后世作为匹配应用技术的“土壤四维改良法”很是出了些风头,于是山东“第一农业强省”的名声再度从民众脑旮沓里被唤醒。
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理剂系统+植物生长调节素系统+抗逆性水稻——这就是官方对于土壤四维改良法的解释。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很有科技感?
嗯……
这么说吧,这里面用到的许多匹配技术的确很有些高科技,从技术层面讲,算得上是“莱茵农业模式”和“盎格鲁-撒克逊农业模式”的一种融合尝试。
然而但凡是懂一些农业知识的人都看得出来,从本质上来讲,这种改良法其实算不上什么创新,顶多算是第一代土壤改良法的升级版罢了。
没错,其实初始版的土壤四维改良版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基本上摸索出来了,青岛地区应用于海水稻的那一套,不过是加附上诸如“灌溉微控系统”、“大数据实时监测系统”、“三代菌肥技术”等等一系列一系列BUFF罢了——但从本质上来讲,它的原理还是十多年前的那一套。
………………
初始版的盐碱地综合治理办法,也就是基础版的“四维改良法”是怎么个玩法?
其实说起来也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手段在古代五大农书上都有相关的记载。
第一个部分:工程措施。
这玩意其实说白了就是就是匹配上对应的水利设施。
由于大部分盐碱地不具备大水漫灌的条件,因此后世普遍采用了“引水”+“明沟暗管”的方法,本质上是在节约用水的同时,将盐碱地里的盐分溶解带走。
这一部分工作的要点,一是“明沟”,即盐碱地周围挖掘出来的沟渠,要低于本地的地下水位。
二是“暗管”,即要在需要改良的盐碱地每隔数十米,铺设一条一米左右的深度的细孔管道,用于节约用水。
虽然做不到后世那么精细,但平原县目前搞一个原始版的“细水排盐攻城”,却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
要知道,现在平原县汇聚的难民足有上万,劳动力并不缺,再说当前山东地下水位并没有后世降沉的那么厉害,虽然没有实证,但靠近黄河的平原县的地下水埋深最多不会超过5米(后世的平均值为6.33米)——明沟的主要是用于排出暗管析出的“盐水”,因此并不需要设计的多么严谨。
而现在已经有了土法水泥,这玩意成本又低,塑型又方便,造一堆并不粗的地埋水管并不困难(早在四千多年前,河南的淮阳就有了陶制深埋水管,衔接和密封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
再说了,实在不行可以用更烂贱的竹子嘛,反正平原县现在土地的盐碱化程度远没有后世那么严重,压根底就不需要像重盐碱地那样连续冲刷三年以上。
………………
第二个部分:技术压制措施。
后世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的是“覆膜滴灌”或者“上膜下秸”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在减少土壤水份蒸发的同时,不断将作物生长土层里的盐分析到地下的暗管里去。
斐裁打算借鉴的是“上膜下秸”的技术——准确的说,是上膜下杆里的“秸秆隔断技术”。
现在可不是后世,压根底就没有塑料薄膜这玩意,也压根底就找不到同等效用的替代品,因此在水源有限,不太可能快速冲刷盐分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隔断地底的“返盐”,就成了重中之重。
要知道,盐这玩意是有游离性的,会跟着水份往上走,地底深处不断上返的盐分,在以前是治理盐碱地最大的拦路虎——这也是古代对治理大部分盐碱地一直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主要原因,毕竟中国以前在化学这一块的研究,着实说不上多精通。
而如果在地底20公分处铺上一层较厚的麦秸秆,不但能作为缓释底肥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透气性,更加能够作为介质来阻断和延缓地底的盐分上返(利用秸秆之间较大的缝隙来进行空间阻断土壤毛细管)——只要地底下的盐分不再持续上返,表层那20公分土壤里的盐分就成了无本之木。
当然,麦桔梗虽然自然腐化速度比较缓慢,然有一天终究会彻底腐化的,但还是那句话,平原县土地如今的盐碱化尚不严重,等到它腐化的那一天,估计在综合治理下,表层土壤里的盐分已经被析出的七七八八了,届时只要维持好水利,使土壤里的盐分平衡在一个合适的程度并不是多大的问题——实在不行,让农户们深耕后重新铺设秸秆不就成了?
