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文化:老白兔看似无害,留着却后患无穷
老白兔无害,但是不公平
我曾经进入一个公司的部门,里面有一个公认的“公司老人”,长期在同一个部门工作,看着公司起起落落、浮浮沉沉,可以说是“活久见”。这位公司的老人知道公司背后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甚至可以说出坐在哪个位子上的人走得快。一个公司组织,有显性的文化和历史故事,当然也有很多隐性的、不为人知的、更难为人道的“黑历史”。
这个老人似乎已经老资格到了不做事情也不怕被批评,并且可以非常“职业化”地把事情接下来,但并不会推进下去。每当有新人来,她就会在一个老人的圈子里猜测,这个新人来了可以待多久。在阿里的人才盘点概念里面,有一种人叫做“白兔”,就是那种很乖巧,但是从不出业绩的员工,被称为部门的“团宠”。绩效贡献较低的老员工,会在白兔前加一个“老”字,叫做“老白兔”。
通常碍于情面,或者企业管理者为了表现自己“念旧情”“讲义气”,都会包容一些这样低绩效的老员工,也或者因为各自不同的历史原因,养着这样一些不出业绩的老人。这些低绩效老资格的员工,看似人畜无害,其实是对团队氛围最有影响的人,会引发高绩效员工的不公平感。高绩效员工会想,他们拼命工作,每天工作12个小时甚至更多,而身边就是这种整天混日子、摆老资格的人,那为什么还要在这样“养老文化”的团队里工作?所以“老白兔”在阿里通常是“杀无赦”的。
可能是“陈年老酒”,也可能是“过期罐头”
老人文化要一分为二来看。
一方面,老人往往与企业一起成长,传承了一个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讲,如果组织不给老人发展和试错成长的空间,是对不起这些“曾经一起打下江山的人”的。
但是,因为这个组织长期处于打仗状态,老人们久而久之就被组织业务“固化”,很多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让老人成了“老兵油子”。他们往往熟悉了组织的运作规则,尤其是一些“潜规则”,所以比新人更爱“混日子”,容易滋生惰性。我们看到老人经常摆老资格,我们也要看到老人内心是需要被新人尊重的,他们经常提“想当年”“我们就是这么做的”,尤其是面对高量级新人加入,难免产生嫉妒的心理,从而抱团开始分派系。而且老人容易有一种功臣心态,往往居功自傲,不愿意再像创业团队一样激情工作,无法跟上组织的快速变化需求,往往是心老了,失去了对工作和事业的热情。
而且企业发展早期的老人,往往是业务能力强而潜力不高的一批人,长期在组织当中被“封存”和“浸泡”,可能是“陈年老酒”,也有可能真的就是“过期罐头”。
从新陈代谢,到新老融合
新人的加入代表着一个组织有了新鲜的活力,更多年轻人的加入才能让组织有更好的未来。我们首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正面看待一个组织正常的“新陈代谢”问题,自然界也是老化的细胞自然脱落或者被排泄,新的细胞才可以担当主要岗位。
当然,新人的加入会给老人带来不安全感,这是组织一种正常的防卫机制。我们管理者要做的是把握好一个度,既能做到促进新陈代谢,又可以发挥两者优势,实现新老融合。
企业的难题是新人和老人的融合问题。如果没有新鲜血液进来,老人会因为长期专注于业务而逐渐失去与组织共同成长的机会,当资源和精力被耗散殆尽,新人就成为组织发展的新动力。而老人有一种类似直觉反应的“肌肉记忆”,此时更应该花时间去把这样的记忆通过日常训练,让新人也逐渐具备。
所以,组织文化最好的表现,就体现在组织里每一个成员日常的行为模式,以及他们身上的肌肉记忆和膝跳反应里。可能他们身在其中并不自知,但是当你跳脱出来,你就会慢慢欣赏那种像艺术品、工艺品、精密仪器一般的能量流转与节奏韵律。
案例
CEO的“新人与老人”之痛