………………
第三个部分:化学改良措施。
后世的盐碱地化学改良剂虽然不少,但主流改良剂还是磷石膏——这是一种制造磷肥、磷酸时排放出的固体废弃物。
除此外,脱硫石膏、糠醛渣也被广泛运用。
怎么样,是不是反应了过来——其实石膏和硫磺这些酸性物资在掺入土壤后,也是可以用于改良中轻度盐碱地的,也就是初中生都学过的酸碱中和。
虽然在当下的平原县,弄大批量的硫磺并不现实,但是石膏嘛,想弄多少弄多少——要知道,山东可是国内石膏的最大产地。
而石膏中的钙离子可以和土壤中的钠离子进行交换,从而使得土壤中的钠离子被吸附出来,随着灌溉水一同渗到下层的暗管里去——当然,这玩意需要把控好用量,否则就会造成其余的危害。
当然,在使用化学改良措施的时候,一般也会同步加入有机肥和菌肥来加速土壤改良,并且增加肥力、防止板结、改善土壤透气性。
这在古代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毕竟在以前,人畜粪便乃是农家户户都稀罕的好东西,为了一车粪便大打出手的大有人在,想要凑出足够的有机肥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对于当前的平原县来说,这事虽然麻烦,但也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
之前防疠的时候,在城里可是疏浚出了不少的淤泥和生活垃圾——在这个没有工业污染,生活垃圾也是以菜叶子为主的时代,淤泥可以直接当成有机肥,而生活垃圾经过渥堆发酵后,同样也是非常好的有机肥。
虽然说这些东西的存量不太可能满足所有盐碱地改良所需,但好歹是聊胜于无嘛。再说了,随着平原县人口爆发式增长,只要持续把“垃圾回收利用”这项伟大的事业持续下去,让这些新垦的土地重新变得肥沃,倒也用不了太久。
………………
第四个部分:生物改良措施。
自然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超富集植物,甚至有探金草(铁芒萁)这种神奇的植物,而对于盐类,同样也有着超富集植物——比如说产自中国境内的木盐树和盐角草。
但问题是,不管是木盐树,还是盐角草,统统不是什么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别拿古代的盐值钱来说事,撇开那低下的实际产量不谈,但凡你对古代的法律有了解,就明白一旦大范围种植能够产盐的作物,将会面对着何等的麻烦。
不过好在对盐超富集的经济作物没有,但是适合中轻度盐碱地种植的耐盐经济作物倒是有的——比如说高粱、枸杞(原产地在美洲的油葵要等到明朝才能进入中国,否则这玩意倒是最佳选择)
这些耐盐作物不但能够直接产生经济价值,还能吸收土壤中的盐分,从而加快盐碱地的改良速度,可谓一举多得。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后世青岛推出的“土壤四维改良法”,说白了就是以海水稻为核心经济作物,以初始版四维改良法为基础,设计出来的针对性改良方案——虽然说参数不一样,匹配的高科技设备也不一样,但思路却是一模一样的。
………………
听到斐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杨暕忍不住抚掌感叹:“如果庸之此策见效,其功福泽千秋,某必将禀奏父皇,请他重赏于你!”
杨暕这话倒是由心而发,时至今日,作为大隋核心的关中、陇右地区同样面临着土地肥力退化,盐碱化严重的问题——那里可是大隋的龙兴之地,更是关陇集团的大本营,要是粮食再继续这么减产下去,引发的后果可不仅仅是百姓饿肚子这么简单。
不过一想到自家父皇以后可能没办法以大兴城供粮不足的借口,带着百官跑到东都洛阳去就食常驻,他就有些纠结……自家父皇会不会为此狠狠骂自己一顿?
甩了甩脑袋,杨暕把这事甩出脑海,然后引入正题。
只见这货站起身来微微一抱拳:“庸之,实不相瞒,今晚某来叨扰,乃是为了向你请教驭民五术而来……还望庸之不吝赐教!”
见这货摆出来的姿态颇为隆重,斐裁有些诧异地看着他:“驭民五术?世子乃陛下嫡次子,天家藏书无数,莫非连一本商君书都没有?”
杨暕摇了摇头:“商君书自然是有的,事实上这两日我已经将此书连夜诵读完毕,可是……我依然有些不懂!”
不懂?
斐裁面色古怪地看着他。
商君书里面的内容看似并不复杂,但细思之下却大有奥义;只不过如果没有足够的阅历和见识,极容易被表面上的文字所迷惑。
这货不是以绣花枕头闻名于史的么……意思是史书有误?
杨暕见他盯着自己不说话,心中略有些尴尬,但想起了今晚上的目的,他还是直起了身子,自顾自地说道:“《商君书.弱民篇》所述之驭民五术,【疲民】、【弱民】、【一民】、【贫民】、【辱民】。”
“疲民者,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暇顾及他事。”
“贫民者,剥夺民财民产,使之依附国家。”
“弱民者,以弱杀强,以奸驭良,凡豪俊、强民必杀。”
“一民者,文章不晓而一教统之,非类必异,普天必弃。”
“辱民者,损民自厌,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卑畏惶惶。”
“上述五策不通,假敌杀之!”
缓缓念完商君书上所记载的内容后,杨暕紧紧盯着斐裁:“庸之,公孙鞅所述五策虽一如法家的刚毅果强,乍闻之下也甚有道理;但观闻了庸之的贫民之策后,我却以为此五策绝非字面上的那么简单……其中究竟有何玄妙晦隐,但请庸之教我!”
看着杨暕恭恭敬敬地双手交揖,朝自己施了个半师礼,斐裁忽然觉得自己牙疼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